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31
次編輯
變更
元史
,無編輯摘要
==概要==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下令修《元史》,并且要求[[史官]]“直述其事,毋溢美 ,毋隐恶,庶合公论,以垂鉴戒”,以徐达从元大都取得的《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元经世大典》为基础,命[[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官 <ref>[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67335598/ 元史忠义传中的汉人],豆瓣 ,2014-11-18</ref> ,前《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祎]]为总裁官,征山林遗逸之士汪克宽、[[胡翰]]、宋僖、陶凯、[[陈基]]、曾鲁、[[高启]]、赵汸、张文海、徐尊生、黄篪、傅恕、[[王锜]]、傅著、谢徽等十六人为纂修官,开局于天界寺,宋濂是主要负责人,八月十一日,完成了本纪37卷,志53卷,表6卷,列传63卷。由于元顺帝脱欢帖木儿以后的实录,暂付阙如,全书没有完成;朱元璋又遣欧阳佑持等12人,收集史料。洪武三年明太祖再次下诏重修《元史》,二月六日重开史局,仍以宋濂、王祎为总裁,以赵埙、朱右、[[贝琼]]、朱世廉、王廉、王彝、张盂兼、高逊志、李懋、张宣、李汶、张简、杜寅、俞寅、殷弼等十五人为纂修官。是年七月一日,纂成顺帝一朝本纪10卷,志5卷、表2卷、[[列传]]36卷。至此《元史》粗成,前后两度开馆修史,成书仅用331天。后合前后两部,釐为210卷。历代修史皆有论赞之辞,唯《元史》不作论赞。
《元史》的《本纪》和《志》占全书一半,而《本纪》占全书近四分之一,《文宗纪》几是一年一卷。[[清朝|清代]][[学者]][[钱大昕]](1728年-1804年)说:“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错误百出,清代汪辉祖的《元史本证》指出《元史》中3700余项错误。例如:《元史》中存在有一人两传的缺失,如速不台与雪不台本是一人,完者都与完者拔都是一人,石抹也先与石抹阿辛是一个人,《元史》中都列有两传。再者,译名不一,如八思巴,又译八合思八、巴思八、八合斯巴等。钱大昕有志重修元史,但只完成了《氏族表》和《[[艺文志]]》。
直到清末民初柯劭忞(1848年-1933年)集三十年努力撰成《新元史》,凡二百五十七卷,才算有了一部差强人意的元代史书。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为“正史”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2afae0100pjcj.html 《元史》《蒙古秘史》《新元史》关于赤老温记录],新浪博客,2011-4-23</ref> ,与旧有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新元史》从[[史学]]角度而言,《大元一统志》、《元经世大典》等所引述的参考史料早在编写之前已经散佚,因此许多叙述只能是编纂。《新元史》在文字修饰上虽然比旧《元史》有提高,但书中所引用的新资料,都没有注明出处。《元史》叙述文体简洁,并非陋劣,作为研究元代之原始史料之价值,仍然是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