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32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2008年12月,中冶集团联同宝钢集团,合资成立子公司 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上交所:601618、港交所:1618),经营包括中冶集团除纸业外的所有业务。中冶在2009年中于 [[ 上海 ]] 及 [[ 香港 ]] 上市 。 。 香港H股首日上市收报5.61元,比招股价6.35元下跌11.65%。
2015年12月,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资委 ]] 宣布中冶集团将整体并入五矿集团,成为五矿集团全资子公司。
==简介==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文简称中冶集团,英文简称MCC)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冶金工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先后承担了 [[ 宝钢 集团有限公司|宝钢]] 、 [[ 鞍钢 ]] 、 [[ 武 汉 钢 铁集团公司|武钢]] 、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 攀钢 ]] 等国家主要 [[ 钢铁 ]] 工业基地的建设任务,为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中冶集团也是国家基本建设和海外工程承包的主力军;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资源类企业,拥有 [[ 铁 ]] 、 [[ 铜 ]] 、 [[ 金 ]] 、 [[ 镍 ]] 、 [[ 钴 ]] 、 [[ 铅 ]] 、 [[ 锌 ]] 、 [[ 铝 ]] 等生产企业和矿山资源;是中央企业中唯一以纸浆为主要 [[ 产品 ]] 、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和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纸业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技术装备制造企业之一;还是重要的房地产开发 [[ 企业 ]] ,“中冶置业” [[ 品牌 ]]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国际知名承包商,中冶集团在海外各地开辟了广阔市场,足迹遍及五大洲,承建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 [[ 经济 ]] 效益的项目,受到了项目所在国的好评和欢迎。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冶金建设公司,隶属冶金工业部,是专门负责海外工程市场开发运作的窗口公司。1994年,根据国家组建“大集团、大公司”的设想要求,经 [[ 国家 ]] 批准,经贸委和冶金部以中国冶金建设公司为核心,将部属的部分设计院、勘察院和施工企业以企业联合体的形式组建了中冶集团。中国冶金建设公司更名为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1998年,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国务院机构改革及组建大集团的要求,冶金部决定并征财政部同意,将冶金部所属的所有勘察、设计院和施工企业的人事权及资产划入中冶集团公司管理;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冶集团与主管部门脱钩并划归中央管理。至此,中冶集团开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母子”公司模式规范运作。2006年5月8日,经国资委和 [[ 国家工商总局 ]] 批准,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更名为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进入董事会规范运作试点后又更名为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冶集团是集科研开发、咨询规划、勘查测绘、监理设计、 [[ 建筑 ]] 施工、房地产综合开发、设备安装、设备制造与成套、资源开发、工业生产、 [[ 技术 ]][[ 服务 ]] 与进出口贸易于一体,多 [[ 专业 ]] 、跨 [[ 行业 ]] 、跨国经营,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中冶集团曾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4项;国家优秀设计工程设计奖110项,优秀工程勘察奖20项;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42项,中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1120多项。截止2008年底,中冶集团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339件,其中发明 [[ 专 利167 利]]167 件。
作为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中冶集团把制度改革和机制转换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企业内部改革,着力进行自主创新,努力增添企业活力,优化经营结构,改进经营方式,提升经营功能,提高发展质量,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自1998年以来,中冶集团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营规模每年以近30%的速度增长。至2008年,中冶集团拥有总资产2027.66亿元,经营收入达到1651.81亿元,拥有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超过50000人。2008年,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公布的“225家全球最大承包商”中,中冶集团排名第12位,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32位。2009年,由 [[ 美国 ]] 《 [[ 财富 ]] 》 [[ 杂志 ]] 评选的世界企业500强中,排名第380位,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27位。此外,中冶集团是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已成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中冶集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提升、做强做大、持续发展、长富久安”的发展总战略,大力推进EPC工程总承包、金属资源开发、纸业、技术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五大 [[ 产业 ]] 结构发展,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 世界 ]] 一流 [[ 企业 ]] 集团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