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1
次編輯
變更
深坑黃氏永安居
,無編輯摘要
'''深坑黃氏永安居''' 約竣工於民國四年(西元1915年),至今已有九十餘年的歷史,是一座單進三開間四護龍的傳統三合院建築,主屋擁有精緻的磚飾、剪黏、彩繪及石雕等裝飾工藝,並在石窗及水車堵上製作「禪賢讓位」、「大舜象耕」及「瑞雲」等泥塑及檢年。永安居中最具有特色的即是每座窗戶皆有一塊約二十公分長的凸出石塊,並在上方鑿有孔穴,是為遮陽及防止雨水流入所設,稱為「兔仔耳」。此外,完備的防禦系統也是永安居的特色之一,包括銃樓、銃眼及圍牆等。永安居經評定後為國家三級古蹟,於假日開放售票參觀,平日可供團體預約開放,民眾不妨到此探訪這古意盎然的傳統古居。<ref>[https://okgo.tw/butyview.html?id=598 新北市深坑區 深坑黃氏永安居-玩全台灣]</ref>
===永安居外貌===
永安居位在深坑北深路三段8號。大約在民國元年由二房黃守禮的四個兒子共同合建,於民國四年完工。原先建永安居的正身、左右內護龍、左外護龍,內圍牆及入口門樓等部份,為求子孫「永久平安居住」之意,取名「永安居」。永安居的建築相當吸引人。當年的大木作師傅是唐山金城司派下的名匠。木料多福州杉,石材則採自永安居對面山上的砂岩,用「木馬」運至黃宅進行細部的雕刻。永安居使用大量的磚及石材,正面的紅磚色澤與石材使用古拙樸實,益發使得這座古宅格外華麗而引人入勝。後來,又加建右護龍、豬寮、廁所及外圍牆。大約在民國20年,因黃則虎取媳,再增建一座二層樓仔。此樓亦具有鎗樓的功用。如此,構成現今永安居的建築規模。
永安居建築主要特色之一是展現於主屋正面的磚飾、石雕及剪黏,除了正廳的入口上方書有「永安居」的泥塑剪黏匾額外,左右石窗或水車堵等處,書有「禪賢讓位」、「周文王請姜子牙」、「大舜象耕」、「瑞雲」、「椒衍」、「瓜綿」等精美的泥塑、剪黏,而正廳及左右護龍正面的門板也有非常漂亮的彩繪,顯現黃氏家族耕讀傳家的意涵。屋脊上的剪黏裝飾也是永安居吸引人之處,主要以龍、鳳、花、草、鳥為主題,手法精緻優美。正廳大門的石臼更雕有人物之石刻,左為「唐夫人事親哺乳」、右為「背米養母的子路」,人人自幼出入其間,耳濡目染,自懂孝道。另外,在黃宅的每個窗戶上方,皆置有一往外突出約20公分的磚塊,在上面鑿一圓洞,以三塊方磚為一組,稱為「兔仔耳」。它的作用是遮陽與防止雨水淋入窗戶內,非常別緻,也引人注目。
防禦設施更是永安居的另一大特色。深坑因為位處台北盆地邊陲地帶,自古以來治安不好而多盜賊,因此,為求安全,宅第都有完善的防禦設施。竹林、圍牆、銃樓、銃眼等就是。銃眼的位置分為高、低兩層,其造型類似漏斗,內寬而外窄小,低層距地面約七、八十公分,人可跪在地板上架槍發射,朝外的一面,都刻意位在磚縫、石雕刻圖案或磚石窗孔之中,不易察覺,以求隱蔽,而收制敵之功效。高層銃眼則以制高點為主,銃樓更具威力。永安居整座宅第共有大小33個銃眼,分置於房子的前後左右的牆身上,形成一綿密的火網,甚至於在宅內的隔間牆上也設有銃眼,以防盜賊攻入第一道防線後,做最內部的抵禦。這種銃樓、銃眼的設計,是清代安溪縣人在新店、景美溪沿岸一帶建立聚落宅第時必備的防禦設施,非常值得大家欣賞和研究。「火庫起」的屋身,護龍的鳥踏,馬櫃台的細部圖案,火型的屋脊及鵝頭堡,外加各式各樣的窗子,都是永安居值得欣賞品味的地方。
===黃氏與深坑的關係===
深坑以黃、高、陳、林、張五姓人口最多,幾乎全來自泉州安溪縣。深坑黃氏開基始祖是黃世賢。他在乾隆年間率四子(來臺後再生一子)自安溪渡海來臺,由滬尾上岸後,落腳於三芝土地公埔,購地十餘甲,墾植稻、茶三十餘年。黃世賢去世,五兄弟便遷來深坑發展,並將黃世賢遷葬在阿柔村。他們是深坑黃氏入墾的開始。五兄弟初居深坑草地頭,並建造了第一座宅第。後來黃氏族人因經營稻、藍靛與茶而漸富,第三代黃連山乃率六子(頂六房)至麻竹寮開墾,仿原鄉形式建一座三合院定居,即「連山祖厝」。之後人丁漸旺,子孫二十多人,擁田數十甲,成為深坑首富。據黃氏族譜所記,黃連山可能捐貲而獲「貢生」的功名。
黃連山的派下有六房,原先都住在「連山祖厝」,後因人口眾多,於光緒十五年(1889)夏,於古厝前不遠新建三合院「福安居」。後來六房協議分家,抽鬮的結果,大房、四房分得「連山祖厝」,二房、三房分得「福安居」,五房、六房獲資金;不久五房建新屋「潤德居」 ,六房建「黃厝」於坑溝西畔。民國元年左右,二房黃守禮的四個兒子:慶諒、則水、則頭、則虎合建永安居於萬順寮,四房黃選禮則另建「興順居」於深坑街頭。綜計,黃世賢與黃連山的子孫,先後在深坑共建了七座古厝,成為深坑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建築群。這七座,即[1]開基祖厝(北深路二段120號),[2]黃連山祖厝(文山路二段25號;原麻竹寮1號),[3]福安居(文山路二段31號;原麻竹寮2號),[4]永安居(北深路三段8號;原萬順寮1號),[5]興順居(北深路二段133號),[6]潤德居(阿柔洋33號),[7]六房厝(阿柔洋35號)。
除了黃世賢,深坑在嘉慶道光年間,還有其他黃氏族人進來開墾,因此人口眾多。光緒年間,以黃宗河、黃祖濤兄弟最為有名。黃宗河在光緒十年(1884)跟隨提督孫開華討平宜蘭、文山等地的「生番」,功至副將;黃祖濤則於中法戰爭時協防基隆,功加同知銜遇缺補用。而黃連山派下的子弟,於光復後多人膺任深坑鄉鄉長及省議員等公職,堪稱深坑之望族。
===深坑的歷史沿革===
深坑位於臺北盆地東南方的邊緣,四周山脈環繞,全境多為海拔三百至五百公尺的丘陵地,並有景美溪流貫其中。深坑即因處在河邊,地勢低窪處有如坑底而得名。在漢人入墾之前,原為原住民馬來社漁獵之所。清乾隆二十年(1755),泉州安溪人許宗琴因避旱來此開墾,是目前所知深坑最早的墾民。此後,安溪縣人陸續進來,開闢了「萬順寮」、「旺耽」、「烏月」、「阿柔」等村莊,至道光年間,深坑已有市街。日治大正九年,亦曾設莊於此,光復後稱深坑鄉。此地以藍靛、茶、煤為主要物產,特別是茶葉,香魚也曾是重要名產之一;近年則以深具地方風格的「深坑豆腐」而出名。<ref>[http://www.hty.tw/interest.htm 深坑黃氏永安居簡介]</ref>
===永安居歷史資料===
深坑一帶本是原住民馬來社漁獵之所。清乾隆二十年(1755),泉州安溪人許宗琴為避旱來此開墾,此後安溪縣民陸續進入深坑,開墾了「萬順寮」、「旺耽」、「烏月」、「阿柔」等村莊。至道光年間,深坑已有市街,日治時期曾在此設“庄”,人口以黃、高、陳、林、張五姓最多,大多亦來自泉州安溪縣。此地昔日以茶、米、大菁(藍靛)、煤、香魚為主要產物,近年則以「深坑豆腐」聞名。
深坑黃氏的開台始祖是黃世賢,於乾隆年間率四子渡海來台(來台後再生一子),由滬尾上岸後至三芝土地公埔墾植稻、茶三十餘年,去世之後,其子舉家遷來深坑,於草地頭建立「開基祖厝」,是黃氏入墾深坑的開端。黃氏族人經營茶、稻、大菁而漸富,第三代黃連山率六子至麻竹寮開墾,並興建「連山祖厝」,人丁漸旺,擁田數十甲,成為深坑首富,並捐貲而獲“貢生”的功名。連山子孫眾多而又興建「福安居」,其後六房分家,大房、四房分得「連山祖厝」,二房、三房分得「福安居」,五房、六房分得資金;不久之後,二房建「永安居」,四房建「興順居」,五房建「潤德居」,六房建「黃厝」。此七座古厝成為見證深坑開拓史中最重要的建築群。 永安居 位於深坑鄉萬順寮一號,大正元年至四年(1912-1915)興建主體,大正二十年?(1931),黃則虎(黃守禮之四子)娶媳,而建「樓仔」(充作銃樓),使永安居成為現今所見規模。取名「永安居」是希望「永遠平安居住」。
永安居的建築特色
格局(單位小、移出增建式而非擴建式)
公平分配(四房均分)
層次明顯(丘陵)
座向、入口與開門
防禦工事(33個銃孔分布、銃樓、直式門閂、內外圍牆、竹林)
石基座、火庫起
兔子耳:遮陽、防止雨水淋入室內
材質
磚─S磚、TR磚
石─深坑本地之砂岩
木─福州杉木
裝飾
石雕─唐夫人事親哺乳、子路背米、螭虎堵、櫃檯腳、紫氣、瑞雲
木雕─三國?、鰲魚、鳳凰
磚雕─萬字不斷(萬年長久)
剪粘─永安居、瓜綿、椒衍
泥塑剪粘─大舜耕田、文王請太公、禪賢讓位、彩衣娛親
彩繪─八仙、一斗三升、燈樑、大樑
===永安居的建築特色===
格局(單位小、移出增建式而非擴建式)
公平分配(四房均分)
層次明顯(丘陵)
座向、入口與開門
防禦工事(33個銃孔分布、銃樓、直式門閂、內外圍牆、竹林)
石基座、火庫起
兔子耳:遮陽、防止雨水淋入室內 <ref>[http://www.hty.tw/aboutme.htm 永安居歷史資料]</ref>
==外部連結==
*[https:/ /okgo.tw/butyview.html?id=598/ 深坑黃氏永安居台北景點玩全台灣旅遊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