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鱟

增加 10,21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中國鱟'''(學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又名'''中华鲎'''、'''三棘鱟'''、'''小海鱟'''或'''東方鱟''',是全世界4種[[馬蹄蟹]…”
'''中國鱟'''([[學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又名'''中华鲎'''、'''三棘鱟'''、'''小海鱟'''或'''東方鱟''',是全世界4種[[馬蹄蟹]]之一,為[[蜘蛛]]與[[蠍子]]的遠親。外形呈马蹄形(故名马蹄蟹),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5千克。鲎由三部分组成:头胸部、腹部(呈六角形两侧具棘刺)和尾部(一根长的尾剑)。鲎似蟹,比蟹大,它们虽然都具有关节的附肢,但鲎和蟹的亲缘关系远不如和蜘蛛密切。鲎和蜘蛛的第一对附肢呈螯状。都有四对足,分类学上称为有螯动物。鲎除外形具尾剑外与蜘蛛主要区别在于.鲎的附肢基部有许多刺状突起并围在口的周围以咀嚼食物,故又称肢口动物。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主要以双壳类、多毛类和甲壳类等动物为食,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中国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10年以上才能完成性成熟。鲎的血液因含有铜离子显示蓝色。中国鲎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亚洲东部及东南部,以中国海域分布密度高,尤以北部湾海域分布密度最高。是广东、广西、福建、江苏等省的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捕杀、收购、加工携带。

== 中国鲎物种歷史 ==

* 中国鲎属于非常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其化石可追溯至4.75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奥陶纪,但时至今日,形态结构却未发生重大改变,因此被称为海洋“活化石”,具有重大研究意义。
* 鱟魚在千多年前已有記載。[[唐]][[劉恂 (唐朝)|劉恂]]在其[[嶺表錄異]]中寫道:「鱟魚,其殼瑩淨滑如青瓷碗,鏊(注音:ㄠˊor ㄠˋ)<ref>[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b/frb/frb05437.htm 鏊(注音:ㄠˊor ㄠˋ)音義解釋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ref>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腹兩傍為六腳,有尾長尺餘,三棱如棕莖,雌常負雄而行。捕者必雙得之,若摘去雄者,雌者即自止背負之方行。腹中有子如綠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腳,和以為醬,食之。尾中有珠,如慄色黃。雌者小,置水中,即雄者浮,雌者沉。」

==型態特徵==
幼體:一齡鱟(剛孵化出的幼生體),外形似「[[三葉蟲]]形」。頭胸甲寬約5~6mm,左右兩側的前緣,有一弧形深褐色線條,線條兩端有一對複眼分布,前方正中央有一對單眼。劍尾則藏於頭胸甲內(外觀上看不出尾節),外殼色偏淡黃帶點透明,暫以「背部朝下」方式游泳。
*成長:靠脫殼方式讓個體成長,每回脫殼一次(稱做一齡),可讓體長增長1.3~1.4倍。一齡鱟(不脫殼),二齡鱟(3次脫殼/年),三齡鱟(2次脫殼/年),爾後每年脫殼一次,直至達第13年(或脫殼15~16次)左右,雄體達到性成熟。雌體則得延至第14年(或脫殼16~17次)左右達到性成熟。一般来说,鲎达到性成熟的时间为10-15年。

成熟體:體長約30~60公分,体重3-5千克,颜色为棕褐色。雌體體型一般大於雄體。體型外觀分三個部份(頭胸甲、腹甲、劍尾)。
*頭胸甲部:
**上方:頭前一對單眼(感光用)、兩側方為一對複眼(尋找異性用)、偏位後則是長有一對硬刺(防衛用)。
**下方:其攝食口部位於頭胸甲下方中央,口邊有硬刺(用來磨碎食物)、一對鉗狀附肢(攝食協助肢)及另外五對附肢步足(第二、三附肢演化成勾狀,最後一對則為推進肢),此物種為全世界唯一的「肢口網」動物。
**雌體頭胸部前緣完整,雄體頭胸部前緣兩邊則呈現凹陷狀。
*腹甲:左右兩側,均各長有一排硬刺(防衛用_雌體僅有三對棘刺發達,雄體則全棘刺發達),下方則長有書腮五排(形似活頁狀、用於呼吸與游泳協助)、生殖孔、後方則為一排泄孔。
*劍尾:形似刀劍狀(作用於防衛及複面翻身協助)。

==分布和棲息地==
*分布:中国鲎主要分布中国(浙江的乍浦到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沿海)、台湾、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东亚及东南亚海域。
*棲息地:中国鲎在幼体与成体时候的栖息环境不同,幼体时期的中国鲎生活在潮间带,成鲎主要生活在20-60米深沙质或泥沙质海底。
*繁殖:每年四月下旬左右,於淺灣沙灘產卵。

== 生物习性 ==

* 中国鲎食物:鲎类为杂食性动物,主要以双壳类、多毛类和甲壳类等动物为食,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取食时用螯肢将食物送到口部,用颚肢的基节磨擦、咀嚼后再送入口内。口后为食道,食道前行膨大成磨胃(gizzard),其中有角质齿可研磨食物,经瓣膜后进入中肠。其前端膨大处为胃,有1-2对发达的肝盲囊(hepaticcecum),其分支到达头胸部及腹部,并有肝管开口到胃的两侧。  鲎在幼体时期,主要以潮间带底泥有机质和浮游动物为食。
* 中国鲎消化:肝盲囊是食物化学消化及吸收的场所。中肠后为直肠,以肛门开口在腹部末端、尾剑之前的腹面。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消化道背面有一管状心脏,位于围心窦中,具8对心孔,血管发达,向前有3个前动脉,两侧有4对侧动脉。动脉分支进入组织后,在腹面形成两个大的腹血窦。血液由腹血窦流入书鳃,经气体交换后再经围心窦、心孔流回心脏。血液中含有血青素及一种变形细胞,这种变形细胞具有很强的凝血功能。排泄器官为四对基节腺,位于磨胃的两侧,由腺体收集的代谢废物送入一共同的囊中,再经排泄管、排泄孔开口在最后一对步足的基部,基节腺也兼有水分调节作用。
* 中国鲎蜕壳:鲎如同其它的节肢动物(如蟹类等甲壳动物),是以蜕壳而后成长的。由一次的蜕壳而长大约之前体型的1.3-1.4倍,但死亡率也高,是一种博命的成长。鲎的卵于孵化前在卵膜内就脱皮四次,因此仔细观察回转卵,卵中就有如仙女的羽衣状薄纱的壳,在回转卵此时的胚体已经成了像鲎的体形。在刚孵化出的第一龄幼生由其形态看,与成体的鲎很相似,只是还没有那特征的尾剑,和古生代的划代生物三叶虫很相似,故称为三叶幼体。第二龄幼生其体长约为10mm,而在第一龄幼生时没有的尾剑,在此时期也明显地长出来。鲎的脱壳是由头胸部的周缘裂开,而新的个体才由其间隙蜕出来。刚蜕壳的鲎,其甲壳非常柔软,这甲壳要恢复到原来的硬度,也需要相当的时间,。鲎由于生长速度慢,所以是一种不大能长大的动物,至今仍不明白确定几年才能生长成成体。大概认为雄的脱15次皮,而在第10年以上成成体;雌的脱16次皮,于第14年成成体。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每年四月至八月下旬止。
*產卵行為:產卵時,雌體會將受精卵埋入深度約10公分的淺沙層裡,所生產的數量(視其個體大小)。雌體一般會分批生產,一窩卵數最高者曾達至1,200枚(少則40~50枚),一般數量均維持在300~500枚左右。
*卵形:體呈球形(沉性)卵,外層附著一黃綠色絨毛膜卵殼。
*孵育:若是採用人工水循環系統孵化協助,將於水溫28.5~30.5度C的環境下,約23~25天,鱟卵即可利用[[卵]]的內外壓差,讓膜殼破裂,吸取卵外海水浸入卵中,讓卵內既維持濕潤,又能讓[[胚胎]]處於類似海水一樣的小天地(孵化期約50天)。胚胎發育期中,於23~25天時, 初始外型似「[[南瓜]]形」,漸轉化為「[[銀杏葉]]形」,終極外型為「三葉蟲形」。

== 经济价值 ==

* 鲎壳可以用作提取甲壳素的原料。
* 鲎的血液因含有铜离子而显示蓝色,从这种蓝色血液中提取的变形细胞能够制成“鲎试剂”,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制药工业中,用它进行内毒性检测,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医药、卫生和食品用具是否被细菌污染,是一种进出口必备的检测试剂。

== 毒性 ==

* 毒性:目前来说,中国鲎是否具有毒性尚未明确,但圆尾鲎(体重250克左右)含有剧毒河豚毒素,无论煮熟或烤熟吃均会中毒;严重中毒者会导致死亡。圆尾鲎的毒素为河豚毒素,食鲎中毒症状多数在食后1-3小时出现(也有在10小时后出现的)。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口、唇、咽及四肢麻木,头晕,严重者有共济失调、步态蹒跚、四肢软瘫、言语不清而带鼻音、烦躁、谵妄、呼吸困难等表现,偶尔有发生脑水肿、昏迷、心动过缓、瞳孔缩小等症状,严重可致死亡。
* 急救措施:河豚毒素是神经毒素,中毒后缺乏有效的解救措施。一般治疗食鲎中毒只能立即催吐并用1︰2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5%药用炭悬液洗胃。轻症者可口服糖盐水或甘草糖水。重症者静脉点滴10%葡萄糖液加入大剂量维生素C(每日可用维生素C10-20克),必要时加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出现其它症状也可相应地对症治疗。
* 尽管中国鲎与圆尾鲎在外观上不尽相同,但是仍然时常有因误食圆尾鲎而导致人员中毒死亡的事件发生,因此不要吃鲎,如果已经误吃,要立即探咽导吐,并送医院救治。

== 种群现状 ==

* 中国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0年以上才能完成繁殖。由于填海造地、滩涂开发等原因(因为鲎它很挑地方生长)鲎失去了赖以生息的浅海沙滩,鲎资源现今已经急剧减少。
* 由于中国鲎的自身价值不菲,近年来大量出现用它的壳做原料的甲壳素加工厂。
* 同时,因为少部分人有食用鲎的习惯,所以使得鲎无法逃脱被滥捕滥杀的命运,面临着灭绝性的灾难。

== 參考文獻 ==
{{reflist}}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