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1,292
次編輯
變更
环境美学
,無編輯摘要
==环境模式==
环境美学家卡尔松 (Allen Carlson) 主张一种对[[自然]]的审美模式或简洁为环境模式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d0fe1010005vj.html 最新讲演稿:环境美学审美模式分析],新浪博客</ref> 。卡尔松的主张与柏林特的主张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但卡尔松的论证显然要具体和细致的多。卡尔松反对当代环境美学中流行的形式主义主张,即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主要是欣赏自然物的形状和[[颜色]]等外在形式,他认为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主要是欣赏自然物的表现形式,比如,我们对鲸的欣赏不是欣赏它的优美曲线,而是欣赏它的宏伟.卡尔松进一步主张,为了正确地欣赏自然物的表现性质,我们需要有关于自然物的相关知识,需要将自然物放在它的正确范畴下来感知。比如,我们只有将鲸放在“[[哺乳动物]]”的范畴下来感知,才能感受到它那宏伟的表现性质,如果将它放在“鱼”的范畴下来感知,我们就会感到笨拙和可怕。那么,是什么东西决定鲸的正确范畴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呢? 卡尔松认为,是自然史和[[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和生态学。
==审美模式==
环境美学家柏林特(Arnold Berleant ) 为了应付环境向美学的挑战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介入模式,以区别现代美学所倡导的分离模式。
所谓分离模式,是18世纪现代美学确立以来所倡导的审美模式,它的典型特征是无利害关系的静观(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 ) 。用康德的经典表述来说,这种审美模式不涉及对象的任何功利,概念,目的,只涉及对象的纯粹形式,更具体的说,就是对象的纯粹形式所引起的想象力和知解力之间的[[和谐]]合作 <ref>[https://www.xzbu.com/9/view-1000923.htm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行知部落</ref> 。
==学科分类==
<center>{{#iDisplay:j0376x77ii3|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40 社會學總論]]
[[Category:180 美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