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870
次編輯
變更
杂技
,無編輯摘要
杂技演出所操控的物件称为道具,使用[[扯铃]]、[[恶魔棍]]、雪茄盒操控、吞火和接触技等等。这类的杂技表演也会使用如[[晃板]]、叠板凳、[[平衡杆]]、[[高跷]]、[[单轮车]]等平衡类道具,以增加表演难度。西方的杂技表演中比较纯粹是道具操控,而东方杂技表演偶尔也会被纳入杂技的范围中,这些项目包括[[转笔]]、[[立骰]]和非魔术的纸牌特技等等。 最为人所知的杂耍型式为丢掷技,以手部技巧连续性地将不同物件投、掷、抛至空中,并且接住,创造出视觉上华丽的效果。在丢掷技中,最普遍的道具为特制的波、环、 [[ 樽 ]] 、帽子 。 有些表演者也会使用危险的物件如电锯、飞刀和火把。
==西方杂技发展==
杂技早在人类有历史记录之前就已经成形,故无人能得知其最早的起源。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关于杂技的纪录是刻在[[埃及帝王谷]]第15号一位无名王子的墓中,壁画显示一些女性舞者和杂技演员在丢球。杂耍也在其他许多较古老的文明中被纪录,包括有[[中国]]、[[印度]]、[[希腊]]、阿兹特克([[墨西哥]])和[[波利尼西亚]]。 在欧洲,一直到罗马帝国衰退前杂技都是一种通俗的娱乐,而在那之后,它就失去了光彩。在中世纪时大部分的历史都是由那些不甚喜欢表演杂耍的吟游诗人的神职人员所写成,结果他们就指控那些表演者判离道德或甚至说他们在实行 [[ 巫术 ]] 。杂耍者在这个时代只能在市集、街道、民俗庆典和酒家表演。他们会表演些简短、幽默但不入流的表演并传下帽子或向观众乞讨小费。某些君王或贵族旗下的吟游诗人、小丑或弄臣都能表演杂耍或体技杂技,虽然他们主要的技艺是在于 [[ 诗歌 ]] 、 [[ 音乐 ]] 、 [[ 喜剧]]。
到了十九世纪,综艺与音乐剧场变得更加盛行,而杂耍者的工作就是负责在音乐表演之间填补时间,在台上换场时于布幕前表演。这些表演者开始专精于杂耍,将它们与其他类的表演如 [[ 吞剑 ]] 和魔术加以区隔开来。杂耍绅士型态的表演是由德国杂技者如Salerno和Kara所创。橡胶制作法的发明使得杂耍者开始使用 [[ 橡胶球 ]] 。之前通常杂技球是用绳子缠成、用填充的布袋、木球或金属所制。具有弹性的橡胶球使得弹地技变得可行,同时也让转球更加容易上手。很快地,在北美,Vaudeville戏院雇用了许多杂耍者,很多都是从 [[ 欧洲 ]] 请来的。
在二十世纪中期,综艺和歌舞秀因为受到 [[ 电影 ]] 、广播和 [[ 电视 ]] 的冲击开始衰退。国际杂耍者协会(IJA)于是为了协助职业杂技师而在1947年成立,它们每年的聚会成了不仅是职业同时也是业余杂耍者的焦点。从1950年代开始,相较于职业杂技者,业余杂耍玩家的数目开始大幅度增加,形成了非常特殊的杂技文化<ref>[https://www.gongzuo365.com/article/495-18165.htm 西方杂技发展史,中外杂技文化交流,我们来看一下],工作365网,2019-11-11</ref>。
==东方杂技发展==
到了汉代,杂技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不仅在宫廷盛行、于民间表演的亦有。各种 [[ 杂耍 ]] 、舞蹈、 [[ 体操 ]] 、魔术等表演艺术被和称为“百戏”,有许多古代的画作描绘著百戏的情况,有人在马背表演特技、有人丢球(称为“弄丸”或“跳丸”,如同今日,某些画作已经将丢球描绘成极为夸张的弧形倾盆模式),丢刀剑,还有一些图曾出现了疑似独轮车的景象。到了三国时代, [[ 曹操 ]] 父子重视杂技艺术的发展,聚集各地杂技者入都,兼具娱乐与避免谋反(如同西方,在当时某些杂技师被认为能行使巫术)。魏晋时期,许多典籍都有跟杂技相关的描述,如《 [[ 西京杂记 ]] 》、《 [[ 抱扑子 ]] 》等等,提到的项目除了跳丸弄剑外,还有逾锋、 [[ 投狭 ]] 、屡絚、舞轮、 [[ 缘竿 ]] 等等的众多项目。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立部伎》也有“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的记载,除此之外在许多诗歌中也都能见到关于杂耍的描述。但是在过去,杂技一直都是神秘的技艺,虽然民众有机会亲眼目睹,但其技术未能流入民间。
在 [[ 日本 ]] ,杂技很早就传入了民间变成一种通俗的游戏,在 [[ 江户时代 ]] 的妇女之间尤其盛行。她们会配合歌舞一边从典型的倾盆模式开始丢抓子(日语称为“お手玉”)。除此之外,日本还有如伞上转球、 [[ 剑玉 ]] 等等古典的特有道具。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