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55
次編輯
變更
蔡东藩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蔡东藩''' | 出生日期 = 1877年7月23日 | 逝世日期 = 1945年3月5日 | 出生地点 = 萧山临浦 | 国…”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蔡东藩'''
| 出生日期 = 1877年7月23日
| 逝世日期 = 1945年3月5日
| 出生地点 = 萧山临浦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蔡郕、蔡椿寿'''
| 职业 = 历史作家
| 知名作品 =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 人物简介 ==
1877年(清光绪三年,岁次丁丑)农历六月十三日''',蔡东藩'''生于[[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一个店员的家庭里。幼名椿寿,稍长取名郕,号东藩,有时写成东帆。
'''蔡东藩'''幼年时,家境穷困,父亲[[蔡文杰]],是临浦一家丝行的店员,工资微薄,备受老板的剥削与压迫,极力想摆脱这种境遇,因此,就把三个女儿嫁给农村里的自耕农,叫三个儿子用功读书,以求改变穷困的处境。
== 主要经历 ==
'''蔡东藩'''居于临江书舍(蔡东藩旧居),萧山临浦镇人。自幼聪颖好学,儿时阅读[[《资治通鉴》]]等史书,时人称为“神童”。光绪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统]]元年(1909年)中省优贡生。1910年朝考以优入选,翌年春赴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月余托病回乡。[[辛亥革命]]后,应好友之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从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间,'''蔡东藩'''写成[[《历朝通俗演义》]]。全书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该书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在撰编[[《民国通俗演义》]]中,对清廷之腐败,予以抨击,其间曾收到恐吓信及子弹,迫其修改,蔡不变初衷。又著有[[《西太后演义》]]又名[[《慈禧太后演义》]],增订清初吕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义》,其一生共著书13部,撰写700余万字,篇幅之巨堪称历史演义的奇迹,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 著作 ==
'''蔡东藩'''写的历史演义,可分三类:
其一是从[[秦始皇]]起,一直写到1920年,共写了2166年的事情。分别是:[[《前汉通俗演义》]](附秦朝)100回、[[《后汉通俗演义》]](附三国)100回、[[《两晋通俗演义》]]100回、[[《南北史通俗演义》]]100回、[[《唐史通俗演义》]]100回、[[《五代史通俗演义》]]60回、[[《宋史通俗演义》]]100回、[[《元史通俗演义》]]60回、[[《明史通俗演义》]]100回、[[《清史通俗演义》]]100回、[[《民国通俗演义》]]120回(另外许廑夫续写40回,计160回)共11部,1040回,字数600万左右。总的名称叫[[《历朝通俗演义》]],或叫[[《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这11部书,'''蔡东藩'''不是顺着朝代次序写的,他成书的次序是:一、清史。二、元史。三、明史。四、民国史。五、宋史。六、唐史。七、五代史。八、南北史。九、两晋史。十,前汉史。十一、后汉史。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陆续印行这11部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最早,出版于1916年7月,《后汉通俗演义》最迟,出版于1926年9月。开始印的都是有光纸石印插图本,当时这套书的销行量非常大。到了1935年,会文堂新记书局又把它全部改为铅印本,加上许廑父续的《民国通俗演义》后面的40回,总的书名称《历朝通俗演义》,分装40册。另刊《历朝通俗演义改版印行缘起》一册,把全书的序文和每部的回目集合在一起。这一次重印出版,其销量又大大超过了前次。
其二,是[[《西太后演义》]]或叫[[《慈禧太后演义》]],30万字左右,1916年由上海会文堂书局出版。
其三,是增订了[[《历朝史演义》]]。这是清初新昌[[吕安世]]所著,祖父作了增订。从盘古开天辟地起,一直写到清朝,字数50万字左右。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发行。
== 学术内容 ==
'''蔡东藩'''6岁左右,就跟随哥哥读书。不久大哥去世,就靠二哥对他教学。二哥比他大四五岁,天资聪颖,学习认真,十多岁时,已博览群书,能诗善文。当时亲友都目为“神童”,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二哥身上。可是事情恰恰出于意料,二哥患了足疾,逐渐不会行走,医治无效,夭折了。
他父母因长次两子相继去世,就把希望全寄托在'''蔡东藩'''身上。可是家境贫困,无力给他求学,没奈何只好到富家为公子当“伴读”。这样,可以有机会听老师讲课,又不需学费,且还有伙食供应。但蔡东藩从小秉性刚直,不喜逢迎,“伴读”生活寄人篱下,心情总不舒畅。他的二姐夫[[田沛鋆]]家境较好,一心要参加科举考试。为了互相切磋,就请'''蔡东藩'''到他家去共同学习。
考取秀才
'''蔡东藩'''14岁时,和二姐夫[[田沛鋆]]一道去考秀才。[[田沛鋆]]比'''蔡东藩'''大20岁左右,身体魁梧,而'''蔡东藩'''身材瘦小。考秀才需经过县考和府考,进考场人很拥挤。[[田沛鋆]]力大,双手挽着两只考篮,在前开路,腰中系着一根布带,叫'''蔡东藩'''拉住裤带,跟在后面。别人看起来好像父子同进考场那样。经过县考、府考后,'''蔡东藩'''和[[田沛鋆]]都考中,而'''蔡东藩'''的名次远远在二姐夫前面。这次临浦考中秀才的有好几个,数'''蔡东藩'''的年龄最小。从此,他的名字就在附近传开了。
此后,'''蔡东藩'''经友人介绍,到杭州一满族人家做家庭教师。那家有两个儿子要他教学,大的年龄比他稍大,小的也与他差不多。全家人对他都比较尊敬。
'''蔡东藩'''的父母长期来由于生活贫苦,又遭长次两子先后去世,忧郁成疾。虽然蔡东藩中了秀才,心里有些高兴,但积疾难医。因此,不久相继去世。蔡东藩只好向二姐夫[[田沛鋆]]家借债办理丧葬。
充当枪手
适值这年是乡试之年,'''蔡东藩'''的才学在附近有些名气,这时就有人来请他去做“枪手”,就是冒名顶替去考试。
他明知干这样的事有着极大的危险,但为了偿还债务,就下决心“铤而走险”,给人家考取了举人,得到了一笔钱,还清了旧债。自那以后好几次乡试(一般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他仍然去做“枪手”,给人家考取举人。过了好几年,'''蔡东藩'''在杭州教学的那家人的两个儿子,都已中了秀才。有一年,师生三人同去参加考试。进了试场后,他认真构思,尽力把文章写好。中秋前夜,'''蔡东藩'''已把文章写好,誊写清楚,自己看看比较得意。
不料第二天早上,同去参加考试的两个学生,为了孝敬老师,欢度中秋,送来了一碗蒸鸡。蔡东藩在逊让时,不慎把鸡汤晃出了许多,恰巧旁边放着誊写好的试卷,这鸡汤就沾湿了试卷,于是印格子的红色渗开,有的字迹模糊难辨。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重抄,没奈何把这样的试卷缴了上去,发榜时名落孙山。幸亏他对功名不大看重,情绪上还没有什么波动。
== 人物评价 ==
《浮生若梦:蔡东藩传》以较为翔实的资料为基础,梳理了'''蔡东藩'''从最初的热衷科举,力图“清官救国”,到编著行销全国的教科书《中等新论说文范》等体现的“教育救国”理想,再到受[[严复]]、[[梁启超]]等“小说救国”“演义救国”理论影响,有感于“帝王专制之魔力”而埋首历史演义的写作,最后沉寂于民间终老于乡野这一简单又复杂的人生经历。同时,透过传主的一生,也给我们呈现出新旧交替时期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中国社会发展的艰难性。
| 姓名 = '''蔡东藩'''
| 出生日期 = 1877年7月23日
| 逝世日期 = 1945年3月5日
| 出生地点 = 萧山临浦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蔡郕、蔡椿寿'''
| 职业 = 历史作家
| 知名作品 =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 人物简介 ==
1877年(清光绪三年,岁次丁丑)农历六月十三日''',蔡东藩'''生于[[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一个店员的家庭里。幼名椿寿,稍长取名郕,号东藩,有时写成东帆。
'''蔡东藩'''幼年时,家境穷困,父亲[[蔡文杰]],是临浦一家丝行的店员,工资微薄,备受老板的剥削与压迫,极力想摆脱这种境遇,因此,就把三个女儿嫁给农村里的自耕农,叫三个儿子用功读书,以求改变穷困的处境。
== 主要经历 ==
'''蔡东藩'''居于临江书舍(蔡东藩旧居),萧山临浦镇人。自幼聪颖好学,儿时阅读[[《资治通鉴》]]等史书,时人称为“神童”。光绪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统]]元年(1909年)中省优贡生。1910年朝考以优入选,翌年春赴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月余托病回乡。[[辛亥革命]]后,应好友之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从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间,'''蔡东藩'''写成[[《历朝通俗演义》]]。全书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该书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在撰编[[《民国通俗演义》]]中,对清廷之腐败,予以抨击,其间曾收到恐吓信及子弹,迫其修改,蔡不变初衷。又著有[[《西太后演义》]]又名[[《慈禧太后演义》]],增订清初吕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义》,其一生共著书13部,撰写700余万字,篇幅之巨堪称历史演义的奇迹,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 著作 ==
'''蔡东藩'''写的历史演义,可分三类:
其一是从[[秦始皇]]起,一直写到1920年,共写了2166年的事情。分别是:[[《前汉通俗演义》]](附秦朝)100回、[[《后汉通俗演义》]](附三国)100回、[[《两晋通俗演义》]]100回、[[《南北史通俗演义》]]100回、[[《唐史通俗演义》]]100回、[[《五代史通俗演义》]]60回、[[《宋史通俗演义》]]100回、[[《元史通俗演义》]]60回、[[《明史通俗演义》]]100回、[[《清史通俗演义》]]100回、[[《民国通俗演义》]]120回(另外许廑夫续写40回,计160回)共11部,1040回,字数600万左右。总的名称叫[[《历朝通俗演义》]],或叫[[《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这11部书,'''蔡东藩'''不是顺着朝代次序写的,他成书的次序是:一、清史。二、元史。三、明史。四、民国史。五、宋史。六、唐史。七、五代史。八、南北史。九、两晋史。十,前汉史。十一、后汉史。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陆续印行这11部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最早,出版于1916年7月,《后汉通俗演义》最迟,出版于1926年9月。开始印的都是有光纸石印插图本,当时这套书的销行量非常大。到了1935年,会文堂新记书局又把它全部改为铅印本,加上许廑父续的《民国通俗演义》后面的40回,总的书名称《历朝通俗演义》,分装40册。另刊《历朝通俗演义改版印行缘起》一册,把全书的序文和每部的回目集合在一起。这一次重印出版,其销量又大大超过了前次。
其二,是[[《西太后演义》]]或叫[[《慈禧太后演义》]],30万字左右,1916年由上海会文堂书局出版。
其三,是增订了[[《历朝史演义》]]。这是清初新昌[[吕安世]]所著,祖父作了增订。从盘古开天辟地起,一直写到清朝,字数50万字左右。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发行。
== 学术内容 ==
'''蔡东藩'''6岁左右,就跟随哥哥读书。不久大哥去世,就靠二哥对他教学。二哥比他大四五岁,天资聪颖,学习认真,十多岁时,已博览群书,能诗善文。当时亲友都目为“神童”,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二哥身上。可是事情恰恰出于意料,二哥患了足疾,逐渐不会行走,医治无效,夭折了。
他父母因长次两子相继去世,就把希望全寄托在'''蔡东藩'''身上。可是家境贫困,无力给他求学,没奈何只好到富家为公子当“伴读”。这样,可以有机会听老师讲课,又不需学费,且还有伙食供应。但蔡东藩从小秉性刚直,不喜逢迎,“伴读”生活寄人篱下,心情总不舒畅。他的二姐夫[[田沛鋆]]家境较好,一心要参加科举考试。为了互相切磋,就请'''蔡东藩'''到他家去共同学习。
考取秀才
'''蔡东藩'''14岁时,和二姐夫[[田沛鋆]]一道去考秀才。[[田沛鋆]]比'''蔡东藩'''大20岁左右,身体魁梧,而'''蔡东藩'''身材瘦小。考秀才需经过县考和府考,进考场人很拥挤。[[田沛鋆]]力大,双手挽着两只考篮,在前开路,腰中系着一根布带,叫'''蔡东藩'''拉住裤带,跟在后面。别人看起来好像父子同进考场那样。经过县考、府考后,'''蔡东藩'''和[[田沛鋆]]都考中,而'''蔡东藩'''的名次远远在二姐夫前面。这次临浦考中秀才的有好几个,数'''蔡东藩'''的年龄最小。从此,他的名字就在附近传开了。
此后,'''蔡东藩'''经友人介绍,到杭州一满族人家做家庭教师。那家有两个儿子要他教学,大的年龄比他稍大,小的也与他差不多。全家人对他都比较尊敬。
'''蔡东藩'''的父母长期来由于生活贫苦,又遭长次两子先后去世,忧郁成疾。虽然蔡东藩中了秀才,心里有些高兴,但积疾难医。因此,不久相继去世。蔡东藩只好向二姐夫[[田沛鋆]]家借债办理丧葬。
充当枪手
适值这年是乡试之年,'''蔡东藩'''的才学在附近有些名气,这时就有人来请他去做“枪手”,就是冒名顶替去考试。
他明知干这样的事有着极大的危险,但为了偿还债务,就下决心“铤而走险”,给人家考取了举人,得到了一笔钱,还清了旧债。自那以后好几次乡试(一般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他仍然去做“枪手”,给人家考取举人。过了好几年,'''蔡东藩'''在杭州教学的那家人的两个儿子,都已中了秀才。有一年,师生三人同去参加考试。进了试场后,他认真构思,尽力把文章写好。中秋前夜,'''蔡东藩'''已把文章写好,誊写清楚,自己看看比较得意。
不料第二天早上,同去参加考试的两个学生,为了孝敬老师,欢度中秋,送来了一碗蒸鸡。蔡东藩在逊让时,不慎把鸡汤晃出了许多,恰巧旁边放着誊写好的试卷,这鸡汤就沾湿了试卷,于是印格子的红色渗开,有的字迹模糊难辨。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重抄,没奈何把这样的试卷缴了上去,发榜时名落孙山。幸亏他对功名不大看重,情绪上还没有什么波动。
== 人物评价 ==
《浮生若梦:蔡东藩传》以较为翔实的资料为基础,梳理了'''蔡东藩'''从最初的热衷科举,力图“清官救国”,到编著行销全国的教科书《中等新论说文范》等体现的“教育救国”理想,再到受[[严复]]、[[梁启超]]等“小说救国”“演义救国”理论影响,有感于“帝王专制之魔力”而埋首历史演义的写作,最后沉寂于民间终老于乡野这一简单又复杂的人生经历。同时,透过传主的一生,也给我们呈现出新旧交替时期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中国社会发展的艰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