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63
次編輯
變更
筚篥
,無編輯摘要
古代中国北方 [[ 游牧民族 ]] 经常使用的一种乐器,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而 [[ 管 ]] 和 [[ 唢呐 ]] 可能都是筚篥改造的产物。
筚篥是 [[ 日本 ]] 雅乐的传统乐器。
==名称简介==
筚篥(bì lì),即觱篥。它的管身是木制的,上面开有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而发音。管也分大、中、小三种,以及双管和加键管。大的管约33厘米长,中的24.5厘米长,小的18厘米长。大管比小管低四度,音色高亢,在北方 [[ 管乐 ]] 中常常用于领奏。
管的制造及演奏 [[ 技术 ]] 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过改革的管,音域扩展为两个八度又六个音,而加键管还能演奏十二半音,在合奏和独奏中发挥了更大的效能。在乐队中常使用的有中音管、低音管和加键管。所谓双管也就是两支管并排扎结在一起演奏,口含两个簧哨,双手同时按两管的音孔,而发出双音,用于民族乐队合奏与独奏。
管子的 [[ 音色 ]] 响亮、清脆、个性强,音量大,模仿和表现力很强。这种 [[ 乐器 ]] 用途广,多用于地方戏曲、民间管乐合奏、寺院音乐等。
==文献==
《北史·高丽传》:“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 [[ 箫 ]] 、鼓之属,吹芦以和曲。”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筚篥本名悲篥,出於边地,其声悲亦然,边人吹之,以惊中国马云。”
唐段安节著《乐府杂录》中说:“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名悲篥,有类于茄。”
唐代 [[ 杜佑 ]] 撰《 [[ 通典 ]] 》中说:“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
宋陈旸撰《 [[ 乐书 ]] 》中说:“筚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苇为首,状类胡笳九窍。……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为头管。”
==详解==
筚篥,又称悲篥、笳管、头管、管子,是由古代龟兹(今 [[ 新疆 ]] 库车县)的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簧管乐器,这个乐器名称就是从古龟兹语的译音而来的。它在我国流行了两千多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有两种:一种是八孔的,一种是九孔的,它是由古代龟兹的筚篥演变而成的。在新疆的许多石窟中都有筚篥的描绘。它是龟兹乐中的固有乐器 。 从上面引文我们可以看出:筚篥最初是龟兹牧人的[[乐器]],它同胡笳、角、笛一样,经历了由羊骨、羊角、牛角、鸟骨制作改用竹子制作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不过比起笳和笛来,筚篥的构造是比较复杂是在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