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28
次編輯
變更
红腹滨鹬
,创建页面,内容为“ thumb | 300px | 红腹滨鹬 <br>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814/548621.htm 原圖鏈接] '''红腹滨鹬''' (学名:Ca…”
[[File:红腹滨鹬035.jpg | thumb | 300px | 红腹滨鹬 <br>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814/548621.htm 原圖鏈接] ]]
'''红腹滨鹬''' (学名:Calidris canutus) <ref>{{cite web|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A%A2%E8%85%B9%E6%BB%A8%E9%B9%AC/5450655|title=红腹滨鹬|date=2008-06-09|work=百度百科}}</ref> ,是鹬科、滨鹬属的小型涉禽,体长23-25厘米,嘴较短而直、黑色,脚亦甚短、绿色。体较粗胖。夏季上体灰褐色具黑色中央纹,背具棕栗色和白色斑纹和羽缘,头侧和整个下体栗红色。冬季棕红色消失,上体灰色,头具细窄的黑色纵纹,背具细的黑色羽干纹和白色羽缘。下体白色,颊至胸具灰褐色纵纹。红腹滨鹬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胆小,见人很远即飞,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部分植物嫩芽和种子与果实。红腹滨鹬繁殖于环北极地区,属长距离迁徙鸟类,中国黄渤海地区是其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红腹滨鹬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红腹滨鹬<br>
拉丁学名:Calidris canutus<br>
界:动物界<br>
门:脊索动物门<br>
纲:鸟纲<br>
目:鸻形目<br>
科:鹬科<br>
属:滨鹬属<br>
种:红腹滨鹬<br>
亚种:3亚种<br>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br>
英语名称:Red Knot<br>
保护级别:近危(NT) IUCN标准<br>
==形态特征==
红腹滨鹬夏季头顶至后颈锈棕红色,缀有白色,并具细密的黑色纵纹;背、肩黑色,具棕色斑纹和白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具黑色横斑,并微缀有棕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羽干白色,次级飞羽灰褐色,具白色边缘。三级飞羽黑褐色,羽缘淡褐色。翅上覆羽暗灰褐色,具白色羽缘,微杂有棕色。尾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端缘。头侧和整个下体栗红色。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而有栗红色。尾下覆羽具黑色边缘。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色或灰白色。红腹滨鹬冬羽棕栗色消失。头顶、后颈、背和肩淡灰褐色,具细的黑色条纹和亚端黑斑与白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具黑色横斑。下体白色。前颈、颈侧、胸和两胁具暗灰色纵纹和横斑。幼鸟似非繁殖羽,但翕、肩和翅上覆羽缀有褐色。胸缀有粉红皮黄色。红腹滨鹬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较短,微向下弯,近直形。脚短,暗橄榄绿色或黄绿色。大小量度:体重80-148克。体长239-248毫米。嘴峰31-36毫米;翅150-175毫米;尾54-65毫米,跗蹠26-33毫米。
==栖息环境==
红腹滨鹬繁殖期主要栖息于环北极海岸和沿海岛屿及其冻原地带的山地、丘陵和冻原草甸,冬季主要栖息于沿海海岸、河口,迁徙期间也深入到内陆河流与湖泊。
==生活习性==
红腹滨鹬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亦常集成大群觅食。性胆小,见人很远即飞。主要以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部分植物嫩芽和种子与果实。常在水边浅水处或海边潮涧地带泥地上慢慢的边走边觅食。觅食时常将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也频繁的在地面低垂着头,边走边快速啄食。叫声为低喉音“knutt-knutt”声,进食时发出悦耳的叽喳声。
==分布范围==
红腹滨鹬在中国迁徙期间见于[[辽宁]]、[[河北]]、[[山东]]、[[青海湖]]、[[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岛]]、[[香港]]和[[台湾]],部分在广东沿海、海南岛、福建和台湾越冬。中国以外繁殖于北极和近北极地区,越冬于北海、[[西非]]、[[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南美洲]]。
==繁殖方式==
红腹滨鹬的繁殖期为6-8月。繁殖于环北极苔原地带。营巢于冻原山地和低山丘陵及其沿海海边。巢多位于被覆有苔藓和草的岩石地区。巢为地面上的一浅坑,内垫有枯草和苔藓。巢的大小直径在10-11厘米左右,深5厘米左右。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3枚和5枚。卵的颜色为橄榄绿色或掀榄皮黄色,被有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0-45×28-31毫米。雌雄轮流孵卵。
==种群现状==
红腹滨鹬全球的种群数量估计数为891000-979000只,欧洲的种群数量估计在15000-30000繁殖对。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导致种群大幅度下降,被评为近危物种。
==保护级别==
红腹滨鹬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br>
红腹滨鹬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r>
==視訊==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ExE6QPWaQ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1080226台南將軍溼地紅腹濱鷸(Calidris canutus)}}<br>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红腹滨鹬''' (学名:Calidris canutus) <ref>{{cite web|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A%A2%E8%85%B9%E6%BB%A8%E9%B9%AC/5450655|title=红腹滨鹬|date=2008-06-09|work=百度百科}}</ref> ,是鹬科、滨鹬属的小型涉禽,体长23-25厘米,嘴较短而直、黑色,脚亦甚短、绿色。体较粗胖。夏季上体灰褐色具黑色中央纹,背具棕栗色和白色斑纹和羽缘,头侧和整个下体栗红色。冬季棕红色消失,上体灰色,头具细窄的黑色纵纹,背具细的黑色羽干纹和白色羽缘。下体白色,颊至胸具灰褐色纵纹。红腹滨鹬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胆小,见人很远即飞,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部分植物嫩芽和种子与果实。红腹滨鹬繁殖于环北极地区,属长距离迁徙鸟类,中国黄渤海地区是其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红腹滨鹬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红腹滨鹬<br>
拉丁学名:Calidris canutus<br>
界:动物界<br>
门:脊索动物门<br>
纲:鸟纲<br>
目:鸻形目<br>
科:鹬科<br>
属:滨鹬属<br>
种:红腹滨鹬<br>
亚种:3亚种<br>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br>
英语名称:Red Knot<br>
保护级别:近危(NT) IUCN标准<br>
==形态特征==
红腹滨鹬夏季头顶至后颈锈棕红色,缀有白色,并具细密的黑色纵纹;背、肩黑色,具棕色斑纹和白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具黑色横斑,并微缀有棕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羽干白色,次级飞羽灰褐色,具白色边缘。三级飞羽黑褐色,羽缘淡褐色。翅上覆羽暗灰褐色,具白色羽缘,微杂有棕色。尾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端缘。头侧和整个下体栗红色。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而有栗红色。尾下覆羽具黑色边缘。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色或灰白色。红腹滨鹬冬羽棕栗色消失。头顶、后颈、背和肩淡灰褐色,具细的黑色条纹和亚端黑斑与白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具黑色横斑。下体白色。前颈、颈侧、胸和两胁具暗灰色纵纹和横斑。幼鸟似非繁殖羽,但翕、肩和翅上覆羽缀有褐色。胸缀有粉红皮黄色。红腹滨鹬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较短,微向下弯,近直形。脚短,暗橄榄绿色或黄绿色。大小量度:体重80-148克。体长239-248毫米。嘴峰31-36毫米;翅150-175毫米;尾54-65毫米,跗蹠26-33毫米。
==栖息环境==
红腹滨鹬繁殖期主要栖息于环北极海岸和沿海岛屿及其冻原地带的山地、丘陵和冻原草甸,冬季主要栖息于沿海海岸、河口,迁徙期间也深入到内陆河流与湖泊。
==生活习性==
红腹滨鹬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亦常集成大群觅食。性胆小,见人很远即飞。主要以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部分植物嫩芽和种子与果实。常在水边浅水处或海边潮涧地带泥地上慢慢的边走边觅食。觅食时常将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也频繁的在地面低垂着头,边走边快速啄食。叫声为低喉音“knutt-knutt”声,进食时发出悦耳的叽喳声。
==分布范围==
红腹滨鹬在中国迁徙期间见于[[辽宁]]、[[河北]]、[[山东]]、[[青海湖]]、[[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岛]]、[[香港]]和[[台湾]],部分在广东沿海、海南岛、福建和台湾越冬。中国以外繁殖于北极和近北极地区,越冬于北海、[[西非]]、[[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南美洲]]。
==繁殖方式==
红腹滨鹬的繁殖期为6-8月。繁殖于环北极苔原地带。营巢于冻原山地和低山丘陵及其沿海海边。巢多位于被覆有苔藓和草的岩石地区。巢为地面上的一浅坑,内垫有枯草和苔藓。巢的大小直径在10-11厘米左右,深5厘米左右。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3枚和5枚。卵的颜色为橄榄绿色或掀榄皮黄色,被有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0-45×28-31毫米。雌雄轮流孵卵。
==种群现状==
红腹滨鹬全球的种群数量估计数为891000-979000只,欧洲的种群数量估计在15000-30000繁殖对。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导致种群大幅度下降,被评为近危物种。
==保护级别==
红腹滨鹬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br>
红腹滨鹬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r>
==視訊==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ExE6QPWaQ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1080226台南將軍溼地紅腹濱鷸(Calidris canutus)}}<br>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