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1
次編輯
變更
阿史那思摩
,创建页面,内容为“=李思摩一般指阿史那思摩= 阿史那·思摩(?―655年),东突厥贵族。处罗、颉利可汗在位,为夹毕特勤。武德(618—627)初…”
=李思摩一般指阿史那思摩=
阿史那·思摩(?―655年),东突厥贵族。处罗、颉利可汗在位,为夹毕特勤。武德(618—627)初,多次来唐,高祖李渊封为和顺郡王。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派大将军李靖等率领唐军分道攻打东突厥汗国。颉利可汗兵败逃亡,各部族首领纷纷抛弃颉利可汗投降唐朝,惟独思摩跟随颉利可汗。不久,唐军灭亡东突厥,思摩与颉利可汗同遭唐军俘虏。三月初三日,唐太宗李世民因赏识思摩的忠心,任命他为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贞观十七年(643年),思摩改任右武卫将军。后随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被流矢击中,唐太宗亲自替他吮血。不久班师回朝,思摩死于京师,追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陪葬昭陵,筑坟像白道山,将其功劳刻碑立于化州。
本 名: 阿史那思摩
别 称: 李思摩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突厥族
去世时间: 655年
主要成就: 保卫边塞
封 爵: 怀化郡王
=人物生平=
早年来唐
阿史那思摩是东突厥贵族,阿史那咄六设之子。开皇十九年(599年),启民可汗逃奔隋朝,漠北各部拥戴思摩担任东突厥可汗。启民可汗回到东突厥后,思摩便去掉可汗的称号。
思摩性格开朗思维敏捷,善于占对,受到始毕可汗、处罗可汗的喜爱。由于思摩的相貌很像胡人,而不像突厥人,所以处罗可汗怀疑他不是出于阿史那种族。思摩历经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两代,经常担任夹毕特勒,终竟没有能够掌管军事,设立牙帐。
武德(618年―626年)初年,思摩多次担任使者,出使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八月,当时颉利可汗与小可汗突利可汗率军侵犯唐朝。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带兵抵御突厥,并向突厥陈述利弊得失。于是,颉利可汗派遣思摩与突利可汗前往会见李世民,请求通和修好,李世民答应他们的请求。八月壬申日,思摩来到长安朝见唐高祖,唐高祖招他到御榻前面,好言安慰他,并赞赏他的诚朴,封他为和顺郡王。
率众归附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派大将军李靖等率领唐军分道攻打东突厥汗国。颉利可汗兵败逃亡,各部族首领纷纷抛弃颉利可汗投降唐朝,惟独思摩跟随颉利可汗。不久,唐军灭亡东突厥,思摩与颉利可汗同遭唐军俘虏。三月初三日,唐太宗李世民因赏识思摩的忠心,任命他为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 五月初八日,唐太宗改封思摩为怀化郡王。不久改任北开州都督,统领颉利可汗的旧部居住在黄河南部地区。
当时自从突利可汗之弟结社率反叛后,上书言事者多说突厥留在黄河南部有很多不便。贞观十三年(639年)七月初九日,唐太宗诏令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可汗,赐给鼓和大旗;突厥以及安置在各州的胡族,均令他们渡过黄河,回到他们的旧部落,使他们世代为唐朝的屏障,长久地保卫边塞。思摩等人都惧怕薛延陀部,不肯走出塞南。唐太宗派司农卿郭嗣本赐给薛延陀玺书,写道:“颉利可汗已然败亡,他们的部落都来归附大唐,朕不计较他们旧的过失,嘉奖后来的善举,待其官员皆如朕手下的百僚,视其部族民众皆如朕之百姓。中原王朝崇尚礼义,不毁灭别人的国家,先前打败突厥,只是因为颉利可汗一人有害于百姓,实在不是贪图其土地,夺其牲畜,总想重立一个可汗,所以将投降的突厥各部落安置在河南一带,听任他们畜牧。如今人丁兴旺,户口滋生,朕内心非常高兴。既然已答应另立一可汗,便不能失信。秋天将要派遣突厥渡黄河,恢复其故国。你们薛延陀受册封在前,突厥受册封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你们在漠北,突厥在漠南,各守疆土,镇抚本族各部落。如有越境劫掠,我大唐就要发兵,各问其罪。”薛延陀接受此诏令。于是,唐太宗让思摩率领所辖部落建牙帐于黄河北部漠南一带,唐太宗亲临齐政殿为他们饯行,并把思摩叫到跟前说:“莳弄一草一木,见它繁茂就心中高兴,何况我对你们部落育人养畜,见不少于往昔,能不高兴吗?你父母的坟墓在黄河北,现在恢复你的旧国,为你送行。”思摩泪流满面,端酒杯祝寿说:“我等败军之旅,本当化为尘壤,幸遇陛下保全我们,而立我为可汗,愿千秋万代永远侍奉陛下。”唐太宗派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恭,鸿胪卿刘善等人携带册封文书,就其部落聚居地,在黄河边筑立祭坛而册立他。唐太宗同时任命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孰为右贤王,任命思摩可汗之相。
效忠太宗
贞观十五年(641年),思摩带领十多万百姓、精兵四万、马匹九万渡过黄河,建牙廷于旧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其地南为大河,北是白道,土地广袤,水草肥沃。思摩派使者入谢说:“蒙恩立为部落长,切望世世为国家的狗,守卫天子的北门。如果薛延陀来侵犯逼迫,希望能入关保长城。”唐太宗允许。
贞观十七年(643年),三年之间,思摩不能服众,下属多有二心。思摩很惭愧,要求入朝留宿卫,于是改任右武卫将军。后随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被流矢击中,唐太宗亲自替他吮血。不久班师回朝,死于京师,追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陪葬昭陵,筑坟像白道山,将其功劳刻碑立于化州。
=主要成就=
贞观十三年(639),唐为牵制和威胁薛延陀汗国,集中精力对付高昌,声称欲把散处河南10余万突厥入全部遣返河北,复其故庭,继其先绪。太宗封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泌可汗,赐姓李氏。封阿史那忠为左贤王,阿史那泥孰为右贤王,建牙于定襄城(黄河以北,今内蒙和林格尔北)。随思摩渡河者有帐户3万,胜兵4万,马9万匹。太宗诏赐南至大河、北至白道川的整个漠南塞外地区。李思摩率部渡河加剧了大漠南北局势的紧张。薛延陀国积极备战,准备乘太宗赴泰山封禅之机,进攻漠南突厥。李思摩遵照太宗的部署,严阵以待。
贞观十五年 (641)十一月,处于强盛时期的漠北薛延陀汗国可汗夷男(真珠可汗)听说唐太宗要去封禅泰山,想趁机吞并突厥,而这是突厥仍然是唐朝的下属臣民。夷男命令其子大度设领薛延陀本部及同罗、仆骨、回纥、白雷等部20万军队过漠南,驻扎在白道川。李思摩退入长安,遣使告急。唐太宗命令李勣率军攻打薛延陀军。后面的数万唐军步兵还没有到达,李勣率领3000突厥骑兵以及3000唐军骑兵与薛延陀大军交战。突厥骑兵先与大度设交战,不利,突厥骑兵撤走。大度设乘胜追击,遇到唐军骑兵。薛延陀万矢齐发,唐军骑兵的马很多被射死了。李勣命令士兵下马执长槊直前冲之,击溃薛延陀军,薛万彻率领骑兵俘获了薛延陀的马匹。薛延陀失去马匹,唐军纵击,大破薛延陀军,斩首三千馀级,俘虏五万馀人。大度设孤身逃走。剩余的薛延陀军队失去马匹与辎重,逃回漠北后无法抵御大雪,十分之八、九的人被冻死了。经过这次大战,崛起强盛的薛延陀汗国遭到沉重打击,实力大幅削弱。唐太宗对薛延陀使者说“李勣率领的只有数千起兵,你们却被打的那么狼狈。回去告诉你的可汗:做事须权衡利弊,可要善于选择适宜的事去做。”
=历史评价=
李世民:“夫为君者,岂有猜贰哉!汤、武化桀、纣之民,无不迁善,有隋无道,举天下皆叛,非止夷狄也。朕闵突厥之亡,内河南以振赡之,彼不近走延陀而远归我,怀我深矣,朕策五十年中国无突厥患。”
欧阳修等《新唐书》:“性开敏,善占对。”
=史籍记载=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
=参考资料=
1.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性开敏,善占对,始毕、处罗皆爱之。然以貌似胡,疑非阿史那种,故但为夹毕特勒,而不得为设
2.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三月,戊辰,以突厥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为右武修大将军。
3.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及诸部纳款,思摩独留,与颉利俱禽,太宗以为忠,授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统颉利故部居河南,徙怀化郡王。
4. 《旧唐书 列传一百四十四》:寻授右武卫将军,从征辽东,为流矢所中;太宗亲为吮血,其见顾遇 如此。未几,卒于京师。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陪葬昭陵,立坟以象白道山,诏为立碑于化州。
5.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思摩,颉利族人也,父曰咄六设。始,启民奔隋,碛北诸部奉思摩为可汗,启民归国,乃去可汗号。
6.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性开敏,善占对,始毕、处罗皆爱之。然以貌似胡,疑非阿史那种,故但为夹毕特勒,而不得为设。
7.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思摩者,颉利族人也。始毕、处罗以其貌似胡人,不类突厥,疑非阿史那族类,故历处罗、颉利世,常为夹毕特勒,终不得典兵为设。
8.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思摩貌类胡,不类突厥,故处罗疑其非阿史那种,历处罗、颉利世,常为夹毕特勒,终不得典兵为设。
9.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是时,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世民又遣说突利以利害,突利悦,听命。颉利欲战,突利不可,乃遣突利与其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来见世民,请和亲,世民许之。思摩,颉利之从叔也。
10.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武德初,数来朝贡,高祖封为和顺郡王。
11.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武德初,数以使者来,高祖嘉其诚,封和顺郡王。
12.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壬申,突厥阿史那思摩入见,上引升御榻,慰劳之。………既入朝,赐爵和顺王。
13.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及将徙于白道之北,思摩等咸惮薛延陀,不肯出塞。太宗遣司农卿郭嗣本赐延陀玺书曰:“突厥颉利可汗未破已前,自恃强盛,抄掠中国,百姓被其杀者,不可胜纪。我发兵击破之,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但中国礼义,不灭尔国,前破突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之害,所以废而黜之,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马也。自黜废颉利以后,恒欲更立可汗,是以所降部落等并置河南,任其放牧,今户口羊马日向滋多。元许册立,不可失信,即欲遣突厥渡河,复其国土。我策尔延陀,日月在前,今突厥居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尔在碛北,突厥居碛南,各守土境,镇抚部落。若其逾越,故相抄掠,我即将兵各问其罪。此约既定,非但有便尔身,贻厥子孙,长守富贵也。”于是命礼部尚书赵郡王孝恭赍书就思摩部落,筑坛于河上以拜之,并赐之鼓纛。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北,还其旧部。又以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孰为右贤王。以贰之。
14.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时思摩下部众渡河者凡十万,胜兵四万人。
15.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十五年,思摩帅众十余万、胜兵四万、马九万匹始度河,牙于故定襄城,其地南大河,北白道,畜牧广衍,龙荒之最壤,故突厥争利之。思摩遣使谢曰:“蒙恩立为落长,实望世世为国一犬,守吠天子北门,有如延陀侵逼,愿入保长城。”诏许之。
16.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薛延陀真珠可汗闻上将东封,谓其下曰:“天子封泰山,士马皆从,边境必虚,我以此时取思摩,如拉朽耳。”乃命其子大度设发同罗、仆骨、回纥、靺鞨、等兵合二十万,度漠南,屯白道川,据善阳岭以击突厥。俟利苾可汗不能御,帅部落入长城,保朔州,遣使告急。
17.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贞观)十五年,太宗幸洛阳,将有事于太山。夷男谋于其国曰:"天子封太山,万国必会,士马皆集,边境空虚,我于此时取思摩如拉朽耳。"因命其子大度设勒兵二十万,屯白道川,据善阳岭以击思摩之部。
18.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十五年,帝以李思摩为可汗,始度河,牙于漠南。夷男恶之,未发。方帝幸洛阳,将遂封泰山,夷男与其下谋曰:"天子封泰山,万国皆助兵,悉会行在,边鄣空单,思摩可取也。"乃使大度设勒兵二十万,南绝漠,壁白道川,率一兵得四马,击思摩。
19. 《旧唐书》卷六十七 列传第十七:命勣为朔州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追及延陀于青山,击大破之,斩其名王一人,俘获首领,虏五万余计
20.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贞观十五年……李世勣败薛延陀于诺真水。初,薛延陀击西突厥沙钵罗及阿史那社尔,皆以步战取胜;及将入寇,乃大教步战,使五人为伍,一人执马,四人前战,战胜则授以马追奔。于是大度设将三万骑逼长城,欲击突厥,而思摩已走,知不可得,遣人登城骂之。会李世勣引唐兵至,尘埃涨天,大度设惧,将其众自赤柯泺北走。世勣选麾下及突厥精骑六千自直道邀之,逾白道川,追及于青山。大度设走累日,至诺真水,勒兵还战,陈亘十里。突厥先与之战,不胜,还走。大度设乘胜追之,遇唐兵。薛延陀万矢俱发,唐马多死。世勣命士卒皆下马,执长槊直前冲之。薛延陀众溃,副总管薛万彻以数千骑收其执马者。薛延陀失马,不知所为,唐兵纵击,斩首三千馀级,捕虏五万馀人。大度设脱身走,万彻追之不及。其众至漠北,值大雪,人畜冻死者什八、九。
21.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六 唐纪十二》:贞观十五年……丙子,薛延陀使者辞还,上谓之曰:“吾约汝与突厥以大漠为界,有相侵者,我则讨之。汝自恃其强,逾漠攻突厥。李世勣所将才数千骑耳,汝已狼狈如此!归语可汗:凡举措利害,可善择其宜。”
阿史那·思摩(?―655年),东突厥贵族。处罗、颉利可汗在位,为夹毕特勤。武德(618—627)初,多次来唐,高祖李渊封为和顺郡王。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派大将军李靖等率领唐军分道攻打东突厥汗国。颉利可汗兵败逃亡,各部族首领纷纷抛弃颉利可汗投降唐朝,惟独思摩跟随颉利可汗。不久,唐军灭亡东突厥,思摩与颉利可汗同遭唐军俘虏。三月初三日,唐太宗李世民因赏识思摩的忠心,任命他为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贞观十七年(643年),思摩改任右武卫将军。后随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被流矢击中,唐太宗亲自替他吮血。不久班师回朝,思摩死于京师,追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陪葬昭陵,筑坟像白道山,将其功劳刻碑立于化州。
本 名: 阿史那思摩
别 称: 李思摩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突厥族
去世时间: 655年
主要成就: 保卫边塞
封 爵: 怀化郡王
=人物生平=
早年来唐
阿史那思摩是东突厥贵族,阿史那咄六设之子。开皇十九年(599年),启民可汗逃奔隋朝,漠北各部拥戴思摩担任东突厥可汗。启民可汗回到东突厥后,思摩便去掉可汗的称号。
思摩性格开朗思维敏捷,善于占对,受到始毕可汗、处罗可汗的喜爱。由于思摩的相貌很像胡人,而不像突厥人,所以处罗可汗怀疑他不是出于阿史那种族。思摩历经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两代,经常担任夹毕特勒,终竟没有能够掌管军事,设立牙帐。
武德(618年―626年)初年,思摩多次担任使者,出使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八月,当时颉利可汗与小可汗突利可汗率军侵犯唐朝。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带兵抵御突厥,并向突厥陈述利弊得失。于是,颉利可汗派遣思摩与突利可汗前往会见李世民,请求通和修好,李世民答应他们的请求。八月壬申日,思摩来到长安朝见唐高祖,唐高祖招他到御榻前面,好言安慰他,并赞赏他的诚朴,封他为和顺郡王。
率众归附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派大将军李靖等率领唐军分道攻打东突厥汗国。颉利可汗兵败逃亡,各部族首领纷纷抛弃颉利可汗投降唐朝,惟独思摩跟随颉利可汗。不久,唐军灭亡东突厥,思摩与颉利可汗同遭唐军俘虏。三月初三日,唐太宗李世民因赏识思摩的忠心,任命他为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 五月初八日,唐太宗改封思摩为怀化郡王。不久改任北开州都督,统领颉利可汗的旧部居住在黄河南部地区。
当时自从突利可汗之弟结社率反叛后,上书言事者多说突厥留在黄河南部有很多不便。贞观十三年(639年)七月初九日,唐太宗诏令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可汗,赐给鼓和大旗;突厥以及安置在各州的胡族,均令他们渡过黄河,回到他们的旧部落,使他们世代为唐朝的屏障,长久地保卫边塞。思摩等人都惧怕薛延陀部,不肯走出塞南。唐太宗派司农卿郭嗣本赐给薛延陀玺书,写道:“颉利可汗已然败亡,他们的部落都来归附大唐,朕不计较他们旧的过失,嘉奖后来的善举,待其官员皆如朕手下的百僚,视其部族民众皆如朕之百姓。中原王朝崇尚礼义,不毁灭别人的国家,先前打败突厥,只是因为颉利可汗一人有害于百姓,实在不是贪图其土地,夺其牲畜,总想重立一个可汗,所以将投降的突厥各部落安置在河南一带,听任他们畜牧。如今人丁兴旺,户口滋生,朕内心非常高兴。既然已答应另立一可汗,便不能失信。秋天将要派遣突厥渡黄河,恢复其故国。你们薛延陀受册封在前,突厥受册封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你们在漠北,突厥在漠南,各守疆土,镇抚本族各部落。如有越境劫掠,我大唐就要发兵,各问其罪。”薛延陀接受此诏令。于是,唐太宗让思摩率领所辖部落建牙帐于黄河北部漠南一带,唐太宗亲临齐政殿为他们饯行,并把思摩叫到跟前说:“莳弄一草一木,见它繁茂就心中高兴,何况我对你们部落育人养畜,见不少于往昔,能不高兴吗?你父母的坟墓在黄河北,现在恢复你的旧国,为你送行。”思摩泪流满面,端酒杯祝寿说:“我等败军之旅,本当化为尘壤,幸遇陛下保全我们,而立我为可汗,愿千秋万代永远侍奉陛下。”唐太宗派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恭,鸿胪卿刘善等人携带册封文书,就其部落聚居地,在黄河边筑立祭坛而册立他。唐太宗同时任命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孰为右贤王,任命思摩可汗之相。
效忠太宗
贞观十五年(641年),思摩带领十多万百姓、精兵四万、马匹九万渡过黄河,建牙廷于旧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其地南为大河,北是白道,土地广袤,水草肥沃。思摩派使者入谢说:“蒙恩立为部落长,切望世世为国家的狗,守卫天子的北门。如果薛延陀来侵犯逼迫,希望能入关保长城。”唐太宗允许。
贞观十七年(643年),三年之间,思摩不能服众,下属多有二心。思摩很惭愧,要求入朝留宿卫,于是改任右武卫将军。后随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被流矢击中,唐太宗亲自替他吮血。不久班师回朝,死于京师,追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陪葬昭陵,筑坟像白道山,将其功劳刻碑立于化州。
=主要成就=
贞观十三年(639),唐为牵制和威胁薛延陀汗国,集中精力对付高昌,声称欲把散处河南10余万突厥入全部遣返河北,复其故庭,继其先绪。太宗封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泌可汗,赐姓李氏。封阿史那忠为左贤王,阿史那泥孰为右贤王,建牙于定襄城(黄河以北,今内蒙和林格尔北)。随思摩渡河者有帐户3万,胜兵4万,马9万匹。太宗诏赐南至大河、北至白道川的整个漠南塞外地区。李思摩率部渡河加剧了大漠南北局势的紧张。薛延陀国积极备战,准备乘太宗赴泰山封禅之机,进攻漠南突厥。李思摩遵照太宗的部署,严阵以待。
贞观十五年 (641)十一月,处于强盛时期的漠北薛延陀汗国可汗夷男(真珠可汗)听说唐太宗要去封禅泰山,想趁机吞并突厥,而这是突厥仍然是唐朝的下属臣民。夷男命令其子大度设领薛延陀本部及同罗、仆骨、回纥、白雷等部20万军队过漠南,驻扎在白道川。李思摩退入长安,遣使告急。唐太宗命令李勣率军攻打薛延陀军。后面的数万唐军步兵还没有到达,李勣率领3000突厥骑兵以及3000唐军骑兵与薛延陀大军交战。突厥骑兵先与大度设交战,不利,突厥骑兵撤走。大度设乘胜追击,遇到唐军骑兵。薛延陀万矢齐发,唐军骑兵的马很多被射死了。李勣命令士兵下马执长槊直前冲之,击溃薛延陀军,薛万彻率领骑兵俘获了薛延陀的马匹。薛延陀失去马匹,唐军纵击,大破薛延陀军,斩首三千馀级,俘虏五万馀人。大度设孤身逃走。剩余的薛延陀军队失去马匹与辎重,逃回漠北后无法抵御大雪,十分之八、九的人被冻死了。经过这次大战,崛起强盛的薛延陀汗国遭到沉重打击,实力大幅削弱。唐太宗对薛延陀使者说“李勣率领的只有数千起兵,你们却被打的那么狼狈。回去告诉你的可汗:做事须权衡利弊,可要善于选择适宜的事去做。”
=历史评价=
李世民:“夫为君者,岂有猜贰哉!汤、武化桀、纣之民,无不迁善,有隋无道,举天下皆叛,非止夷狄也。朕闵突厥之亡,内河南以振赡之,彼不近走延陀而远归我,怀我深矣,朕策五十年中国无突厥患。”
欧阳修等《新唐书》:“性开敏,善占对。”
=史籍记载=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
=参考资料=
1.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性开敏,善占对,始毕、处罗皆爱之。然以貌似胡,疑非阿史那种,故但为夹毕特勒,而不得为设
2.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三月,戊辰,以突厥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为右武修大将军。
3.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及诸部纳款,思摩独留,与颉利俱禽,太宗以为忠,授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统颉利故部居河南,徙怀化郡王。
4. 《旧唐书 列传一百四十四》:寻授右武卫将军,从征辽东,为流矢所中;太宗亲为吮血,其见顾遇 如此。未几,卒于京师。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陪葬昭陵,立坟以象白道山,诏为立碑于化州。
5.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思摩,颉利族人也,父曰咄六设。始,启民奔隋,碛北诸部奉思摩为可汗,启民归国,乃去可汗号。
6.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性开敏,善占对,始毕、处罗皆爱之。然以貌似胡,疑非阿史那种,故但为夹毕特勒,而不得为设。
7.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思摩者,颉利族人也。始毕、处罗以其貌似胡人,不类突厥,疑非阿史那族类,故历处罗、颉利世,常为夹毕特勒,终不得典兵为设。
8.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思摩貌类胡,不类突厥,故处罗疑其非阿史那种,历处罗、颉利世,常为夹毕特勒,终不得典兵为设。
9.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是时,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世民又遣说突利以利害,突利悦,听命。颉利欲战,突利不可,乃遣突利与其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来见世民,请和亲,世民许之。思摩,颉利之从叔也。
10.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武德初,数来朝贡,高祖封为和顺郡王。
11.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武德初,数以使者来,高祖嘉其诚,封和顺郡王。
12.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壬申,突厥阿史那思摩入见,上引升御榻,慰劳之。………既入朝,赐爵和顺王。
13.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及将徙于白道之北,思摩等咸惮薛延陀,不肯出塞。太宗遣司农卿郭嗣本赐延陀玺书曰:“突厥颉利可汗未破已前,自恃强盛,抄掠中国,百姓被其杀者,不可胜纪。我发兵击破之,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但中国礼义,不灭尔国,前破突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之害,所以废而黜之,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马也。自黜废颉利以后,恒欲更立可汗,是以所降部落等并置河南,任其放牧,今户口羊马日向滋多。元许册立,不可失信,即欲遣突厥渡河,复其国土。我策尔延陀,日月在前,今突厥居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尔在碛北,突厥居碛南,各守土境,镇抚部落。若其逾越,故相抄掠,我即将兵各问其罪。此约既定,非但有便尔身,贻厥子孙,长守富贵也。”于是命礼部尚书赵郡王孝恭赍书就思摩部落,筑坛于河上以拜之,并赐之鼓纛。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北,还其旧部。又以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孰为右贤王。以贰之。
14.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时思摩下部众渡河者凡十万,胜兵四万人。
15.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十五年,思摩帅众十余万、胜兵四万、马九万匹始度河,牙于故定襄城,其地南大河,北白道,畜牧广衍,龙荒之最壤,故突厥争利之。思摩遣使谢曰:“蒙恩立为落长,实望世世为国一犬,守吠天子北门,有如延陀侵逼,愿入保长城。”诏许之。
16.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薛延陀真珠可汗闻上将东封,谓其下曰:“天子封泰山,士马皆从,边境必虚,我以此时取思摩,如拉朽耳。”乃命其子大度设发同罗、仆骨、回纥、靺鞨、等兵合二十万,度漠南,屯白道川,据善阳岭以击突厥。俟利苾可汗不能御,帅部落入长城,保朔州,遣使告急。
17.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贞观)十五年,太宗幸洛阳,将有事于太山。夷男谋于其国曰:"天子封太山,万国必会,士马皆集,边境空虚,我于此时取思摩如拉朽耳。"因命其子大度设勒兵二十万,屯白道川,据善阳岭以击思摩之部。
18.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十五年,帝以李思摩为可汗,始度河,牙于漠南。夷男恶之,未发。方帝幸洛阳,将遂封泰山,夷男与其下谋曰:"天子封泰山,万国皆助兵,悉会行在,边鄣空单,思摩可取也。"乃使大度设勒兵二十万,南绝漠,壁白道川,率一兵得四马,击思摩。
19. 《旧唐书》卷六十七 列传第十七:命勣为朔州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追及延陀于青山,击大破之,斩其名王一人,俘获首领,虏五万余计
20.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贞观十五年……李世勣败薛延陀于诺真水。初,薛延陀击西突厥沙钵罗及阿史那社尔,皆以步战取胜;及将入寇,乃大教步战,使五人为伍,一人执马,四人前战,战胜则授以马追奔。于是大度设将三万骑逼长城,欲击突厥,而思摩已走,知不可得,遣人登城骂之。会李世勣引唐兵至,尘埃涨天,大度设惧,将其众自赤柯泺北走。世勣选麾下及突厥精骑六千自直道邀之,逾白道川,追及于青山。大度设走累日,至诺真水,勒兵还战,陈亘十里。突厥先与之战,不胜,还走。大度设乘胜追之,遇唐兵。薛延陀万矢俱发,唐马多死。世勣命士卒皆下马,执长槊直前冲之。薛延陀众溃,副总管薛万彻以数千骑收其执马者。薛延陀失马,不知所为,唐兵纵击,斩首三千馀级,捕虏五万馀人。大度设脱身走,万彻追之不及。其众至漠北,值大雪,人畜冻死者什八、九。
21.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六 唐纪十二》:贞观十五年……丙子,薛延陀使者辞还,上谓之曰:“吾约汝与突厥以大漠为界,有相侵者,我则讨之。汝自恃其强,逾漠攻突厥。李世勣所将才数千骑耳,汝已狼狈如此!归语可汗:凡举措利害,可善择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