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5
次編輯
變更
結核病
,無編輯摘要
===發生在任何器官===
結核病可以發生在人體任何器官或組織,如 [[ 淋巴結 ]] 、腦膜、胸膜、 [[ 腎臟 ]] 、骨骼、皮膚、 [[ 消化道 ]] 、泌尿生殖道等;在臺灣比較常見的肺外結核是淋巴結核及骨結核,其次為結核性腦膜炎,肺外結核的發生率遠比肺結核來得低。
===不治療過半會死亡===
===臺灣病例概況===
根據醫學統計數據,臺灣病例概況,2013、2014及2015年確診病例分別有11,528、11,326及10,711例,每十萬人口確診病例數分別為49.4、48.4及45.7例,死亡病例數分別為609、591及571例(因結核病係慢性傳染病,病例資料分析以每年9月30日下載之資料為分析基準)。
==診斷工具==
===皮膚結核菌素測驗(TST)===
結核菌素是萃取自結核菌的 [[ 蛋白質 ]] ,目前我國使用 [[ 丹麥 ]] 製PPD RT23 withTween 80,劑量2 tuberculin unit (TU)/0.1 mL。TST係以一定量之結核菌素在受測試者左前手臂內側進行皮內注射,注射點針孔極小,無需敷藥或覆蓋紗布,注射後即可正常活動,其後必須於48至72小時內由專業人員記錄反應;TST促發過敏性休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少數人在注射部位會產生輕微紅腫或潰瘍,這是免疫反應的現象,類此輕微反應通常毋須治療,只要保持清潔乾燥即可;極少數的人在接種後產生皮疹、搔癢、紅腫或起水泡情形。
TST判讀方法為量測反應硬結橫徑大小,10mm以上為陽性;未曾接種 [[ 卡介苗 ]] ,或是有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惡性疾病、器官移植或其他免疫功能不全疾病(包括使用類固醇劑量相當於15 mg/day prednisolone以上超過一個月)者,則以5mm做為陽性判讀標準。目前我國針對未滿5歲之接觸者提供TST做為潛伏結核感染檢驗工具<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7j5JlWAmqm3nCFYLzQt0hA 結核病介紹]臺灣衛生福利部即病管制署</ref>。
===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
==感受性及抵抗力==
結核菌進入體內後經過約6~8週的繁殖,數量達1,000~10,000隻之後,其抗原即足以激發宿主產生細胞型免疫反應(host cellular mediated immunity),引發乾酪性壞死(caseous necrosis),即所謂遲發型過敏反應(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經過宿主免疫控制過程後,初發病灶(primary foci)通常自然好轉,並不立即發病,然而此時結核菌並未完全清除,仍有少數結核菌仍潛伏在體內伺機發病。如果宿主細胞型免疫功能不全,結核菌即可能以初發病灶為根據地發病,即為初發性結核病(progressive primary TB);一般兒童型的 [[ 肺結核 ]] 、結核性腦膜炎、粟粒性肺結核多屬這類結核病。
在盛行率低的國家或地區,老年人的案例,大部分由潛在的感染病灶再活化而來。
至於其他易罹患結核的高危險群包括:
*(一) [[ 糖尿病]]*(二) [[ 肺塵症]]
*(三)接受過胃切除手術
*(四)營養不良
*(五)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如 [[ 類固醇]]
*(六)免疫機能不全者
*(七)山地鄉居民。
==臨床症狀==
結核病的臨床表現深具變化,初發病時往往沒有明顯或特異性的症狀,且症狀過程緩慢,時好時壞,甚至於侵犯之器官不限於肺部,如淋巴結、腦膜、胸膜、腎臟、骨骼、皮膚、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使診斷更加困難;在臺灣比較常見的肺外結核是淋巴結核及骨結核,其次為結核性 [[ 腦膜炎 ]] ,但肺外結核的發生率遠比肺結核來得低。在初感染時,大約95%的人會因自身的免疫力而未發病(即潛伏結核感染),但會有終身再活化(Reactivation)的潛在危險,只有5%的人在初感染後結核菌會經由血行或淋巴液之散播造成肺內或肺外結核(如:結核性腦膜炎)。
經過初感染而未發病的人,日後也可能因外在再感染(Exogenous reinfection)而發病臨床上病人常見的症狀有咳嗽、胸痛、體重減輕、倦怠、食慾不振,發燒、咳血等。唯這些症狀在其他慢性胸腔疾病亦會出現,故只能作為診斷上的參考之用。所以要診斷結核病必須綜合臨床表現,加上放射線學之變化,最後再以實驗室檢驗加以證實,才算完整。因此如有疑似結核病之症狀(如咳嗽超過兩週),宜儘速就醫。
==醫藥新知==
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直接參與呼吸鏈系統氧化還原酶超級複合物的組裝,若能阻斷它的合成,就能讓結核桿菌無法能量來源,使其死亡。研究的主要作者, [[ 中國 ]] 國家研究院 [[ 饒子和 ]] 院士表示,研究的這個復合物是藥物靶標,目前正處於臨床II期的藥物分子試驗,透過抑制復合物與天然化合物的結合,可阻斷結核桿菌有氧呼吸途徑,進一步發揮藥理作用,此研究對於進一步優化該藥物,及開發類似的新藥都會有所助益<ref>[https://heho.com.tw/archives/26221 科學家發現結核桿菌的生存機制 有利新藥開發]Heho健康</ref>。(參見:An electron transfer path connects subunits of a mycobacterial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一文)
《Science》(科學)期刊是國際間具權威的學術刊物,主要關注點是出版重要的原創性科學研究和科研綜述,亦包含科學相關新聞、科技政策和科學家感興趣的事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