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52
次編輯
變更
台灣藜
,無編輯摘要
[[File:紅藜00.jpg|350px|缩略图|台東金峰部落夢幻紅藜季[https://www.tripbaa.com/travel/20180731113948uvZ 照片來自]]]
'''台灣藜'''依據文獻上的記載,有過不同的稱謂語,如藜、赤藜、紫藜、紅心藜、[[紅藜]]、食用藜等,其命名方式多半以實用角度出發,如外觀顏色及利用價值等。 以往 台灣原住民對於[[台灣藜]]的種植及利用方式,主要是因應傳統祭祀的需要,因此往往僅在栽種[[小米]]、陸稻、[[芋頭]]及[[甘薯]]等主要糧食作物時,選擇鄰近小面積的旱田,進行單一作物種植或是間作混植 。作為原住民傳統生命禮俗祭祀用植物的台灣藜,除了[[蘭嶼]][[達悟族]]未有台灣藜利用之記載外,[[平埔族]]各族群由於漢化已久,因此也失去了對該作物的可能考證研究 。
作為原住民傳統生命禮俗祭祀用植物的台灣藜,除了[[蘭嶼]][[達悟族]]未有台灣藜利用之記載外,[[平埔族]]各族群由於漢化已久,因此也失去了對該作物的可能考證研究。 依據過去各方研究及近年田野調查資料顯示,各族群多利用台灣藜進行豐收祭前的[[釀酒]]利用,產生了獨特的台灣藜釀酒文化。例如北部的[[賽夏族]]將酒分為 4 類,其中添加台灣藜釀製的酒稱為 pinoriyan 。至於散居在中央山脈的[[布農族]]及[[鄒族]]人,對於台灣藜的利用及文化認同保存,卻相對較低,或許是山地經濟作物的大量引進及市售酵母的便利性,造成種植意願低落;或許是外來宗教因素使然,造成各部落間原住民傳統釀酒的終止。間接造成廣大的山區中,鮮見台灣藜之種植利用。 == == 在南部及東部的排灣及魯凱族領域內,是目前台灣藜種源保存最多,栽種數量較多的地區。[[排灣族]]人稱台灣藜為 tjulis ,[[魯凱族]]人稱之為 baae ,東部地區的部分排灣族人更依其小穗之顏色,再將之細分 3 種, kapulapula 的花穗呈黃色, odidile 為紅色系列的台灣藜, uda-udasa 為深橙色的花穗品系 。對排灣及魯凱族人來說,台灣藜不僅僅是釀酒材料,更是美味的食材,族人往往在小米及白米稀飯中,與山萵苣等野菜,一起添加,塑造台灣特有的養生飲食生文化。除了每年收穫季前的釀酒及小米糕製作外,兩族人更將台灣藜之豐富色彩應用於頭飾的裝飾花材應用,給了它另一種美麗的想像。其中的穀粒被稱[[「料理界的紅寶石」]],由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蔡碧仁教授提名。聯合國命名2013年為[[「國際藜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