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蜀道

增加 42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蜀道申遗自2011年在广元启动。此前各市州共推荐了金牛道等古道上的95处文化遗址,经专家讨论,最后推荐了4条古道、68处文化遗产点。在地域上,4条古道涵盖四川省7市26区县,古道(遗产点)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最晚到清朝。其中,金牛道文化遗产点33处,米仓道文化遗产点19处,阴平道5处,荔枝道11处。
2016年1月, [[ 四川 ]] 省确定将成都片区的 [[ 王建墓 ]] 、朱悦熑墓、 [[ 明蜀王陵墓群 ]] 、武侯祠、 [[ 杜甫草堂 ]] 、金沙遗址和 [[ 邛窑遗址 ]] 等七处文化资源纳入蜀道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范围。
==出处==
蜀中的道路。亦泛指蜀地。 唐 [[ 李白 ]] [[ 蜀道难 ]] 》诗:"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 唐温庭筠《 [[ 过华清宫二十二韵 ]] 》:"早梅悲蜀道,高树隔昭丘。"《 [[ 隶续·汉建平郫县碑 ]] [[ 宋洪适 ]] 释:"右《 [[ 建平郫县碑 ]] 》二十九字。建平者,哀帝之纪年,其五年已改为元寿矣……殆蜀道未知改元尔。"《 [[ 三国演义 ]] 》第六十回:"修谓松曰:'蜀道崎岖,远来劳苦。'" 明 [[ 赵震元 ]] [[ 为李公师祭袁石寓宪副 ]] 》:"英雄裂蜀道之篇名,公(袁可立子)遂先辈之误。"陈毅 《咏三峡》:"蜀道真如天,江行万山间。"
古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 [[ 成都 ]] ,过广汉、 [[ 德阳 ]] 、罗江、 [[ 绵阳 ]] 、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广义上的蜀道,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以成都为原点看:自成都向北,由陕入蜀的,有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古时汉中属蜀国),有从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又称洋巴道),有由甘肃入蜀的阴平道;自成都向西,有连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马古道;成都以南,有由云南入蜀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础上拓展可通向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成都以东,有自三峡溯长江而上的水道。[3]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 [[ 四川 ]] 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棋盘关,全长约450公里。
狭义的蜀道,是指翻秦岭过巴山、连接 [[ 陕西 ]][[ 西安 ]] [[ 四川 ]][[ 成都 ]] 的道路。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组成。"栈阁北来连陇蜀"的诗句,就真实的记录了古代蜀地陆路交通的景象。[3]
==各道分述==
全长:约600公里
路线: [[ 成都 ]] 出发,经德阳罗江县、 [[ 绵阳 ]] 梓潼县,至广元剑阁县,过剑门关至 [[ 昭化 ]] ,渡嘉陵江,经广元朝天区往东北方向至 [[ 陕西 ]] 宁强县,再经勉县到达 [[ 汉中 ]]
金牛道又叫蜀栈,金牛道是古代川陕的交通干线,此道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的这一段。
金牛道的开辟时间或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名源于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所以也被称为石牛道,又称南线道或蜀栈。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最早见于西汉末年著名学者 [[ 杨雄 ]] 所作的《 [[ 蜀王本纪 ]] 》,其后 [[ 阚马因 ]] [[ 十三州志 ]] 》、 [[ 常璩 ]] [[ 华阳国志 ]] 》、 [[ 郦道元 ]] [[ 水经注 ]] 》等书均有记载。
金牛道的得名,源自一个传说:蜀王已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而适与秦惠王相遇。其后秦欲攻蜀,在二王相会之处列置了几头石牛,在石牛的尾巴下边置放了一些黄金,扬言石牛能粪金。蜀王贪金,但是秦惠王说道路艰险,运不过去,命五丁力士率千余人凿山开路迎牛,于是就有了金牛道。
蜀王开通了金牛道,觉得这里位置重要,便把自己的弟弟葭萌封在了昭化。不过葭萌马上就起了反叛之心,他甚至打算与三峡一带的巴王联合,进军成都。蜀王亲率大军平叛,葭萌跟巴王自知抵挡不住,就去秦国求援,秦惠文王便借此机会伐蜀,在昭化附近打败蜀军,之后又灭亡巴国,尽收巴蜀之地。
史料显示,秦灭巴蜀后,对巴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 [[ 史记·货殖列传 ]] 》记"秦破赵,迁卓氏……诸迁虏少有馀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葭萌,就是现在的昭化。这次在昭化附近除了古城址外还发现了一批战国至西汉的墓葬,具有秦文化的特点,似可证明,当年秦人入川,正是从这里的金牛道上走过。
[[File:蜀道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后来 [[ 刘备 ]] 从荆州入川,驻兵于此,最终成就帝业,便把这里改名为汉寿,寓意蜀汉的统治与日月同寿。不过,到了宋朝, [[ 赵匡胤 ]] 派手下大将 [[ 王全斌 ]] 经金牛道攻打后蜀国,结果王全斌一路烧杀抢掠。赵匡胤知道后,为示安抚,便把这里改名为"昭化",寓意"昭示帝德,化育人心"。
古时的昭化,不仅是金牛道的要冲,也是重要的水运码头。嘉陵江在城东与白龙江汇合,直通古渝州(今重庆),因此城中终日是舟船川流不息,车马络绎不绝。"桔柏古渡"是古今文人吟咏之地,唐代的 [[ 杜甫 ]] 、明代的 [[ 杨慎 ]] 都有题咏。
金牛道上,最险要之处就是剑门关。绵延数百里的大剑山七十二峰形如利剑,却在其中有一个天然的缺口,这个缺口便是今天"剑门关"之所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也正是这里。
以一敌万自然是夸张了,但剑门关确实是从未被人从正面攻破过。蜀汉后期,姜维以三万之众,凭借剑门关的天险,抵御钟会的十万大军,还多次取胜。直到邓艾偷渡阴平道,刘禅不战而降,诏令姜维投降,剑门关这才失守。
五代时期,当时还是后唐大将军的 [[ 石敬瑭 ]] ,也无法从正面攻破剑门关,他只能派人绕道,前后夹击方将剑门关拿下。后来, [[ 徐向前 ]] 率领的红军,也是从东、西、南三面包围才攻下剑门关。 [[ 徐向前 ]] 对剑门关的地形记忆犹新,"战后,我去剑门关一看,真是个奇怪的地形。你从北面来的话,它是个高山,一壁千仞,险恶万分。你从南面来的话,它是坡地。南攻容易北攻难。"
骑友"老河"从北面的昭化骑行至剑门关,路程只有短短38公里,但是这却是他经历过的坡度最大的一段路,他整整骑了6个小时才抵达剑门关景区。
一路上,他看到了不少金牛道的遗存。不过到了剑门关的关楼,却发现这座楼实在有点"新"。1936年修公路,原来的关楼被全部拆毁了。如今看到的关楼,是2009年重新修建的。
广元往东33公里,有明月峡。这里原名朝天峡,因 [[ 唐玄宗 ]] 来此避难,当地官员在此接驾朝拜而得名。明清后,取李白"清风清,明月明"的诗意,改为明月峡。
这段峡谷特别之处,就在于这里集水道、纤夫道、栈道、驿道、公路、铁路古今六道于一峡,有远古时候山民们走出的羊肠小道,有通过这里的金牛道,有峡中江边船工们修建的纤夫道,有嘉陵江上的船道,有民国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还有川陕公路对面的五十年代修建的宝成铁路隧道。所以,这里也被誉为"中国交通史博物馆"。
它从今西安市开始向正南,沿子午谷入山后不久,即转入淬水河谷,溯谷而上,翻越秦岭,稍折西南,经洵河上游,南过腰竹岭,顺池河到汉江北岸的池河镇附近,又陡转西北,大致沿汉江北岸,经石泉县,绕黄金峡西到洋县,再西到汉中。
据《 [[ 汉书·王莽传 ]] 》载,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莽以皇后(王莽之女)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秦岭),径汉中"。因为古代以北方为子,南方为午,而这条位于首都长安正南的道路一开始就呈南北走向,所以被称为子午道。也有人说称为子午道是因为古代以子午象征水火、象征天地、象征牡牝、象征皇帝和皇后的缘故。[3]
[[File:蜀道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长安 ]] 沿沣河上行,越秦岭经宁陕、石泉达汉中。这条道有新旧两线,古道乃汉魏时期顺池河下行至石泉;六朝后的新线才是经江口、宁陕达石泉,全程520公里。东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先零羌叛,断陇道,寇三辅,入益州,据汉中。由于西夷虐残,桥梁断绝,致使嘉陵、褒斜两道皆受影响,而通子午道。延光四年(125年)安帝刘诂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道。唐代"涪州贡生荔枝,取道西乡驿沿子午河入谷,至长安不过三日"。在秦岭诸道中,子午道最为冷落,天宝年间从四川涪陵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为使荔枝色香味不变,才取捷近的子午道。
子午道的得名,是因为子午谷和长安南行的一段道路都为南北方向---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子午道的历史比荔枝道要早,有研究认为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开通。
子午道最早见诸文字始于刘邦。公元前207年,汉高祖刘邦于"鸿门宴"后,被迫由霸上去南郑就汉王位时,走的即是子午道。 [[ 刘邦 ]] 到达汉中以后,为了向 [[ 项羽 ]] 表示他再无争霸中原之意,便采用了 [[ 张良 ]] 的建议,把子午道的栈道烧掉。后来,韩信提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刘邦开始假装重修子午道的栈道,对方以为刘邦是要从子午道进攻了,连忙调动军队严守子午谷,却没料到 [[ 刘邦 ]] 的主力已经从西边的陈仓道进入关中。
刘邦利用子午道争霸成功,不过子午道却再次被烧毁,直到西汉末年才由王莽下令修复,并设置了子午关,由此子午道正式成为官道。东汉安帝年间,由于战争持续十余年之久,故道和褒斜道两条国家驿道均断,子午道遂辟为长安、汉中、 [[ 四川 ]] 间的驿路。
子午道的兴盛还是在唐朝。由于荔枝的运送,官府对子午道不断修治,道上行人越来越多。诗人 [[ 杨凝 ]] 在《 [[ 送客人蜀 ]] 》中写道,"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说明他送的客人正是从子午道入蜀。玄奘也是从子午道经由汉中进入 [[ 四川 ]]
安史之乱以后,荔枝道逐渐衰落,不过旅客还是络绎不绝。到了清朝,随着对子午道频繁使用和对秦岭山区的开发,子午道上出现了宁陕厅这个县级城市及江口镇、洵阳坝、迎凤坝、两河口等重要集镇。[2]
[[File:蜀道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有人批评诸葛亮太过于保守,但历史上,带兵走子午道的,大多没能成功。曹魏大将曹真后来伐蜀时,就取道子午道,结果遇上大雨连绵,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只好撤退。东晋名将 [[ 桓温伐 ]] 前秦,他让部将 [[ 司马勋 ]] 由汉中出子午谷进攻西安,结果未出谷道就被秦军击败。明末,闯王 [[ 高迎祥 ]] 从汉中进攻 [[ 西安 ]] ,在 [[ 孙传庭 ]] 的严守下无法攻克,他便想从子午道偷袭,但是孙传庭却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双方激战四天后,高迎祥溃败,后被俘,送往京城处死。这之后,才有了闯王李自成。
现今西安南郊的子午峪口,便是子午道的北口。在峪口边的南豆角村是从关中进入子午道的最后一个村子,以往南来北往的旅客,很多都要在这里歇脚。南豆角村也因为这些旅客而繁华起来。据《 [[ 长安百村 ]] 》中记载,1949年以前,南豆角村里仅饭馆和客栈就有40多家。旧社会,南豆角村人中依靠"跑南山"(通过子午道运输和贩卖货物)度日的人也不在少数。
关于南豆角村村名的由来,有说法称"豆"其实是"堵"。子午道是历代中原统治者必须严防死守的区域,所以,在子午道的北口便有了南堵角、北堵角和西堵角三个村落,形成夹角之势,刚好将子午口包住,在长期的流传中,人们便将拗口的"堵角"读成了"豆角"。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驻有重兵,修建了城墙。南豆角村仍保留着古老的城门楼。
全长:约235公里
路线:从 [[ 陕西 ]][[ 宝鸡 ]] 向南,到达凤县凤州镇后折向东南,越柴关岭进入汉中留坝县,再经勉县到达 [[ 汉中 ]]
云道颇为取巧,北段借用故道(陈仓道)的一部分,南段则沿用褒斜道的路段。这样它既排除了褒斜道的途程险峡,又避免了故道的回曲绕折,既利用了故道的缓冲开阔,又利用了褒斜道的捷足先登。因而,自北魏新开凿此道以后,连云道上一直是畅通无阻。
连云道的历史,先要从故道讲起。
从汉中到 [[ 西安 ]] ,故道是翻越秦岭最古老的一条通道。秦代以前,古人们还没有开建栈道、架桥的能力,所以想翻山就只能绕远,从 [[ 宝鸡 ]] 向西南出散关,沿故道水(嘉陵江)前行---当时翻越秦岭最近的道路就是故道,虽然它相比后来的褒斜道已经绕了太远的路。
[[File:蜀道5.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大散关,也称散关,是连云道的起点。其得名有的说是因为大散岭或者散谷水,有的则说是因为这里是西周开国功臣散宜生封国的关隘。这里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就是"川陕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
不过,这里也是诗人留下墨宝的地方。相传 [[ 老子 ]] 西游,在大散关写下五千字的《 [[ 道德经 ]] 》, [[ 曹操 ]] 过大散关留下了《 [[ 晨上大散关 ]] 》,其后还有唐代 [[ 王勃 ]] 、王维、 [[ 岑参 ]] 、杜甫、 [[ 李商隐 ]] 接连作诗,到了宋代的陆游在此抗击金兵时,更是留下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名句。
如今的大散关,已经成为旅游景点。这里群山叠嶂,古木蓊郁,大散岭下,清姜河激湍奔流。驴友"claler"曾从宝鸡出发重走这条古栈道。沿212省道往西南方向20公里到达大散关时,她发现,秦岭西段山势较之东段明显平缓很多,嘉陵江河道也较开阔,她面前的大散关,两旁的山头并没有多高,但河道在这里最窄,便让这里成为一处重要的关隘。
沿着崎岖的山路,再转十八个弯,就到了嘉陵江的源头。嘉陵江古称"故道水",因其发源于秦、汉时的故道县,这里属于陕西凤县。
如今的凤县,只是宝成铁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站。但在自商周王朝建都关中以来的很长时期,却成了关中去汉中和 [[ 四川 ]] 路上一个无法回避的关口,历史上曾管辖过远至四川广元一带及甘肃东南部。据《 [[ 凤县县志 ]] 》记载,栈道开通后,栈道沿线客店、骡马店、饭馆和杂货铺越聚越多。不过因为战乱,这座古城却屡毁屡建。凤州古城的街巷里,遍地都是古砖、残瓦和石条。
[[ 甘肃 ]] 作家王若冰曾两次从大散关翻过秦岭,去凭吊凤州古城。他没找到以前的衙门,只发现文庙被围在小学的院子里。坐在街边纳凉的老人指着一座破旧的木楼说:"这里是以前的烟馆和妓院。"
直至1935年前,连云道一直是川陕官道。当时的过往行旅、客商、成群结队的骆驼队、上百的马帮,来来往往,一片热闹景象。1936年,川陕(宝汉)公路通车,连云道便废弃了。[1]
祁山道因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而闻名。那诸葛亮为何这么喜欢走祁山道呢?他无非是爱这里平坦易行。地势平坦才好排兵布阵,才是生来谨慎的卧龙先生的战场。
祁山道见诸历史,始于《 [[ 尚书·禹贡 ]] 》。其中写道,当时的梁州各地(秦岭以南的陕南、甘肃陇南、四川)通过祁山道往来交流,各地贡品经嘉陵江、渭河运达中原。
另外,祁山道往北进入草原,向南则连接金牛道进入 [[ 四川 ]] ,祁山道便成为一条沟通川蜀与西方的丝绸之路,在汉代十分繁荣。
唐代之后丝路中断,祁山道的地位随之下降。不过,茶马贸易开始活跃,这里成为茶马古道青藏线"唐蕃古道"的一部分。这一直持续到清代乾隆年间"边茶贸易"代替了"茶马互市",祁山道也渐渐淹没在茫茫史迹中。
[[File:蜀道6.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六出祁山",实际上是小说夸张的写法。诸葛亮其实只走过两次祁山:一出祁山, [[ 诸葛亮 ]] 收复天水、南安、安定等郡,还设计收服了大将姜维。不过马谡却在街亭为 [[ 司马懿 ]] 所败,诸葛亮只好原路返回。
今天的街亭,位于天水市北部的秦安县陇城镇。街亭,是由西汉街泉县的名称转变而来,到了东汉时,街泉县被人们称为街泉亭,后来,人们又简称为街亭。"泉"便是古镇上的古井,上有一块古碑,上书"街亭三国古战场"。
[[ 诸葛亮 ]] 第二次走祁山道,则是小说中的"四出祁山"。那一次诸葛亮复出祁山,抢割了天水的麦子,但还是粮尽退军,顺带在木门道射杀了魏将 [[ 张郃 ]]
木门道,便是祁山道的一条支道,范围较广,意为通过峡门运送木头的路。到了今天,陇南的礼县和天水的秦州区都有木门道这个地方。在秦州区的牡丹乡还建起了一座武侯祠。
[[ 诸葛亮 ]] 去世后,蜀国国力日衰,由姜维努力维持。后来钟会、邓艾领兵伐蜀,被姜维堵在剑门关以北,久攻不下,邓艾便回师阴平郡(今甘肃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过四川平武、江油,一路向南直抵成都,灭了蜀国。阴平道便从此闻名。
祁山道往南,也与阴平道相连。不过,相比祁山道,阴平道无须借道汉中,而是直接从 [[ 甘肃 ]] 南部进入 [[ 四川 ]] ,所以更为便捷。但是阴平道只是一条羊肠小路,是"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的险路。
在文县,如果从阴平桥、玉垒关入川,就要经过险崖坝栈道,其中最险要的一段为"天柱式"结构---有300多米的悬崖因无法立柱或斜撑,仅在崖石中凿洞插入横梁,铺设木板而成。当地人每次通过这里都要吓得大汗淋漓。
这一路,都是七百余里没有人烟的山路,邓艾一路凿山造桥才能通过,到了摩天岭时只能将衣甲与武器先丢下山崖,然后身上裹上毛毡再滚下去。邓艾滚崖而下的地方,叫做落衣沟。
出版《 [[ 蜀道的前世今生 ]] 》一书的驴友龙腾曾经徒步爬上这摩天岭。那时,位于摩天岭南边的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已经开发,南边的路相对好走,但岭北边的路却在密林峡谷之间,坡度非常陡,他只好一边撑着登山杖,一边蹲下来往下慢慢移动。这里属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还是一片原始森林。[1]
===荔枝道===
路线:西乡-镇巴-万源-通江-万源-大竹-梁平-垫江-涪陵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以诗人的笔法描绘出为博杨贵妃一笑,不远千里为其送荔枝之事,也让一条路因此而天下扬名。据《 [[ 旧唐书 ]] 》、《 [[ 新唐书 ]] 》等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为满足宠妃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建优质荔枝园,修整涪州到长安的道路,从涪州置专驿,换人换马不换物,接力快速传送。
[[ 严耕望 ]] 先生在《 [[ 唐代交通图考 ]] 》第四卷山剑滇黔区篇《 [[ 天宝荔枝道 ]] 》曰:"涪州既为天宝贡荔枝之主要产地,其由涪州驿运荔枝至长安之路线,越巴山山脉,至天宝间之洋州治所西乡县,又东北取子午谷路越大秦岭。入子午谷,约六百三十里至长安。"一千多年前,正是通过这条路,驿使们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土法保鲜,防止途中挤压和偷拆,然后装笼上马。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只要7天7夜就将荔枝送到京城,呈到杨贵妃面前的荔枝仍然新鲜如初。
根据史籍的记载,荔枝道的基本路线是自涪陵(妃子园)-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平昌县(岩口乡、马鞍乡)-万源市(鹰背乡、庙垭乡名扬、秦河乡三官场、玉带乡、魏家乡)-通江县(龙凤乡、洪口乡、澌波乡)-再入万源市(竹峪乡、虹桥乡)-镇巴县-西乡县子午镇,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达 [[ 西安 ]] ,全程1000多公里。[3]
其实荔枝道也不是唐朝时才凭空开辟出来的,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间道。这条古道从万源经镇巴至西乡,有记载称,诸葛亮入蜀后曾屯兵万源,据险防御曹兵,刘备取汉中时,也有"大兵发葭萌,照烈由广元、宁羌,正道入,张恒侯从定远、西乡间道而进"的记载。荔枝道正是在这条古道路线的基础上开辟出来的。
唐朝以后,历代王朝都将荔枝道作为通蜀的主要交通要道。明清时,荔枝道最为兴盛,商贾多由此道入川,川陕交界处,荔枝道沿线贸易集市兴盛一时,如盐场坝、渔渡坝等街市,其名一直沿用至今。因为来往的人多,沿途也有许多歇脚的旅店,人称幺店子。据当地的老人说,这些幺店子,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歇一二百人,有时候过往客商实在太多了,屋子里宿不下,客商们就把马拴在院子旁边的树林里,人在空地上烤火歇脚。
由于荔枝道的兴盛,作为这条路上咽喉重镇的陕西汉中镇巴县,民间一直有"一条黄龙(火纸)出川去,一条白龙(棉花)入川来"的说法,即使建国初期,荔枝道仍是"北出秦壤、南达绥定"的主要通衢。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对蜀道进行了大规模拓展建设。1958年修建了沿子午道过荔枝道的210国道---西(安)万(源)公路,即汉渝公路。2004年初,改道的达成(渝)高速路全线贯通后,取其捷径横贯秦巴山区。随着现代公路的修建,古老的荔枝道逐渐失去了它的功能,成了一条历史的遗迹。[2
[[File:蜀道7.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从鸡公寨过竹筒沟,到化米梁衙门营盘,路边还保留着几个完整的饮马槽。这种饮马槽直接在古道的大石板上凿出,用来装马料喂马。
千百年来,荔枝道修了毁,毁了修,这条崎岖的山道上,传送荔枝的从这里走过,挑草纸的从这里走过,背棉花的从这里走过,贩盐巴的从这里走过……苟在江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古道石板路上那些深深的凹陷,走在上面,唐代的马蹄声,历史的苍凉风,似乎都透过脚心渗入心脾。[2]
===陈仓道===
陈仓道因道路北端入山处为秦汉时的陈仓县而得名。因其北段要翻越秦岭正脊大散岭,古代在岭上设置过一座大散关,又被称为散关道。又因它的大部分线路是顺嘉陵江上游河谷而行,秦时设置故道县,又名故道。楚汉时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指的就是此。
它从今宝鸡东面的陈仓顺嘉陵江河谷向西南至凤县。凤县至略阳须跨过嘉陵江,由于谷深水险,要绕行位于甘肃两当、徽县之间的青泥岭,再折向东南,经略阳、勉县到达汉中。[3]
从陈仓(宝鸡)沿千水(今清姜河)经大散关上行至秦岭,又沿着嘉陵江支流下行到凤州,经褒城到南郑(汉中),全长535公里。"汉王北定三秦,用韩信计,出故道(凤县),战陈仓、好畤(干县),又战废丘(兴平),遂东至咸阳",就是取此道北上的。这条道路最长,但比较平坦,且有嘉陵江水运之便,汉末至南北朝分裂时期,汉中、关中、四川之间战争很多,多数沿嘉陵道进行。隋唐定都长安,汉中及四川成为唐王朝的一个大后方,长期没有战争。长安、南郑、成都间的交通十分频繁,秦岭嘉陵道沿线驿站不断,仅大散关至宝鸡一段不到100公里的路程就有15处之多。
路线:眉县-太白-留坝-汉中
褒斜道是 [[ 中国 ]] 古代横跨秦岭天险,由关中入蜀,为时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条道路。[3]
从眉县斜峪关沿石头河上行至嘴头(太白县城),越秦岭分水岭,顺红岩河谷,经白云镇河王家楞,至留坝县江口镇,又沿着褒河下行经武关驿、马道驿至褒城达汉中的道路,全长380公里。褒斜道的开创可能始于战国,《战国策·秦策》里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褒斜道石门--世界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文中记载:"这千里的栈道包括褒斜道和由汉中到四川剑阁的金牛道。"秦汉时期,褒斜道已成为一条重要通道。《 [[ 史记·货殖列传 ]] 》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绾毂其口"的记载,说明此道是关中和蜀汉经济联系的交通要道。东汉时期,褒斜道也有过修筑。"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时作桥格(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一百二十九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以"火焚水激"之法开凿的石门隧道,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两汉时代,驿路均设在褒斜道,说明这里来往运输及旅客繁盛。唐代褒斜道经多次修筑,政府规定为驿道,设置馆驿。唐天宝十五年(755年)玄宗李隆基入蜀,即取道褒斜。
===傥骆道===
路线:周至-华阳镇-老县城-洋县-城固-汉中
傥骆道也称骆谷道,从长安去汉中,自周至向西南要先越骆水,入骆谷,称骆谷道;而汉中去长安,自洋州道兴县(今洋县)向北要先越傥水、入傥谷,故又称傥骆道。《通典》载:"汉中去长安,取傥骆道,凡652里",是当时从长安通往汉中的三条古栈道(另两条为子午道,褒斜道)中最近的一条。全面疏通于三国时期。[3]
[[File:蜀道8.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申遗价值==
古蜀道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特别的申遗价值。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广元境内的古蜀道是否会被破坏,引起专家教授们的高度关注和揪心。2009年1月,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十多所高校专家教授组成的联合调研团队赶赴广元,分成6个课题组进行深入考察,同年3月提出了古蜀道沿线城市联合申遗的建议,立即获得广元及其它城市的认同和响应。同年7月28日, [[ 郑孝燮 ]] 、罗哲文、阮仪三、 [[ 刘魁立 ]] 、谢凝高、舒乙、 [[ 葛剑雄 ]] 、郑时龄、 [[ 王景惠 ]] 等九名专家联合发出《 [[ 关于中国蜀道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及联合申遗的公开信 ]] 》。
专家们认为:中国古蜀道具有极其特别的世界遗产价值,应将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加以很好保护。
[[File:蜀道9.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为了开展古蜀道申遗工作,2009年11月11日在 [[ 四川 ]] 广元市国际大酒店凤凰大剧院召开了"2009中国蜀道·广元国际论坛"会议。据悉,该论坛是以"中国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为主题,围绕"世界遗产与中国文化线路、蜀道的文化遗产价值、蜀道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化线路的保护规划、蜀道文化线路与文化继承、蜀道文化线路总体研究报告"等议题开展专家学者研讨活动。会上中外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力挺古蜀道申遗。古蜀道有可能被列入第三批世界文化线路遗产预备名单。专家认为,古蜀道完全有资格进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预备名单,"像大运河,其它国家可能也有,但古蜀道,世间仅此一条"。会议并发起申遗倡议,形成了 [[ 中国 ]] 蜀道申遗《广元宣言》。从此,揭开了中国蜀道的申遗序幕。
==旅游资源==
四川地域辽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有文化部命名的"自贡彩灯之乡"、"安岳石刻之乡"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有川剧、清音,有在国际上极具影响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甘孜和阿坝等地的藏戏团,更有中国情歌王国"康定"、"浓缩了的西藏"---理塘、"火把节"的故乡西昌、康巴草原的赛马会以及"变脸"、"吐火"、"藏刀"等具有四川特色的艺术剧团表演,这些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资源。
千年的古文明蕴育了大量的民风民俗文化,拥有川主庙会、城隍会、娘娘会、舞狮、牛牛灯、采莲船、走高脚、吹唢呐、哭嫁等传统节日、传统风俗近20种;源于本地广为流传的"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何易于"腰笏挽纤"、唐明皇摆宴坝摆宴、姜维兵困牛头山等传说故事30余个。拥有《 [[ 娘送子 ]] 》、《 [[ 嫁歌 ]] 》等两百余首昭化名歌,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昭化《 [[ 提阳戏 ]] 》被誉为古戏剧活化石。该戏是一种以酬神、许愿为主的傩祭活动,它是一种富有宗教性和地方性特色的综合艺术,长期植根于民间,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它分为《 [[ 天戏 ]] 》和《 [[ 地戏 ]] 》两部分。《天戏》是用提线木偶来表演上天的三十二神为主,《地戏》则由人化妆扮相,戴上木制面具来演出,表演的剧目大多是传统神话之类,诸如《 [[ 孙悟空大闹天空 ]] 》、《 [[ 七仙女下凡 ]] 》、《 [[ 孟姜女哭长城 ]] 》等,多少年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及观众前来欣赏及旅游。
== 相关视频 ==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