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28
次編輯
變更
毛地黃
,無編輯摘要
==簡介==
毛地黃<ref>{{cite web|url=http://nehrc.nhri.org.tw/foodsafety/plants_detail.php?id=66 |title=毛地黃毒理|date=|work=食品安全資訊網}}</ref>毒苷(Digoxin)與心肌[[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使[[鉀]]一[[鈉]]ATP泵(Na+—K+ ATP[[酶]]) 失活。該泵將[[鈉離子]]泵出細胞,[[鉀離子]]泵入細胞,以維持細胞膜的電化學穩定性。當鉀一鈉ATP酶活性受到抑制時,鈉一鈣交換將細胞內積聚的鈉離子與細胞外的鈣離子交換。這種交換提高了肌漿內的鈣離子濃度,增強肌肉收縮力。抑制鉀一鈉ATP 酶活性也可導致細胞外鉀離子濃度升高。洋地黃可提高迷走神經張力,減慢房室結的傳導。當洋地黃中毒時,上述情況會引起各種類型的緩慢型心律失常。在心肌不應期縮短的同時,電生理系統傳導速度的減慢提高了心肌細胞的自律性。細胞內鈣離子超負荷使去極化後延遲,引起細胞膜電振盪而引發心律失常
==栽培技術==
[[File:毛地黃002.jpg | thumb | 300px | '''毛地黃 ''' <br> [http://nehrc.nhri.org.tw/foodsafety/plants_detail.php?id=66 原圖鏈接] ]]
*繁殖方法
常用播種繁殖和種子繁殖,育苗移栽培直播。南方採用平畦或高畦育苗,北方多采用陽畦育苗,陽畦內用腐熟的馬糞作底肥,將肥粒與床土充分混攔後整平,3月上旬播種,按6cm的行距條播或撒播,蓋薄席保溫。一般上午10時左右打開薄席,下午4時蓋席促濕。在5月中旬幼苗長到3-5片葉時,按行株距30cm×20cm定植到大田,栽後澆水。直播法省工,北方於4月上、中旬土壤解凍後,或11月土壤凍結前播種;南方宜晚秋播種。可用種子直接播種,也可用20℃溫水催芽播種。播種時行距30cm,播深1cm左右。 <br>
*管理養護
幼[[苗]]要注意及時澆水和鬆土除草,以減輕病害。定植後要立即澆水,促使緩苗。第1次追肥在6月底至7月初,第2次追肥在8月中旬。每1hm²施硫酸銨90-150kg。 <br>
施肥需肥量較大,喜歡持續的100ppm~150ppm的液態氮肥(15:5:15或15:10:15),濕度保持在2~4標準水平之間(濕度標準4是指基質的濕度保持在接觸時可感知潮濕但沒有浸透)。在開花時節,考慮到 [[ 花 ]] 的質量和數量,可適當地增加光照。日照長度不會影響開花。雖然毛地黃是略喜陰植物,但當有充分的濕度和適當的低溫時是可以在一定光照強度下生長的。在開花之前,植物會出現8~12片葉子。儘管植物生長的溫度適應幅度在12℃~19℃,但在收尾階段最理想的夜間溫度為12℃~16℃。將植物種植在有一定保護冷床的條件下,就能生長出高質量的植物和花 [[ 穗 ]] 。相反,如果植物種植在有相對強光照和夜間溫度超過19℃的溫室裡,植物雖然也會開花,但會出現徒長和開花稀少的現象。<br>
*病蟲防治
症狀:受害植株在靠近土面的莖基部初生暗色斑點,擴大後呈棕褐色,收縮腐爛。病菌侵染葉片引起暗綠色水漬狀圓斑;侵染葉柄則呈褐色腐爛。潮濕時在病斑處可見白色絲狀物,嚴重病株倒狀。發病規律:病菌不產生孢子,以菌絲侵人傳播。菌絲初期無色,後期淡褐色。腐生性較強。習居土壤或病殘組織內越冬。氣溫適宜(20-24度)濕度較大,有利於病菌生長繁殖。海棠分株或扦插繁殖時造成傷口,或在陰雨天氣,澆水過多,泥土積水時易被病菌侵害,引起病害嚴重發生,植株腐爛死亡。<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