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60
次編輯
變更
白萩
,创建页面,内容为“'''白萩'''({{標音|字=萩|注音=ㄑㄧㄡ|拼音=qiū}};{{bd|1937年||catIdx=Bai白}}),本名'''何錦榮''',台中市人,畢業於省立臺…”
'''白萩'''({{標音|字=萩|注音=ㄑㄧㄡ|拼音=qiū}};{{bd|1937年||catIdx=Bai白}}),本名'''何錦榮''',[[台中市]]人,畢業於[[省立臺中商職]],[[台灣詩人]]。
白萩早期曾受日文教育,初中時受張自英的詩集《黎明集》和《骨髓裡的愛情》啟笛,1952年即投入新詩創作,於臺中《民聲日報‧副刊》投稿。1954年轉向《公論報》上的藍星週刊大量投稿其創作。1955年更以《羅盤》獲得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新詩獎,與林泠同被冠以「天才詩人」稱號。三年後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蛾之死》。
白萩1956年曾加入紀弦「現代派」,《藍星》詩社,接任《創世紀》編委。1964年白荻與[[林亨泰]]等人共同創組笠詩社,發行《笠》雙月刊,與韓日詩人合作,編輯出版《[[亞洲現代詩集]]》。曾獲吳三連文藝獎,榮獲臺灣詩獎,臺中市大墩文學獎文學貢獻獎。著有詩集《[[蛾之死]]》、《[[風的薔薇]]》、《[[天空象徵]]》、《[[白荻詩選]]》、《[[香頌]]》、《[[詩廣場]]》、《[[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自愛]]》、《[[觀測意象]]》及詩論集《[[現代詩散論]]》等多種。
白萩自述其創作歷程可簡單劃分四個階段:《蛾之死》是第一階段;《風的薔薇》是第二階段;《天空象徵》、《香頌》、《詩廣場》是第三階段;《觀測意象》是第四階段。白荻在語言上通過重新鑄造和組合,使讀者思想活脫脫地呈現於文字的結構裡,且不堆疊虛華的文句。因此造就深刻的韻味,想像力緻密,致力探討生命,富悲劇精神。
[[葉石濤]]評論:「白萩的詩富獨創性,語言鮮活,他是一位敏銳的詩人。」
==重要作品列表==
1958年《蛾之死》,臺北:藍星詩社。<br />
1965年《風的蔷薇》,臺中:笠詩社。<br />
1969年《天空象徵》,臺北:田園。<br />
1971年《白萩詩選》,臺北:三民。<br />
1972年《香頌》,臺北:笠詩社。<br />
1973年《現代詩散論》,臺北:三民。<br />
1974年 FEUER AUF TAIWAN GEDICHTE,GERMAN:HARIEKIN PRESS.<br />
1984年《詩廣場》,臺中:熱點文化。<br />
1989年《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臺中:光復。<br />
1990年《自愛》,臺北:笠詩社。<br />
1991年《觀測意象》,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br />
==參考==
*[http://www.rti.org.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content.aspx?id=99 台灣文學作家系列]{{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http://www.culture.taichung.gov.tw/WritersIntroductionContent.aspx?id=1818&menuID=113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24150030/http://dcc.ndhu.edu.tw/poemroad/bai-di 白萩]
{{DEFAULTSORT:Bai白}}
[[Category:台灣詩人]]
[[Category:何姓]]
[[Category: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校友]]
[[Category:台中市人]]
[[Category:吳三連獎得主]]
白萩早期曾受日文教育,初中時受張自英的詩集《黎明集》和《骨髓裡的愛情》啟笛,1952年即投入新詩創作,於臺中《民聲日報‧副刊》投稿。1954年轉向《公論報》上的藍星週刊大量投稿其創作。1955年更以《羅盤》獲得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新詩獎,與林泠同被冠以「天才詩人」稱號。三年後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蛾之死》。
白萩1956年曾加入紀弦「現代派」,《藍星》詩社,接任《創世紀》編委。1964年白荻與[[林亨泰]]等人共同創組笠詩社,發行《笠》雙月刊,與韓日詩人合作,編輯出版《[[亞洲現代詩集]]》。曾獲吳三連文藝獎,榮獲臺灣詩獎,臺中市大墩文學獎文學貢獻獎。著有詩集《[[蛾之死]]》、《[[風的薔薇]]》、《[[天空象徵]]》、《[[白荻詩選]]》、《[[香頌]]》、《[[詩廣場]]》、《[[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自愛]]》、《[[觀測意象]]》及詩論集《[[現代詩散論]]》等多種。
白萩自述其創作歷程可簡單劃分四個階段:《蛾之死》是第一階段;《風的薔薇》是第二階段;《天空象徵》、《香頌》、《詩廣場》是第三階段;《觀測意象》是第四階段。白荻在語言上通過重新鑄造和組合,使讀者思想活脫脫地呈現於文字的結構裡,且不堆疊虛華的文句。因此造就深刻的韻味,想像力緻密,致力探討生命,富悲劇精神。
[[葉石濤]]評論:「白萩的詩富獨創性,語言鮮活,他是一位敏銳的詩人。」
==重要作品列表==
1958年《蛾之死》,臺北:藍星詩社。<br />
1965年《風的蔷薇》,臺中:笠詩社。<br />
1969年《天空象徵》,臺北:田園。<br />
1971年《白萩詩選》,臺北:三民。<br />
1972年《香頌》,臺北:笠詩社。<br />
1973年《現代詩散論》,臺北:三民。<br />
1974年 FEUER AUF TAIWAN GEDICHTE,GERMAN:HARIEKIN PRESS.<br />
1984年《詩廣場》,臺中:熱點文化。<br />
1989年《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臺中:光復。<br />
1990年《自愛》,臺北:笠詩社。<br />
1991年《觀測意象》,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br />
==參考==
*[http://www.rti.org.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content.aspx?id=99 台灣文學作家系列]{{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http://www.culture.taichung.gov.tw/WritersIntroductionContent.aspx?id=1818&menuID=113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24150030/http://dcc.ndhu.edu.tw/poemroad/bai-di 白萩]
{{DEFAULTSORT:Bai白}}
[[Category:台灣詩人]]
[[Category:何姓]]
[[Category: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校友]]
[[Category:台中市人]]
[[Category:吳三連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