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文言文

增加 8,73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文言的特点,相对[[官话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彙'''两方面(以下所述各项特点皆为举例而未完备。):
 
===句式结构===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
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殽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
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
“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
“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
“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
 
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
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语法特点===
128,4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