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16
次編輯
變更
彭苏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彭苏萍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彭苏萍.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D%AD%E8…”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彭苏萍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彭苏萍.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src=tab_www&correct=%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ancestor=list&cmsid=ee7d303ca412b9072b54156c25824771&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1b9410e47945bb8a17effdc7f02fc4bf&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 [http://zs.aust.edu.cn/info/1206/1369.htm 图片来源安徽理工大学]]]
| 图像说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出生日期 =
| 出生地点 = 江西萍乡市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知名作品 =
}}
'''彭苏萍''',男,[[江西]][[萍乡]]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8岁当选)<ref>[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ys/18133936.html 彭苏萍,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网</ref>,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以下主要成就:(1)建立了煤矿采区小构造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2)探索出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与地质预测方法;(3)研制开发出矿井复杂地质构造探测装备与技术;(4)组建了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承担了12项国家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38项省部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ref>[http://dhxy.aust.edu.cn/info/1176/4063.htm 彭苏萍 ],地球与环境学院网, 2018-08-15 </ref>,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ref>[http://110.cumt.edu.cn/7f/5c/c16690a491356/page.htm 彭苏萍院士 ],中国矿业大学网, 2018-11-08</ref>、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ref>[http://110.cumt.edu.cn/7f/5c/c16690a491356/page.htm 彭苏萍院士 ],中国矿业大学网, 2018-11-08</ref>。
==人物简介==
彭苏萍,男,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矿业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959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
1978年--1985年,淮南矿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地质系煤田地质专业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
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博士学位(博士导师:韩德馨院士)。
1993年,成为国家首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出国人员(100人)"。
1996年,晋升为教授。
2000年,入选人事部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计划。
2001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7年12月29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为该学部最年轻的院士。
2011年5月受聘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名誉校长。
==担任职务==
现任: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名誉校长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职务;
国际沉积学会会员;
国际有机岩石学会会员;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
教育部第六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能源与土木建筑水利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11个学术刊物的评稿人和编委。
==研究成果==
彭苏萍院士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工程物探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他作为负责人承担了12项国家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38项省部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出版专著三本,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拥有国家软件版权2项和发明专利5项,1项科研成果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定为全国瓦斯综合治理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培养了37名博士和27名硕士。
截止2009年,承担了国家"973"专题(100万)、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400万)和国家技术创新项目(4200万)等30余项科研项目。
'''彭苏萍教授在工程科技方面取得以下主要成就和贡献:'''
'''(1)建立了煤矿采区小构造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
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当遇到断距3-5m的断层时,便要停工搬家,一次损失超过3000万元,因此查明断距≥3米的断层十分重要。以钻探为主的勘察技术只能查明断距≥30米的断层,精度远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支持下,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开展煤炭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达到查明断距≥15米断层的水平。1995年中国矿大张爱敏教授等与安徽煤炭物测队、淮南矿务局合作在谢桥煤矿开展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研究,达到查明500米深度断距≥5-7米断层的水平。彭苏萍等针对煤矿埋深浅(多1000米以浅),地震探测中各种因素干扰大,为实现高精度探测,借鉴石油地震勘探先进技术,结合煤矿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发出兼顾接收纵波和转换波的三维三分量观测系统设计及评价软件、地表一致性振幅、频率、相位补偿、面波压制和静校正软件,研究发展了煤矿三维地震可视化解释和反演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版权的地震解释软件(见附件),提高了地震技术解决小构造的能力,在淮南等条件好的地区达到查明700米深度断距≥3米断层的勘探精度,在条件较差的矿区达到查明断距≥5米断层的勘探精度,突破了国际上煤炭三维地震勘探精度只能查清500米深度断距≥8米断层的技术记录,为煤炭开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这一技术在全国47个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在淮南、永夏等矿区查明断层一万多条,经验证吻合率>80%。《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及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成果被评为2001年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和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一)。
'''(2)探索出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与地质预测方法'''
煤矿顶板事故发生与对煤矿顶板灾害源分布掌握不清有密切关系。彭苏萍等采用采矿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矿井地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研究。发现煤层砂岩顶板变薄尖灭带是顶板冒落灾害易发区,建立了以钻探资料与三维地震勘探资料为基础的煤层顶板岩性综合反演解释技术,准确预测了老顶砂岩的变薄尖灭带、冲刷带和复合顶板分布区,实现了煤矿巷道和采场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预报的信息化、科学化。这一成果被科技部列为1999年国家科研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全国31个煤矿推广,14年来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因此,《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成果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同时,彭苏萍等以瓦斯和矿井水灾害源探测为目标,探索煤矿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及纵横波联合解释技术,对瓦斯突出煤体结构、煤层裂隙与瓦斯富集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煤矿瓦斯突出部位高分辨探测技术及其应用》成果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煤矿瓦斯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利用三维地震探测确定矿井突水构造方面也开展了一定研究,在淮南、淮北等矿区多次发现陷落柱等突水构造,为保障矿区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图像 =
[[File:彭苏萍院士.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src=tab_www&correct=%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ancestor=list&cmsid=ee7d303ca412b9072b54156c25824771&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6e5fb7532ff924365f5b55823e37034d&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814/19/40958856_679190391.shtml 图片来源个人图书馆]]]
| 图像说明 =
}}
'''(3)研制开发出矿井复杂地质构造探测装备与技术'''
煤矿生产对地质构造的预测精度要求高,地面探测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必须在矿井内进一步探测。由于矿井环境复杂,探测装备除地面探测装备要求的技术指标外,还必须防爆、屏蔽、抗干扰强,因此适合矿井探测的装备研制难度大。彭苏萍等为解决这一难题,又开展了矿井探测装备的研究。研制出了以前端信号调理电路、网络分布式控制和全数字、三分量检波一体化技术为核心,体积小、重量轻(主机≤3Kg)的便携式矿井防爆多波地震仪装备,可在井下探测出150米范围内断距≥1.5米的断层和地质异常体。为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和实时判别预警能力,他们又在国外地面地质雷达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时处理、精度高的矿井地质雷达,并在高功率天线防爆技术、地质雷达快速采集技术和矿井环境下天线屏蔽技术上取得突破,使研制装备具探测距离远(≥35米,以前的<20米)、精度高(0.5米,以前的为1.5米)和方向性强的特点。上述两套探测装备在全国30多个煤矿和隧道工程中推广,在导弹基地围岩探测中得到应用,并获4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版权和2005年中国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4)组建了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针对煤炭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学校部署下,牵头组织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共同规划,成功申报和组建了以煤炭资源勘查评价、煤炭开采地质保障、开采中地应力场变异规律、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煤矿重大灾害防治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为煤炭工业的科技创新建立了一个基础平台。
'''永葆激情 不懈追求'''
"激情是一种生活态度,激情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要激情地面对事业,激情地面对工作,激情地面对人生……"这是彭苏萍院士在中国矿业大学一次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与学生们分享的一段人生感悟,更是他言行的宗旨。
正是源于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彭院士在科学的领域里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较完善地建立复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并结合岩石力学特征,采矿工程学和相似模拟实验的研究,建立了沉积不连续介质地质力学模式,用来预测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顶板冒落事故;他提出了顶板灾害沉积控制论观点,在此基础提出了煤层顶板稳定性综合地质评价方法,并将该研究成果在十余个煤炭企业推广应用。他还在复杂矿区精细构造地震探测技术与理论研究中,引入路径积分和广义射线理论,并编制新的处理模块,使探测水平在淮南等地达到能识别700米深度、断距≥3米断层的精度,超过英国500米深度识别断层能力≥8米的技术水准。
彭苏萍院士研究方向是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同时他也是我国进行矿井工程物探研究的第一批一线人员。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是煤炭行业却是危险性较高的一个行业,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很强。彭院士表示:"我现在只掌握了一点点,还有很多问题不了解,院士只是个符号,今后还要拓宽方向,要跟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
'''身居高处 不忘师恩'''
把彭苏萍领进工程这扇门的是我国矿井地质的老前辈柴登榜教授。"柴先生提出矿井地质工作要工程化、物探化,鼓励我们把技术研究和煤矿需求结合在一起,让我往工程物探方面发展,所以我从地质理论到工程物探就是这么开始的",彭苏萍说。
彭苏萍是地球与环境学院煤田地质78级学子。树高不忘千尺恩,尽管工作繁忙,彭院士仍一有机会便拜访母校,感谢师恩。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彭苏萍的博士生导师是韩德馨院士。彭苏萍说:"我最感谢韩老师的是他没有'门户之见',虽然他自己的方向是煤田地质,但非常支持我在矿井地质方面继续发展。正是煤炭系统内外的很多专家的关心和帮助,我才能坚持下来。我自己现在也是教授,在培养年轻人方面,要向这些老先生学习。"
'''承担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及其在矿山开采中的应用,已结题。该项目已作为《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中几种滨岸沉积模式及聚煤规律》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人:彭苏萍。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地层控制。已结题。该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已与煤炭部重点科研项目《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一起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人:彭苏萍。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层气开发后煤炭开采模型的研究,已结题。负责人:彭苏萍。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防爆地质雷达的研究与开发,即将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5. 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煤层气藏高分辨率探测的地球物理响应,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6. 国家973项目子专题:煤中硫富集特征及其侵入环境的动态规律,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7. 国家973项目子专题:煤中有害重金属赋存特征及其侵入环境的动态规律,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8.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应用三维地震信息和地质预测技术对煤层顶板控制与管理。负责人:彭苏萍。
9.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产高效矿井采区地质状况探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该项目重点是研究一套探测复杂矿区采煤工作面前方50米范围内地质构造的完整技术与与相关仪器设备。2003年2月已通过安徽省计委组织的验收。总负责人:彭苏萍。
10.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煤矿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11.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三软不稳定特厚煤层煤厚探测技术与仪器研究》,专题已初步完成,即将组织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12.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专题《煤层气开发后对煤炭开采影响及防治措施》,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13.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东部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14.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煤矿深部开发诱发的地质灾害及预测方法研究,正在进行,负人: 彭苏萍。
15. 煤炭工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煤矿顶板灾害事故的地质预测技术研究,负责人:彭苏萍。
'''代表性学术专著:'''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图像 =
[[File:彭苏萍院士2.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src=tab_www&correct=%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ancestor=list&cmsid=ee7d303ca412b9072b54156c25824771&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ee2e0420cff65b1e4c8c78300273a216&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9/430977.shtm 图片来源科学网]]]
| 图像说明 =
}}
1. 彭苏萍 孟召平,《矿井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2002 地质出版社,
2. 彭苏萍 王金安,《承压水体上安全采煤》,2001 煤炭工业出版社
3. 彭苏萍、邵龙义,《塔里木盆地巴楚-阿瓦提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研究》2001 地质出版社
4. 彭苏萍 张建华,《乌达矿区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其对矿山开采的影响》,1995 煤炭工业出版社
5. 彭苏萍、程桦主编,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体系,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代表性论文:'''
6. 彭苏萍、王世瑞、勾精为,淮南煤田东2孔VSP测井及其应用,煤炭学报,2002,NO。6
7. 彭苏萍、杨峰、苏红旗,高速采集地质雷达的研制及应用,地质与勘探,2002,NO。5
8. 彭苏萍、罗立平、王金安,承压水体上对拉工作面开采合理错距的确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NO。1
9. Peng Supping. Funder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stomosing Fluvial System On Complex Delta Plain. 199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35, no.10,835:839
10.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平原网状河的基本特征,1989,科学通报, Vol.34, no.17, 1326: 1328
11.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第四含煤段网状河系的沉积建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执行委员会编,428:433
12.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第四含煤段中花斑状泥岩的特征及成因,1990,地质论评,Vol.36,№3, 326:332
13. 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三、四含煤段的古水系特征,1991,沉积学报,Vol.9,№3,1:9
14. 《英汉沉积学解释词典》,1991,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委
15. 彭苏萍, Strata Control of Roof Stability in Mining Workings. 1993, Proc.for the Inter. Congr. on Mining Sci., Applied Geology & Tech. St. Petersburg
16. 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平原网状河的沉积建造,1993,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特邀发言稿),科学技术出版社
17. 彭苏萍.我国煤田地质学十年(1993-2003)来的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1993,青年学术文集, 煤炭工业出版社
18. 彭苏萍.中国东部某些地区含煤岩系沉积学,1994,见:《中国沉积学》(冯增昭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
19. 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1994,煤炭学报,Vol.19,№1,89:98
20. 《中国沉积学》,1994 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之一
21. Suping Peng & Flores, M., Modern Pearl River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1994 The Proceedings of TSOP annualmeeting, 1994,Jackson., Wyoming,
22. 彭苏萍、凌标灿等,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地震CT探测技术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 NO.12
23. 彭苏萍、凌标灿等,采场弯曲下沉带内巷道变形与岩层移动规律研究,煤炭学报,2002,NO。1
24. 彭苏萍、霍全明、勾精为,基于模型的3D3C采集设计与评价,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2,NO.5
25. Suping Peng & Yuzhao Zhang,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Longwall Mining Roof Stability: A Case Study. 1995,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 Eng., Beijing,
26. Suping Peng & Yangbin Li, Wedge-shaped sandstone roof strata and Roof Stability, Examples From Seam 13-1 i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1996 The 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Xi'an
27. Suping Peng & Guoling Yang, Longwall Chain Pillars Design For Weak Floor Conditions,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28. 《煤炭百科全书》(地质卷),1996,煤炭工业出版社, 撰稿人,
29. Suping Peng & Pengfei Zhang, Lake Sedimentatoin of the Shitouhezi Formation,Upper Jurassic, Hegang District,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1988, Beijing.
30. Suping Peng & Flores, M., Modern Peral River Delta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edimentary facies study. 1996,《Organic Geochem》 ,Vol.24, No.2: 159-179.
31. Suping Peng, Mining-induced Stress Redistrubution and Roof Hazard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Channel-Filled Sandstone Roof: A Physical Modeling Study.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1995
32.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1996,中国科协第十四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报告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
33. 彭苏萍,中国深部煤炭开发诱发的工程灾害调查报告,1997年,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岛
34. 彭苏萍,建立与完善我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几个问题,1998,《中国科协第3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独立
35. 彭苏萍,碎屑岩力学与微结构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1998,《中国煤炭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
36. Suping Peng & Yi Liao, A high resolution 3D-seismic technique for distinguish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complex coalfield, 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9>, Balkema,
37. Suping Peng ,Influence of stratigraphic facies variations on the roof stability by physical modeling study,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99>, Balkema
38. Suping Peng ,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llular concrete curied in autoclared and natural condition,1999,清华第三届国际煤燃烧会议论文集
39. Suping Peng , The gathering mechanism of associated elements in coal and their partition trends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1999,清华第三届国际煤燃烧会议论文集
40. 彭苏萍、孟召平,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岩性-结构分类方案,1999,《中国科协第4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中国科技出版社
41. 彭苏萍,矿区生态环境控制及改善的几个基本问题,全国生态会议论文集,1999,北京
42. 彭苏萍、唐修义等,中国东部深部安全高效开发中的地质难题及研究方向。〈全国采矿会议论文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43. 彭苏萍,张鹏飞等.潮下砂坪上泥炭沼泽的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1999,煤炭学报, Vol.24,No.4
44. 彭苏萍,孟召平.长壁工作面顶板稳定性数值模拟,1999,《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28,No.1,41:45
45. 彭苏萍等,中国煤炭深部开发中的工程灾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工程与灾害学术讨论会》,1999,九华山庄
46.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体系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届全国煤矿总工程师研究会学术年会特约发言,1999.3,柳州
47. 彭苏萍,中国煤矿复杂地质构造探测技术与仪器的现有水平及今后的主攻方向,第四届中国矿井地质学术年会特约发言,1999,西安
48.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河北省科技周特约发言),1999,〈河北煤炭〉,增刊(ISSN 1007-1083),1:4
49. 彭苏萍,屈洪亮,罗立平,王 磊,段延娥.沉积岩全应力应变过程的渗透性试验研究,2000,煤炭学报, Vol.25,No.2,113:116
50. 彭苏萍,淮北矿务局杨庄煤矿263采区承压水体上开采方法研究,2000,研究报告
51. 彭苏萍,王希良,刘咸卫,赵森林."三软"煤层巷道围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2001,煤炭学报, Vol.26,No.2 149:152
52. 彭苏萍,孟召平,李玉林. 断层对顶板稳定性影响相似模拟试验研究,2001,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29,No.3, 1:4
53. 彭苏萍,王立刚.承重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物料相界形貌分析,1999,煤炭学报, Vol.24,No.3,284:288
54. 彭苏萍,王希良,肖建华,王 磊,杜木民. 软岩巷道围岩损伤破坏范围的地震探测研究,2001,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30,NO.1,23:26
55. 彭苏萍,凌标灿,郑高升等.采场弯曲下沉带内巷道变形与岩层移动规律研究,2002,煤炭学报, Vol.27,No.1 21:25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图像 =
[[File:彭苏萍院士3.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src=tab_www&correct=%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ancestor=list&cmsid=ee7d303ca412b9072b54156c25824771&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66c757076fd8f156ad76c22ff1cfb04a&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 [http://www.jlradio.cn/html/4/2018/7/14/233049.html 图片来源吉林省第一广播网站]]]
| 图像说明 =
}}
56. 彭苏萍,孙连英,张德政.基于XML的设计模式描述和复用系统的研究,2002,《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Vol.38,No.1 58:61
57. 彭苏萍,孙连英,马春丽.地下开采岩体变形综合分析方法及应用[J],200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Vol.33,No.1 80:83
58. 彭苏萍,王 磊,孟召平,段延娥,卞建玲,王英坡. 遥感技术在煤矿区积水塌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淮南矿区为例,2002, 煤炭学报, Vol.27,No.4 374:378
59. 彭苏萍,何宏,邵龙义,时宗波,高云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岩盐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200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 31,No. 4 353:357
60彭苏萍,王宏伟,杜文凤, 勾精为.HTI煤层AVO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煤炭学报,2013年第10期[2]
61彭苏萍,杨峰,许献磊.GPR城市道路病害检测应用技术研究综述,办公自动化,2014(S 1)
62冀瑞君,彭苏萍,范立民,赵雅楠,李成. 神府矿区采煤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以窟野河中下游流域为例[J]. 煤炭学报, 2015, 40(04): 938-943.
63杜文凤,彭苏萍,师素珍. 深部隐伏构造特征地震解释及对煤矿安全的影响[J]. 煤炭学报, 2015, 40(03): 640-645.[5]
64杜文凤,彭苏萍,勾精为,何登科,卢勇旭. 煤田地震勘探转换波观测系统设计与评价[J]. 煤炭学报, 2015, 40(06): 1428-1434.
==科研获奖==
2004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
(一)国家级奖
1 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及其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获奖证书编号:J210-2-04-R01
2 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获奖证书编号:04-2-007-01
3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中高煤阶煤层气地质理论、关键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
4 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矿井灾害源超深探测地质雷达装备及技术》
(二) 省部级奖
1 2001年度煤炭科技进步特等奖:《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及其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2006-4-18获奖证书编号:2001-T01-R01
2 1998年度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获奖证书编号:98-2-03-01
3 1999年度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三维地震信息和地质预测技术对煤层顶板控制与管理的研究》,获奖证书编号:99-2-02-01
4 2000年度中国高校科学技术(推广类)二等奖:《三维地震信息和地质预测技术用于煤层顶板控制与管理》,获奖证书编号:2000-232
5 2002年度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复杂地质条件下战略导弹阵地围岩探测技术及控制对策》,获奖证书编号:
6 2011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倾角煤层地震成像、煤厚预测及陷落柱探测研究》
7 2012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浅埋深矿井复杂地质构造综合物探技术 》
'''获专利和软件版权情况:'''
1. 2002年度发明专利:《 防爆地质雷达采集系统》,01109040.5(公布号)
2. 2001年度发明专利:《地质雷达防爆天线外壳》,99107711.3(公布号)
3. 2002年度发明专利:《智能三分量地震检波器》,02116297.2(申请号)
4. 2002年度发明专利:《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02124275.5(申请号)
5. 2002年度实用新型专利:《地质雷达碟型天线屏蔽罩》,03200054.5
6. 2002年度软件著作权:《地质雷达处理分析系统》,005408
7. 2002年度软件著作权:《三维地震解释系统(微机版)》,200310097
荣誉称号
1997年,入选煤炭工业部学术带头人;
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2005年,领导的团队被评为教育部首批优秀研究团队;
2006年,被评为 "国家653工程"煤炭地质与测绘领域首席专家;
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该学部最年轻的院士)。
==视频==
===3.彭苏萍?讲话_合并文件 ===
{{#iDisplay:q0170huo2bq|寬度|高度|qq}}
===6.彭苏萍讲话===
{{#iDisplay:v0169me62k3|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Category:地质学家]]
| 姓名 = 彭苏萍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彭苏萍.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src=tab_www&correct=%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ancestor=list&cmsid=ee7d303ca412b9072b54156c25824771&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1b9410e47945bb8a17effdc7f02fc4bf&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 [http://zs.aust.edu.cn/info/1206/1369.htm 图片来源安徽理工大学]]]
| 图像说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出生日期 =
| 出生地点 = 江西萍乡市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知名作品 =
}}
'''彭苏萍''',男,[[江西]][[萍乡]]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8岁当选)<ref>[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ys/18133936.html 彭苏萍,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网</ref>,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以下主要成就:(1)建立了煤矿采区小构造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2)探索出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与地质预测方法;(3)研制开发出矿井复杂地质构造探测装备与技术;(4)组建了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承担了12项国家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38项省部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ref>[http://dhxy.aust.edu.cn/info/1176/4063.htm 彭苏萍 ],地球与环境学院网, 2018-08-15 </ref>,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ref>[http://110.cumt.edu.cn/7f/5c/c16690a491356/page.htm 彭苏萍院士 ],中国矿业大学网, 2018-11-08</ref>、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ref>[http://110.cumt.edu.cn/7f/5c/c16690a491356/page.htm 彭苏萍院士 ],中国矿业大学网, 2018-11-08</ref>。
==人物简介==
彭苏萍,男,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矿业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959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
1978年--1985年,淮南矿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地质系煤田地质专业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
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博士学位(博士导师:韩德馨院士)。
1993年,成为国家首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出国人员(100人)"。
1996年,晋升为教授。
2000年,入选人事部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计划。
2001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7年12月29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为该学部最年轻的院士。
2011年5月受聘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名誉校长。
==担任职务==
现任: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名誉校长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职务;
国际沉积学会会员;
国际有机岩石学会会员;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
教育部第六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能源与土木建筑水利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11个学术刊物的评稿人和编委。
==研究成果==
彭苏萍院士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工程物探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他作为负责人承担了12项国家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38项省部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出版专著三本,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拥有国家软件版权2项和发明专利5项,1项科研成果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定为全国瓦斯综合治理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培养了37名博士和27名硕士。
截止2009年,承担了国家"973"专题(100万)、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400万)和国家技术创新项目(4200万)等30余项科研项目。
'''彭苏萍教授在工程科技方面取得以下主要成就和贡献:'''
'''(1)建立了煤矿采区小构造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
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当遇到断距3-5m的断层时,便要停工搬家,一次损失超过3000万元,因此查明断距≥3米的断层十分重要。以钻探为主的勘察技术只能查明断距≥30米的断层,精度远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支持下,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开展煤炭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达到查明断距≥15米断层的水平。1995年中国矿大张爱敏教授等与安徽煤炭物测队、淮南矿务局合作在谢桥煤矿开展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研究,达到查明500米深度断距≥5-7米断层的水平。彭苏萍等针对煤矿埋深浅(多1000米以浅),地震探测中各种因素干扰大,为实现高精度探测,借鉴石油地震勘探先进技术,结合煤矿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发出兼顾接收纵波和转换波的三维三分量观测系统设计及评价软件、地表一致性振幅、频率、相位补偿、面波压制和静校正软件,研究发展了煤矿三维地震可视化解释和反演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版权的地震解释软件(见附件),提高了地震技术解决小构造的能力,在淮南等条件好的地区达到查明700米深度断距≥3米断层的勘探精度,在条件较差的矿区达到查明断距≥5米断层的勘探精度,突破了国际上煤炭三维地震勘探精度只能查清500米深度断距≥8米断层的技术记录,为煤炭开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这一技术在全国47个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在淮南、永夏等矿区查明断层一万多条,经验证吻合率>80%。《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及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成果被评为2001年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和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一)。
'''(2)探索出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与地质预测方法'''
煤矿顶板事故发生与对煤矿顶板灾害源分布掌握不清有密切关系。彭苏萍等采用采矿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矿井地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研究。发现煤层砂岩顶板变薄尖灭带是顶板冒落灾害易发区,建立了以钻探资料与三维地震勘探资料为基础的煤层顶板岩性综合反演解释技术,准确预测了老顶砂岩的变薄尖灭带、冲刷带和复合顶板分布区,实现了煤矿巷道和采场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预报的信息化、科学化。这一成果被科技部列为1999年国家科研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全国31个煤矿推广,14年来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因此,《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成果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同时,彭苏萍等以瓦斯和矿井水灾害源探测为目标,探索煤矿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及纵横波联合解释技术,对瓦斯突出煤体结构、煤层裂隙与瓦斯富集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煤矿瓦斯突出部位高分辨探测技术及其应用》成果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煤矿瓦斯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利用三维地震探测确定矿井突水构造方面也开展了一定研究,在淮南、淮北等矿区多次发现陷落柱等突水构造,为保障矿区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图像 =
[[File:彭苏萍院士.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src=tab_www&correct=%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ancestor=list&cmsid=ee7d303ca412b9072b54156c25824771&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6e5fb7532ff924365f5b55823e37034d&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814/19/40958856_679190391.shtml 图片来源个人图书馆]]]
| 图像说明 =
}}
'''(3)研制开发出矿井复杂地质构造探测装备与技术'''
煤矿生产对地质构造的预测精度要求高,地面探测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必须在矿井内进一步探测。由于矿井环境复杂,探测装备除地面探测装备要求的技术指标外,还必须防爆、屏蔽、抗干扰强,因此适合矿井探测的装备研制难度大。彭苏萍等为解决这一难题,又开展了矿井探测装备的研究。研制出了以前端信号调理电路、网络分布式控制和全数字、三分量检波一体化技术为核心,体积小、重量轻(主机≤3Kg)的便携式矿井防爆多波地震仪装备,可在井下探测出150米范围内断距≥1.5米的断层和地质异常体。为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和实时判别预警能力,他们又在国外地面地质雷达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时处理、精度高的矿井地质雷达,并在高功率天线防爆技术、地质雷达快速采集技术和矿井环境下天线屏蔽技术上取得突破,使研制装备具探测距离远(≥35米,以前的<20米)、精度高(0.5米,以前的为1.5米)和方向性强的特点。上述两套探测装备在全国30多个煤矿和隧道工程中推广,在导弹基地围岩探测中得到应用,并获4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版权和2005年中国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4)组建了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针对煤炭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学校部署下,牵头组织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共同规划,成功申报和组建了以煤炭资源勘查评价、煤炭开采地质保障、开采中地应力场变异规律、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煤矿重大灾害防治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为煤炭工业的科技创新建立了一个基础平台。
'''永葆激情 不懈追求'''
"激情是一种生活态度,激情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要激情地面对事业,激情地面对工作,激情地面对人生……"这是彭苏萍院士在中国矿业大学一次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与学生们分享的一段人生感悟,更是他言行的宗旨。
正是源于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彭院士在科学的领域里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较完善地建立复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并结合岩石力学特征,采矿工程学和相似模拟实验的研究,建立了沉积不连续介质地质力学模式,用来预测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顶板冒落事故;他提出了顶板灾害沉积控制论观点,在此基础提出了煤层顶板稳定性综合地质评价方法,并将该研究成果在十余个煤炭企业推广应用。他还在复杂矿区精细构造地震探测技术与理论研究中,引入路径积分和广义射线理论,并编制新的处理模块,使探测水平在淮南等地达到能识别700米深度、断距≥3米断层的精度,超过英国500米深度识别断层能力≥8米的技术水准。
彭苏萍院士研究方向是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同时他也是我国进行矿井工程物探研究的第一批一线人员。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是煤炭行业却是危险性较高的一个行业,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很强。彭院士表示:"我现在只掌握了一点点,还有很多问题不了解,院士只是个符号,今后还要拓宽方向,要跟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
'''身居高处 不忘师恩'''
把彭苏萍领进工程这扇门的是我国矿井地质的老前辈柴登榜教授。"柴先生提出矿井地质工作要工程化、物探化,鼓励我们把技术研究和煤矿需求结合在一起,让我往工程物探方面发展,所以我从地质理论到工程物探就是这么开始的",彭苏萍说。
彭苏萍是地球与环境学院煤田地质78级学子。树高不忘千尺恩,尽管工作繁忙,彭院士仍一有机会便拜访母校,感谢师恩。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彭苏萍的博士生导师是韩德馨院士。彭苏萍说:"我最感谢韩老师的是他没有'门户之见',虽然他自己的方向是煤田地质,但非常支持我在矿井地质方面继续发展。正是煤炭系统内外的很多专家的关心和帮助,我才能坚持下来。我自己现在也是教授,在培养年轻人方面,要向这些老先生学习。"
'''承担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及其在矿山开采中的应用,已结题。该项目已作为《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中几种滨岸沉积模式及聚煤规律》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人:彭苏萍。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地层控制。已结题。该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已与煤炭部重点科研项目《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一起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人:彭苏萍。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层气开发后煤炭开采模型的研究,已结题。负责人:彭苏萍。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防爆地质雷达的研究与开发,即将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5. 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煤层气藏高分辨率探测的地球物理响应,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6. 国家973项目子专题:煤中硫富集特征及其侵入环境的动态规律,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7. 国家973项目子专题:煤中有害重金属赋存特征及其侵入环境的动态规律,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8.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应用三维地震信息和地质预测技术对煤层顶板控制与管理。负责人:彭苏萍。
9.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产高效矿井采区地质状况探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该项目重点是研究一套探测复杂矿区采煤工作面前方50米范围内地质构造的完整技术与与相关仪器设备。2003年2月已通过安徽省计委组织的验收。总负责人:彭苏萍。
10.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煤矿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11.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三软不稳定特厚煤层煤厚探测技术与仪器研究》,专题已初步完成,即将组织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12.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专题《煤层气开发后对煤炭开采影响及防治措施》,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13.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东部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14.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煤矿深部开发诱发的地质灾害及预测方法研究,正在进行,负人: 彭苏萍。
15. 煤炭工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煤矿顶板灾害事故的地质预测技术研究,负责人:彭苏萍。
'''代表性学术专著:'''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图像 =
[[File:彭苏萍院士2.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src=tab_www&correct=%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ancestor=list&cmsid=ee7d303ca412b9072b54156c25824771&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ee2e0420cff65b1e4c8c78300273a216&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9/430977.shtm 图片来源科学网]]]
| 图像说明 =
}}
1. 彭苏萍 孟召平,《矿井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2002 地质出版社,
2. 彭苏萍 王金安,《承压水体上安全采煤》,2001 煤炭工业出版社
3. 彭苏萍、邵龙义,《塔里木盆地巴楚-阿瓦提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研究》2001 地质出版社
4. 彭苏萍 张建华,《乌达矿区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其对矿山开采的影响》,1995 煤炭工业出版社
5. 彭苏萍、程桦主编,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体系,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代表性论文:'''
6. 彭苏萍、王世瑞、勾精为,淮南煤田东2孔VSP测井及其应用,煤炭学报,2002,NO。6
7. 彭苏萍、杨峰、苏红旗,高速采集地质雷达的研制及应用,地质与勘探,2002,NO。5
8. 彭苏萍、罗立平、王金安,承压水体上对拉工作面开采合理错距的确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NO。1
9. Peng Supping. Funder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stomosing Fluvial System On Complex Delta Plain. 199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35, no.10,835:839
10.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平原网状河的基本特征,1989,科学通报, Vol.34, no.17, 1326: 1328
11.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第四含煤段网状河系的沉积建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执行委员会编,428:433
12.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第四含煤段中花斑状泥岩的特征及成因,1990,地质论评,Vol.36,№3, 326:332
13. 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三、四含煤段的古水系特征,1991,沉积学报,Vol.9,№3,1:9
14. 《英汉沉积学解释词典》,1991,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委
15. 彭苏萍, Strata Control of Roof Stability in Mining Workings. 1993, Proc.for the Inter. Congr. on Mining Sci., Applied Geology & Tech. St. Petersburg
16. 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平原网状河的沉积建造,1993,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特邀发言稿),科学技术出版社
17. 彭苏萍.我国煤田地质学十年(1993-2003)来的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1993,青年学术文集, 煤炭工业出版社
18. 彭苏萍.中国东部某些地区含煤岩系沉积学,1994,见:《中国沉积学》(冯增昭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
19. 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1994,煤炭学报,Vol.19,№1,89:98
20. 《中国沉积学》,1994 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之一
21. Suping Peng & Flores, M., Modern Pearl River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1994 The Proceedings of TSOP annualmeeting, 1994,Jackson., Wyoming,
22. 彭苏萍、凌标灿等,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地震CT探测技术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 NO.12
23. 彭苏萍、凌标灿等,采场弯曲下沉带内巷道变形与岩层移动规律研究,煤炭学报,2002,NO。1
24. 彭苏萍、霍全明、勾精为,基于模型的3D3C采集设计与评价,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2,NO.5
25. Suping Peng & Yuzhao Zhang,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Longwall Mining Roof Stability: A Case Study. 1995,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 Eng., Beijing,
26. Suping Peng & Yangbin Li, Wedge-shaped sandstone roof strata and Roof Stability, Examples From Seam 13-1 i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1996 The 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Xi'an
27. Suping Peng & Guoling Yang, Longwall Chain Pillars Design For Weak Floor Conditions,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28. 《煤炭百科全书》(地质卷),1996,煤炭工业出版社, 撰稿人,
29. Suping Peng & Pengfei Zhang, Lake Sedimentatoin of the Shitouhezi Formation,Upper Jurassic, Hegang District,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1988, Beijing.
30. Suping Peng & Flores, M., Modern Peral River Delta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edimentary facies study. 1996,《Organic Geochem》 ,Vol.24, No.2: 159-179.
31. Suping Peng, Mining-induced Stress Redistrubution and Roof Hazard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Channel-Filled Sandstone Roof: A Physical Modeling Study.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1995
32.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1996,中国科协第十四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报告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
33. 彭苏萍,中国深部煤炭开发诱发的工程灾害调查报告,1997年,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岛
34. 彭苏萍,建立与完善我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几个问题,1998,《中国科协第3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独立
35. 彭苏萍,碎屑岩力学与微结构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1998,《中国煤炭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
36. Suping Peng & Yi Liao, A high resolution 3D-seismic technique for distinguish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complex coalfield, 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9>, Balkema,
37. Suping Peng ,Influence of stratigraphic facies variations on the roof stability by physical modeling study,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99>, Balkema
38. Suping Peng ,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llular concrete curied in autoclared and natural condition,1999,清华第三届国际煤燃烧会议论文集
39. Suping Peng , The gathering mechanism of associated elements in coal and their partition trends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1999,清华第三届国际煤燃烧会议论文集
40. 彭苏萍、孟召平,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岩性-结构分类方案,1999,《中国科协第4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中国科技出版社
41. 彭苏萍,矿区生态环境控制及改善的几个基本问题,全国生态会议论文集,1999,北京
42. 彭苏萍、唐修义等,中国东部深部安全高效开发中的地质难题及研究方向。〈全国采矿会议论文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43. 彭苏萍,张鹏飞等.潮下砂坪上泥炭沼泽的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1999,煤炭学报, Vol.24,No.4
44. 彭苏萍,孟召平.长壁工作面顶板稳定性数值模拟,1999,《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28,No.1,41:45
45. 彭苏萍等,中国煤炭深部开发中的工程灾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工程与灾害学术讨论会》,1999,九华山庄
46.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体系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届全国煤矿总工程师研究会学术年会特约发言,1999.3,柳州
47. 彭苏萍,中国煤矿复杂地质构造探测技术与仪器的现有水平及今后的主攻方向,第四届中国矿井地质学术年会特约发言,1999,西安
48.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河北省科技周特约发言),1999,〈河北煤炭〉,增刊(ISSN 1007-1083),1:4
49. 彭苏萍,屈洪亮,罗立平,王 磊,段延娥.沉积岩全应力应变过程的渗透性试验研究,2000,煤炭学报, Vol.25,No.2,113:116
50. 彭苏萍,淮北矿务局杨庄煤矿263采区承压水体上开采方法研究,2000,研究报告
51. 彭苏萍,王希良,刘咸卫,赵森林."三软"煤层巷道围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2001,煤炭学报, Vol.26,No.2 149:152
52. 彭苏萍,孟召平,李玉林. 断层对顶板稳定性影响相似模拟试验研究,2001,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29,No.3, 1:4
53. 彭苏萍,王立刚.承重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物料相界形貌分析,1999,煤炭学报, Vol.24,No.3,284:288
54. 彭苏萍,王希良,肖建华,王 磊,杜木民. 软岩巷道围岩损伤破坏范围的地震探测研究,2001,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30,NO.1,23:26
55. 彭苏萍,凌标灿,郑高升等.采场弯曲下沉带内巷道变形与岩层移动规律研究,2002,煤炭学报, Vol.27,No.1 21:25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图像 =
[[File:彭苏萍院士3.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src=tab_www&correct=%E5%BD%AD%E8%8B%8F%E8%90%8D%E9%99%A2%E5%A3%AB&ancestor=list&cmsid=ee7d303ca412b9072b54156c25824771&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66c757076fd8f156ad76c22ff1cfb04a&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 [http://www.jlradio.cn/html/4/2018/7/14/233049.html 图片来源吉林省第一广播网站]]]
| 图像说明 =
}}
56. 彭苏萍,孙连英,张德政.基于XML的设计模式描述和复用系统的研究,2002,《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Vol.38,No.1 58:61
57. 彭苏萍,孙连英,马春丽.地下开采岩体变形综合分析方法及应用[J],200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Vol.33,No.1 80:83
58. 彭苏萍,王 磊,孟召平,段延娥,卞建玲,王英坡. 遥感技术在煤矿区积水塌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淮南矿区为例,2002, 煤炭学报, Vol.27,No.4 374:378
59. 彭苏萍,何宏,邵龙义,时宗波,高云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岩盐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200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 31,No. 4 353:357
60彭苏萍,王宏伟,杜文凤, 勾精为.HTI煤层AVO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煤炭学报,2013年第10期[2]
61彭苏萍,杨峰,许献磊.GPR城市道路病害检测应用技术研究综述,办公自动化,2014(S 1)
62冀瑞君,彭苏萍,范立民,赵雅楠,李成. 神府矿区采煤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以窟野河中下游流域为例[J]. 煤炭学报, 2015, 40(04): 938-943.
63杜文凤,彭苏萍,师素珍. 深部隐伏构造特征地震解释及对煤矿安全的影响[J]. 煤炭学报, 2015, 40(03): 640-645.[5]
64杜文凤,彭苏萍,勾精为,何登科,卢勇旭. 煤田地震勘探转换波观测系统设计与评价[J]. 煤炭学报, 2015, 40(06): 1428-1434.
==科研获奖==
2004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
(一)国家级奖
1 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及其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获奖证书编号:J210-2-04-R01
2 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获奖证书编号:04-2-007-01
3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中高煤阶煤层气地质理论、关键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
4 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矿井灾害源超深探测地质雷达装备及技术》
(二) 省部级奖
1 2001年度煤炭科技进步特等奖:《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及其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2006-4-18获奖证书编号:2001-T01-R01
2 1998年度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获奖证书编号:98-2-03-01
3 1999年度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三维地震信息和地质预测技术对煤层顶板控制与管理的研究》,获奖证书编号:99-2-02-01
4 2000年度中国高校科学技术(推广类)二等奖:《三维地震信息和地质预测技术用于煤层顶板控制与管理》,获奖证书编号:2000-232
5 2002年度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复杂地质条件下战略导弹阵地围岩探测技术及控制对策》,获奖证书编号:
6 2011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倾角煤层地震成像、煤厚预测及陷落柱探测研究》
7 2012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浅埋深矿井复杂地质构造综合物探技术 》
'''获专利和软件版权情况:'''
1. 2002年度发明专利:《 防爆地质雷达采集系统》,01109040.5(公布号)
2. 2001年度发明专利:《地质雷达防爆天线外壳》,99107711.3(公布号)
3. 2002年度发明专利:《智能三分量地震检波器》,02116297.2(申请号)
4. 2002年度发明专利:《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02124275.5(申请号)
5. 2002年度实用新型专利:《地质雷达碟型天线屏蔽罩》,03200054.5
6. 2002年度软件著作权:《地质雷达处理分析系统》,005408
7. 2002年度软件著作权:《三维地震解释系统(微机版)》,200310097
荣誉称号
1997年,入选煤炭工业部学术带头人;
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2005年,领导的团队被评为教育部首批优秀研究团队;
2006年,被评为 "国家653工程"煤炭地质与测绘领域首席专家;
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该学部最年轻的院士)。
==视频==
===3.彭苏萍?讲话_合并文件 ===
{{#iDisplay:q0170huo2bq|寬度|高度|qq}}
===6.彭苏萍讲话===
{{#iDisplay:v0169me62k3|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Category:地质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