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80
次編輯
變更
鄂霍次克海
,無編輯摘要
==地貌地质==
鄂霍次克海形成于第四纪(250万年至1万年前),经历了多次冰川的进退。海底坡度由北往西南下倾。按其地貌特征大致可分为陆架区、陆坡区和深水海盆。近岸陆架区占海区总面积的40%。[1]
中央部分海底为陆坡区,零星地分布着一些水下高地、洼地和海槽。
鄂霍次克海边港口
深水海盆主要有两个:在库页岛东面为一宽广的[[捷留金海盆]],地形崎岖不平;在千岛群岛内侧的是千岛海盆,为一深海平原,是全海区最深之处。海底沉积物,近岸带为粗砾、细砾和砂;陆架和岛架区主要为砂;深水海域沉积物则为粉砂质泥、粉砂粘土和泥质;千岛群岛地区的底质,一般多含火山碎屑物质,许多地方已形成各种粒度的凝灰岩沉积层 。<ref>[http://ent.sina.com.cn/y/2008-05-22/15342033661.shtml SM公司打造新星五人帅男组合SHINee出道(附图)],新浪网,2017-12-19</ref>
陆架和岛架区主要为砂;深水海域沉积物则为粉砂质泥、粉砂粘土和泥质 。千岛群岛地区的底质,一般多含火山碎屑物质,许多地方已形成各种粒度的凝灰岩沉积层。<ref>[https://www.tuliu.com/read-59520.html 凝灰岩是什么岩?特征是什么?密度是多少?], 土流网,2017年07月26日</ref>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地震海啸)。大陆架面积广阔(占海底面积42%以上),约宽400千米,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靠近千岛群岛的南部是深海盆地(9%以上); 。 中部是带状大陆坡,交替分布有海底洼地和海底高原(48%以上)。海流从东北经中部、千岛群岛流向太平洋,与白令海来的海流汇合,形成千岛寒流(亲潮);南部局部地区有暖流经过。
鄂霍次克海地理位置图
鄂霍次克海地理位置图
大陆沿岸大部分为高峻岩岸,其间散布着注入该海的地区性大河的河口。诸如黑龙江、乌第河、鄂霍塔河、吉日加河及品仁纳河等。海底由北向南和西南倾斜。北部和西北部为深达200米的大陆棚,而其余地区(约占总面积的70%)是深200米-1500米不等的大陆斜坡。
夕阳下的鄂霍次克海
沿岸大部高峻陡峭;堪察加半岛西岸、萨哈林岛和北海道岛北岸低平,多潟湖,岸线较平直。大海湾有舍列霍夫湾、萨哈林湾和捷尔佩尼耶湾。其间散布着注入该海的地区性大河的河口。诸如黑龙江、乌第(Uda)河、鄂霍塔(Okhota)河、吉日加(Gizhiga)河及品仁纳河等。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3年5月24日13:44分在鄂霍次克海(54.9°N,153.3°E)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千米。
2、由于震源深达600千米(位于地幔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更快,能量衰减减慢,低频成份携带的巨大能量得以传播的更远,这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震感。
鄂霍次克海的大部海面10月至次年6月结冰。北部和西部海域受亚洲大陆影响,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1月-2月平均气温零下20℃至零下24℃,7月-8月为12℃-14℃,年降水量400毫米-700毫米,海水结冰期长达7个月(11月至翌年6月),冰厚0.8米-1米 。南部和东部靠近太平洋,属温带季风气候,1月-2月平均气温零下5℃至零下7℃,7月-8月为12℃-18℃,年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海区因有寒流和暖流交汇,融冰期有浓雾,并有流冰活动,不利航行。海水表层盐度在萨哈林岛附近为25‰-27‰,堪察加附近32‰-33‰,中央部分33‰ 。
南部和东部靠近太平洋,属温带季风气候,1月-2月平均气温零下5℃至零下7℃,7月-8月为12℃-18℃,年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海区因有寒流和暖流交汇,融冰期有浓雾,并有流冰活动,不利航行。海水表层盐度在萨哈林岛附近为25‰-27‰,堪察加附近32‰-33‰,中央部分33‰。 同时,季风气候十分显著,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风力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夏季则多海风。秋季多强暴风,风速达20m/s-30m/s,波高达8米-12米。此外,该海区易受津浪(地震海啸)袭击,瞬间浪高高达20米。波长为数公里,传播速度为400千米/时-800千米/时,给沿岸地区、尤其是千岛群岛造成巨大的破东鄂霍次克海东鄂霍次克海 坏。
结冰严重,几乎全海区都不同程度地有海冰。北部,11月开始结冰,结冰期可达280天,冰厚为0.8米-1米;堪察加和千岛群岛为少冰区,每年结冰期平均不超过3个月。严冬季节,有时西北风把浮冰吹向千岛群岛,使某些海峡堵塞。夏季,仅珊塔尔群岛附近仍留有海冰,其他海区均无冰。
折叠编辑本段水文特点
鄂霍次克海平均水深为821米,最大水深为3916米。海区表层海流大体是从东北经中部、千岛群岛流向太平洋,与白令海来的海流汇合形成气旋式环流 。鄂霍次克海的海水由大陆排放的水、雨水、从太平洋穿过千岛群岛的无数海峡西流之水,以及从日本海经过拉佩鲁兹(La Perouse,亦作宗谷)海峡北流之水组成。受这些洋流影响,海域东半部的水温较西半部高,海水一般沿逆时针方向流动。从太平洋汇合的海水,特别是在千岛群岛东部和中部之间汇合的海水,在东部的几条支流上形成湍急的急流向北流去,而在西部,从西伯利亚大陆注入的河水则汇入类似的急流中向南流去 。
鄂霍次克 海 流 的海水由 大 致为气旋式环流。 陆排放的水、雨水、从 太平洋 暖水经 穿过 千岛群岛 北部 的无数海峡西流之水,以及从日本海经过[[拉佩鲁兹]](La Perouse,亦作宗谷) 海峡 北流之水组成。受这些洋 流 入该 影响, 海 后 域东半部的水温较西半部高 , 分为两支:海水一般沿逆时针方向流动。
海流大致为[[气旋式环流]]。太平洋暖水经千岛群岛北部海峡流入该海后,分为两支: 一支向西北直指[[约翰岛]],强度不断减弱。另一支向北,到北部沿岸后转向西和西南。沿岸南下途中,不断纳入各条河流淡水(尤其是黑龙江的径流),后沿库页岛南下,这是寒冷的沿岸流;并有小部分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北侧流向日本海。 而日本海的暖水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南侧流入本海区,沿着北海道北岸向东流,即为宗谷海流。流速可达50cm/s-90cm/s。从而,构成气旋式的总环流。流速,近岸大于远海。 <ref>[http://www.doc88.com/p-7834965278364.html 气旋式的总环流], 道可巴巴,2017-12-19</ref> 远海流速一般为5cm/s-10cm/s,流向较稳定。该海区与太平洋的水交换,主要通过千岛群岛诸海峡。就整个群岛地区来说,上层为北进南出;深层则主要由太平洋流入,这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以南进北出的方式与日本海进行水交换有所不同。
水团主要有表层水、中层水和太平洋深层水。表层水(0米层-150米层或200米层)是冬季由海水垂直对流形成,温、盐特征值分别为-1.7C~0.6C和 32.0C-33.5C。中层水(200米层-800米层)是由太平洋流入的上层水混合变性而成,其温、盐特征值分别为0.1C-2C和33.3C~33.8C。太平洋深层水 (800米以深)由太平洋流入的深层水变性而成,特征为高温(2.4C左右)、低氧(<1毫升/升),盐度为34.3‰-34.4‰。
潮波由太平洋传入,潮汐以不正规全日潮为主。仅北部、西北部沿岸及珊塔尔群岛附近为不正规半日潮。潮差北大南小。品仁湾天文角附近,潮差可达13米,珊塔尔群岛也可达7米,南部海区则仅0.8米-2.5米。潮流则分半日潮和全日潮。流速因地而异,外海仅5厘米/秒-10厘米/秒,海峡和海湾口潮流可达2米/秒-4米/秒。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