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粤北采茶戏

增加 1,27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粤北采茶戏'''是 [[ 广东 ]] 粤北客家地区的小戏剧种 ,是广东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是在粤北山歌和民间山调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民间主要戏曲,流浪渊源可溯至唐宋,盛行于明代 [[ 嘉靖 ]] 期间以后,粤北采茶戏因多以旦、生、丑三脚色表演,俗称"三脚班"又叫"唱花鼓""唱花灯",音乐风格活泼明快以锣鼓管弦伴奏,唱腔音乐则主要融江本地的山歌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唱腔分为:采茶戏、灯调、小调又因定弦不同而分为北,南两三分路,唱腔结构基本是曲牌联缀,后来双采用板式产业化的方法,产生散板、中板、快板等,现将收集传统剧目一百五十个,其中《 [[ 补皮鞋 ]] 》、《 [[ 装面眉 ]] 》、《 [[ 阿三戏公爷 ]] 》,是久演不衰,大众喜爱的传统剧目。
2009年五华采茶戏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f>[http://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3297/ 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 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 )] 以韶关市为 心,主要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仁 国非物质文 、乐昌、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县,是广东六大剧种之一。遗产网 2020-03-07 </ref>
2009年五华采茶戏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史沿革==
==历 采茶戏是全国唯一以茶文化发展而成的独立剧种。<ref>[https://www.360doc.cn/article/9090133_275560034.html 粤北采茶戏] , 360个人图书馆 2013-04-02</ref>  关于粤北采茶戏的来源,民间至今有几种说法:有的认为来自[[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有的认为来自[[湖南]]道州的采茶戏,还有的则认为是由粤北本地的"花灯""纸马"等民间歌舞发展形成的。戏曲专家认为,粤北采茶戏是在粤北山歌、山调和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吸取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戏种。 沿革==料记载,采茶戏最早形成于明末[[江西]]赣南的[[安远]]县,从元宵、春节时的"九龙茶灯"发展成赣南采茶戏后,分别经大余、粤北南雄梅岭古驿道及"三南"(赣南地区的全南、龙南、定南三县)传入粤北和粤中东江、韩江流域,再与当地山歌结合,最后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粤北、粤东采茶戏。
粤北 采茶戏 是全国唯一 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 茶文 韶关市为中心,主要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区、仁 发展而成的独立 、[[乐昌]]、翁源、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梅县]]区、五华、兴宁、大埔、[[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区县,是广东六大 剧种 之一
关于粤北 五华 采茶戏 的来源,民间至今有几种说法:有的认为来自江西赣南的 亦称粤东 采茶戏 ,有的认 。作 来自湖南道州 流传在民间 采茶 传统 还有 它最初主要分布在五华县 则认为是由粤北本地的"花灯""纸马" [[安流]]镇、龙村镇、横陂镇、水寨镇、[[华城]]镇、岐岭镇、长布镇、[[潭下]]镇 。其多表现 民间 题材,具有浓郁的田野泥土气息和劳动象征。表演时载 发展 ,对答酬唱,抒情逗趣, 形成 了别具一格 。戏曲专家认为, 采茶戏 是在粤北山歌、山调和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 吸取赣 人称 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 国百花园中 地方戏种 奇葩
史料 《[[五华县志]]》 记载, 五华 采茶戏 最早形成于明末 大约在清代乾、嘉年间由 江西赣南 的安远县 移民传过来 从元宵、春节时的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岭山笔记]]》载:" 九龙 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为队12人,手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絮如绛纱,以组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月采 ,俗称'茶篮灯'、' 子戏'。" 发展成赣南 可见 采茶戏 后,分别经大余、 很早就在 北南雄梅岭古驿道及"三南"(赣南 地区 的全南、龙南、定南三县)传入粤北和粤中东江、韩江 域,再与当地山歌结合,最后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粤北、粤东采茶戏
在1949年之前,包括 粤北采茶戏 已有200年左右 与赣南采茶戏在内,时常遭到地方政府与士绅 历史 打压 旧称唱花灯、唱花鼓、 有时甚至是跨省打压。 采茶戏 、大茶或三脚班,以韶关市为中心,主 的一个重 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 演员籍贯-- 区、仁化、乐昌、翁源、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梅县区、五华、兴宁、大埔、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区县 西赣州 是广东六大剧种之一。就经历过这样的情况:
五华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以来,江西赣南 采茶戏 亦称粤东 兴旺发展之时,就受到各地官府(注:江西赣南各地官府)禁封的迫害。如在赣县小坌圩就立有"禁碑",刻有"禁搬唱 采茶 戏。作为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戏剧 它最初主要分布在五华县 扰乱地方" 安流镇、龙村镇、横陂镇、水寨镇、华城镇、岐岭镇、长布镇、潭下镇等 碑文 其多表现民间题材,具 《信丰县志》也 浓郁 "严禁采茶、大戏" 田野泥土气息和劳动象征。表演时 碑文记 歌载舞,对答酬唱,抒情逗趣,形成了别具一格 ”(见范炎兴先生 采茶戏 ,人称南国百花园中的奇葩 》)
据《五华县志》记载,五华 然而粤北 采茶戏 大约在清代乾、嘉年间由江西赣南移民传过来 扎根农村社区 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岭山笔记》载:"粤俗岁之正月 并不会随着士绅的压抑而衰败 饰儿童为彩女,为队12人,手持花篮,篮 在新 燃一宝灯,絮如绛纱,以组为大圈缘 国成立 踏歌,歌十月 采茶 戏作为一种大众喜爱的传统艺术 俗称'茶篮灯'、'灯子戏'。"可见采茶戏 早就在粤东 区流行 发扬光大
==主要流派==
粤北采茶戏,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茶和连阳调子三种派别,都用粤北客家方言演唱,1950年后逐渐交融,1959年统称为粤北采茶戏。<ref>[https://dict.youdao.com/search?q=bk:%E7%B2%A4%E5%8C%97%E9%87%87%E8%8C%B6%E6%88%8F 粤北采茶戏] , 有道搜索 </ref>
[[File:粤北采茶戏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清朝,连县有何家子弟堂调子班,南雄县有里溪灯班,曲江县有老乐群英、乐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粤北地区的采茶戏逐渐由农村走向省内省外的市镇演出, [[ 广东 ]] 省其它地区和外省的一些剧种也常来这些山区县演出,通过与 [[ 江西 ]] [[ 湖南 ]] 一些剧种的交流,采茶戏的音乐和表演得到丰富,在原来的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陆续编演了《 [[ 壶瓶记 ]] 》、《 [[ 九莲宝灯 ]] 》、《 [[ 八宝山 ]] 》等人物情节比较复杂的古装戏,还有少量的神话戏和公案戏。
==艺术特点==
粤北采茶戏多以旦、生、丑三角色表演;音乐风格活泼明快,以锣鼓管弦伴奏;唱腔音乐则主要融汇本地的山歌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唱腔分为采茶戏、灯调、小调;唱腔结构基本是曲牌联缀,后产生散板、中板、快板等。
早年农村艺人组织调子班、灯班、大茶班,划地作场,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登场表演,边唱民间小调边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称唱花灯、唱花鼓。后来,艺人运用花灯歌舞的曲调演唱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的故事,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马为主要特征的程式动作,即称之为"三脚班"、"采茶戏"。如今的粤北采茶戏,以其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优美动听的声腔和通俗、简练、朴实无华的戏剧情节见长,较适合表现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生活和小市民生活。<ref>[https://www.360kuai.com/pc/97d65486d1ccfd339?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茶调客韵绕山乡: 粤北采茶戏在韶关] , 快资讯 2019-01-05 </ref>
===特色===
粤北采茶戏表演载歌载舞,形态健美,刚健敏捷,活泼优美、轻松奔放,富有乡土气息。高矮步、云手、摸步、扇子花、独舞、对舞是其特有的表演形式。
 
[[File:粤北采茶戏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粤北采茶戏行当有生、旦、丑三行,以旦、丑为主。旦角又分花旦、正旦(或称"嫂旦")、彩旦(或称"摇旦""丑旦")、老旦几类。旦角表演基本功,通常是包括唱、做、念、舞,大体可归纳为:步法、指法、梳妆、扇花、手巾等几项基本功组合。其中比较能表现采茶戏旦角表演特色的是:彩步、马步、蹉步;摇扇、拨扇、挽腕圆扇、八字扇、含羞扇和八字巾、挽腕圆巾、拨巾、浪翻巾等采茶传统表演基本功。方巾和长方巾在现代戏中也常运用。生、丑角的舞蹈动作,则多用矮子步、扇花步、单袖筒。
粤北采茶戏表现语言,以当地方言演唱,无论在人物安排、情节设计或语言运用上,都很注意突出活泼欢快风趣的喜剧特色,充满了生活情趣和轻松活泼、淳朴幽默的喜剧风格。
 
[[File:粤北采茶戏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粤北采茶戏演唱形式常采用"一唱众和"式。即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语言明快生动,唱词清新隽永,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泥土的芳香。
粤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文革前有的统计是300多个,但现在收集到的是150个,基本上都是小戏。这些剧目中,有一小部分是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而大部分是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人物大都是农夫、渔夫、村妇、牧童、猎人、货郎、各行各业的匠人、财主家的仆人等普通的下层人物。
经过30年的恢复、挖掘、创新、创作,粤北采茶戏又得到蓬勃发展,其中《 [[ 补皮鞋 ]] 》、《装面眉》、《阿三戏公爷》、《磨豆腐》、《 [[ 双双配 ]] 》、《卖杂货》、《打狗劝夫》、《 [[ 阿三看姐 ]] 》等久演不衰;《 [[ 牛郎织女 ]] 》、《晒茶》、《女儿上大学》、《 [[ 青山水东流 ]] 》、《母亲岭》、《青峰山传奇》、《 [[ 粤北风情 ]] 》、《花里花枝开》等获奖名剧均深受观众喜爱。其中曲江采茶剧团的《 [[ 借婚记 ]] 》、《月亮湖畔》,韶关市采茶剧团的《 [[ 霜雪山梅红 ]] 》、《阿添牯》等现代戏精品,更是好评如潮,受到广泛赞誉。
==代表人物==
粤北采茶戏最兴旺时有专业戏班30多个,职业艺人200多人,其中 [[ 刘吉增 ]] 、沈松、 [[ 潘金凤 ]] 、刘荣华、 [[ 钟南石 ]] 、唐任喜、 [[ 谢启池 ]] 等享有声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罗发斌 ]] 、何瑶珠、 [[ 何胜祥 ]] 、谢福生等,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演员。上世纪70、80年代后,舞台上涌现出 [[ 吴燕城 ]] 、陈联凤、 [[ 匡志刚 ]] 、郝丽丽等一批中青年优秀演员。
==戏剧机构==
 
五华县采茶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七年,是国办专业文艺团体。二00九年被广东省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目前,共有演职员三十八人(其中:中级职称。在十二人,初级职称二十人),同时,拥有较高艺术水平的编、导人才。在几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改革开放的创新发展中,依靠全体演职员的智慧和力量,以庞大的阵容,精良的设备,精堪的演艺水平,完美的诚信服务,创造了采茶艺术骄人的业绩。挖掘整理上演的传统戏有《[[梳妆]]》、《盘茶》、《补皮鞋》、《[[妹子]]》、《试妻》、《野店》、《[[螺丝姑娘]]》等几十个大小剧目,广受欢迎,久演不衰。创作上演的现代教育剧目有《[[长乐水]]》、《十里青山》、《扎红花》、《[[采茶歌]]》、《乌云下的歌声》、《竹山路弯弯》、《[[茶山雾蒙蒙]]》、《天子奇遇》等几十个大小剧目,其中大部分获省、市级奖励,得到高度评价。部分获奖剧目由电视台摄制成戏曲电视片全省播放。一九九九年应邀台湾交流演出盛况空前。多年来,剧团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梅州,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File:粤北采茶戏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五华县采茶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七年,是国办专业文艺团体。二00九年被广东省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目前,共有演职员三十八人(其中:中级职称。在十二人,初级职称二十人),同时,拥有较高艺术水平的编、导人才。在几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改革开放的创新发展中,依靠全体演职员的智慧和力量,以庞大的阵容,精良的设备,精堪的演艺水平,完美的诚信服务,创造了采茶艺术骄人的业绩。挖掘整理上演的传统戏有《梳妆》、《盘茶》、《补皮鞋》、《妹子》、《试妻》、《野店》、《螺丝姑娘》等几十个大小剧目,广受欢迎,久演不衰。创作上演的现代教育剧目有《长乐水》、《十里青山》、《扎红花》、《采茶歌》、《乌云下的歌声》、《竹山路弯弯》、《茶山雾蒙蒙》、《天子奇遇》等几十个大小剧目,其中大部分获省、市级奖励,得到高度评价。部分获奖剧目由电视台摄制成戏曲电视片全省播放。一九九九年应邀台湾交流演出盛况空前。多年来,剧团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梅州,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粤北采茶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创了一批优秀现代采茶小戏。如《 [[ 女儿的泪 ]] 》:一个聪明而又年幼的女孩在妈妈将要走进铁窗之际,以她纯真的心灵给母亲上了一堂人生的教育课。《 [[ 寡妇门前 ]] 》:山村未婚青年农民冬生,在外地学会了建沼气池的技术后,回到家乡造福村民。《 [[ 牛背坡奇事 ]] 》:农民发仔富而不思进取、嗜赌成性,和妻子丑妹离婚后,浪子回头改过自新,让久违的爱在心中默默复苏。《 [[ 生日风波 ]] 》:以小见大,从某个侧面塑造了该市一名基层纪委书记一身正气、一心为民的形象。
== 相关视频 ==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