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马里斯·杨颂斯

增加 6,23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马里斯·伊瓦爾斯·喬治·扬颂斯'''({{lang-lv|'''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 ''' ,{{bd|1943年|1月14日|catIdx=J|2019年|11月30日}}),男,生于[[里加]],[[拉脱维亚]][[指挥家]]。
==生平 ==
楊松斯2019年11月30日於聖彼得堡逝世,享壽76歲<ref>{{cite web |url=https://slippedisc.com/2019/12/deep-sadness-mariss-jansons-has-died |title=Deep sorrow: Mariss Jansons has died |last=Lebrecht |first=Norman |date=2019-12-01 |access-date=2019-12-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01150846/https://slippedisc.com/2019/12/deep-sadness-mariss-jansons-has-died/ |archive-date=2019-12-01 |dead-url=no }}</ref>。
 
==人物轶事==
 
===里加歌剧院里的小观众===
 
[[里加歌剧院]],是杨松斯小时候最熟悉的地方,几乎是当他刚开始懂事、初步接触现实世界时,里加歌剧院就成为了他的家,他童年的几乎全部的美好回忆都留存在这里。当他的父母在舞台上排练歌剧,小杨松斯就经常留在后台玩耍,看彩排、演出,做几乎所有的事情。
 
有一次,歌剧院正在排练[[比才]]的歌剧《[[卡门]]》,当[[唐·何塞]]把卡门带走时,突然有一声童声尖叫起来:“住手,别碰她,她是我妈妈!”这就是小杨松斯。
 
===阿维德先生家的小音乐家===
 
白天在里加歌剧院里待了一整天的小杨松斯,回到家里,还继续着音乐。他会表演白天所听到的一切,他的记忆里几乎全都是[[歌剧]]和[[芭蕾]]。在音乐的氛围里长大的杨松斯,几乎不能忍受离开音乐的日子,当生病时候不能去歌剧院,小杨松斯则会向母亲抱怨“把我的乐团带回来”,但同时他感到十分幸运,因为他就会在脑海里“演奏”一整天的交响乐。
 
在杨松斯很小的时候,就拿着两个小木棍,像是在演奏小提琴,或用一根当指挥棒,指挥面前被当做乐队的小玩意。
 
此外他还扮演乐团里各种各样的角色,比如指挥、演奏者或乐团经理,他曾写过很厚的一本曲目单,想象着编排他自己的音乐会,甚至具体到了每一个细节,就像是正式的彩排或演出。
 
童年的经历的事情,给了他很深影响,他似乎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做一名音乐家了。
 
===害怕学外语的语言天才===
 
当杨松斯13岁时,由于父亲在[[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工作,杨松斯一家要迁往[[苏联]]。小杨松斯很不愿意踏上去苏联的火车,除了因为不愿离开他热爱的故乡里加,还因为他害怕学不好俄语,甚至是听不懂。
 
可是多年以后,他除了精通必备的语言——[[德语]]和[[英语]]外,[[俄语]]、[[拉脱维亚语]]对他来说也是[[游刃有余]]。
 
===“疯狂的苏联人”===
 
得到去[[维也纳]]学习的机会,杨松斯终于来到了自由世界。在维也纳,他有很多青年时期的回忆,并对获得“自由”而感到兴奋。每天他都要去看排练和演出,几乎每场不落,这使得维也纳所有演出场所的看门人和售票员都认识他,并开玩笑地称他“疯狂的苏联人”(Crazy Russian)。
 
===“列宁格勒”先生===
 
在维也纳学习的时光,在杨松斯看来真是天赐的礼物,跟音乐学院的每位教授学习都是难以置信的经历。[[Mertel]]教授是非常有趣的著名音乐学专家,但他经常会忘记人名,常常在见到杨松斯时说:“Ah,Herr Leningrad,kommen Sie bitte.”(“嗯...‘列宁格勒’先生,请过来一下。”)
 
===“无冕之王”===
 
1971年,杨松斯来到[[西柏林]],参加第一届卡拉扬国际指挥家大赛。由于评委主席[[斯瓦洛夫斯基]](此人也是杨松斯的老师)不顾众议将自己的学生Gabriel Chmura推上第一名,而杨松斯屈居第二。这件事引起了舆论上的一片哗然。
 
前EMI艺术总裁[[雷格]]愤怒地将斯瓦洛夫斯基比作[[法尔扎奇]](歌剧《[[玫瑰骑士]]》中的职业阴谋家)。因此,杨松斯后来有了“无冕之王”的称号。
 
===奥斯陆的“首席客座指挥家”===
 
杨松斯1979年开始担任[[奥斯陆]]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但这个过程却非常不顺利。无论是杨松斯受邀指挥柏林爱乐乐团,还是担任奥斯陆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前苏联当局给予的评价都是“巨大的失望”。因此,在当时的奥斯陆爱乐乐团的曲目单上,杨松斯的头衔一直是“首席客座指挥家”。直到前苏联解体,杨松斯才在奥斯陆爱乐乐团“转正”。
 
===兼职的“长途司机”===
 
在奥斯陆担任总监期间,杨松斯经常自驾车往返于列宁格勒和奥斯陆之间。同时,作为一个前苏联背景的指挥,由于无法负担西方国家高昂的物价水平,杨松斯不得不经常在去奥斯陆之前,在自己的汽车里装满食物。
 
===奔波于世界各地的忙碌指挥家===
 
在20世纪90年代,是杨松斯最忙的时期。一方面,他担任奥斯陆爱乐乐团和匹兹堡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另一方面,他还一直与[[伦敦交响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等乐团保持密切合作。
 
因此,杨松斯在[[匹兹堡交响乐团]]每年的工作时间甚至一度被压缩到了只有四个星期。
 
而2004年后,身兼两大欧洲顶级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杨松斯,工作量是有增无减,再加上他对音乐事业一丝不苟的态度,他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忙碌的指挥家之一了。
 
===追求快乐,退出竞争===
 
1999年,[[克劳迪奥·阿巴多]]宣布于2002年辞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职务。当时,接任的候选名单中,除了拉特,还有[[马泽尔]],[[巴伦博伊姆]]和杨松斯。杨松斯主动退出了竞争。
 
用杨松斯的话说,他选择乐团,首先要看这个乐团和这个城市能否给自己带来快乐。因此,杨松斯也一直将奥斯陆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执棒与徒手指挥===
 
杨松斯也是一个有时执棒,有时徒手的指挥家。在一些音乐会上,杨松斯就会选择徒手指挥,用双手塑造音乐中丰富的情感,而且更加美妙、变化多端。
 
有时,杨松斯指挥时还会将右手的指挥棒交给左手,让右手尽情“传达感情”。这种变化的指挥方法,给了很多人深刻的印象,也让“指挥”这种看似枯燥的工作看起来妙趣横生。
 
===超强的记忆===
 
据说,杨松斯能够记住每一位与他合作过的乐手的姓名。
 
===巧合的名字===
 
杨松斯的母亲名字是Iraida,他的前任妻子的名字是Ira,现任妻子的名字是Irina。
== 人物评价 ==
杨松斯作风严谨,对待排练演出极度认真,自称“在向上帝借时间”的杨松斯,对音乐事业有着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他的音乐听起来热情洋溢、对比鲜明、自然流畅。
他最擅长的是 [[ 俄罗斯 ]] [[ 东欧 ]] 民族主义和 [[ 浪漫主义 ]] 中期到晚期的作品,同时,对于德奥系古典主义以及一些[[现代派]]的作品也很有建树。很多指挥家在诠释一部作品时,总会运用一些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而这些方式往往也会给后来的指挥家带来灵感,被后来的指挥家所效仿。
与众多指挥家一样,杨松斯在指挥时也会赋予一部作品自己的特色。比如众所周知的“拧毛巾”处理,就是一种在乐句结尾处突然加速,瞬间将气氛推向高潮的处理。
此外,杨松斯也大量首演了很多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比如2005年12月22日,他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首演了[[汉斯·维尔纳·亨策]]于2003年创作的一部新作:《塞巴斯蒂安之梦》(Sebastian im traum)。
杨松斯与奥斯陆爱乐乐团合作录制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更被认为是最优秀的版本之一。而在2006年,杨松斯与世界上几大一流乐团合作录制的 [[ 肖斯塔科维奇 ]] 交响曲全集的发行,也让肖斯塔科维奇这个作曲家又一次活跃在了古典音乐爱好者们的视线里。而作为杨松斯处理德奥系作品也不逊色于其他指挥家的证明,他的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等人的部分交响曲录音也颇受好评。
而目前,杨松斯正在着手于和 [[ 阿姆斯特丹 ]] 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录制马勒交响曲全集,以及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录制 [[ 贝多芬交响曲 ]] 全集。同时,他与 [[ 巴伐利亚 ]] 广播交响乐团也在录制马勒的部分交响曲。
== 奖项荣誉 ==
135,73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