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
次編輯
變更
眼鏡
,無編輯摘要
|}
'''眼鏡'''是戴在[[眼睛]]前方,鑲嵌在框架內的透鏡鏡片,作為改善視力、保護眼睛或裝飾打扮使用。也有特別訂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
[[眼鏡]]可矯正許多視力問題,包含[[近視]]、[[遠視]]、[[散光]]、[[老花]]、[[弱視]]、[[斜視]]<ref>[https://www.essilor.com.tw/learn-about-vision/all-about-your-eyes/eye-conditions 眼睛問題],依視路臺灣</ref>等等,但不能醫治或根治這些問題。其他種類的眼鏡包括[[太陽眼鏡]]、[[護目鏡]]、[[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功能。
現今的眼鏡,通常在鏡片中間設有鼻托(鼻樑撐),及在左右兩邊擱在耳朵上的位置設有軟墊。
==歷史==
符合現代定義的 [[ 矯正 ]] 用[[眼鏡]]的發明者眾說紛紜。1268年,[[羅吉爾·培根]]最早記錄了用於光學目的的[[透鏡]],然而,與此同時,將裝入框中的[[放大鏡]]用於閱讀已經在[[歐洲]]出現了。在歐洲,最早的眼鏡出現在13世紀的[[義大利]],由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最早有眼鏡的畫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於1352年繪製的。
有說法認為中國的「眼鏡」最早稱為「靉靆」,為眼鏡的 [[ 阿拉伯文 ]] (alunwainat)的音譯[2] 。在 [[ 明朝 ]] 嘉靖年間, 發 明人張靖《方州雜錄》記載:「如錢大者,形雲母而質甚薄,以金鑲輪,紐之合則為一,歧則為二,老人目皆不辨細書,張此物於雙目,字大加倍。」 [[ 萬曆年 ]] 間,田藝蘅《留青日扎·靉靆》:「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日:『此靉靆也。』」明末張自烈《正字通》:「靉靆即眼鏡」。
==構造==
缺點:
===CR-39 樹脂鏡片===
目前眼鏡行業內應用最為廣泛要數代號為CR-39(allyl diglycol carbonate (ADC))(哥倫比亞樹脂)的樹脂鏡片。其具有良好的耐衝擊性,與玻璃鏡片相比不易碎,透光率也相對不差,但耐磨性能較差。鏡片常用的 [[ 折射率 ]] 為:1.499 、1.553 、1.600 、1.67 、1.74。折射率的高低,決定了製作出來眼鏡鏡片的厚度,在同等度數情況下,鏡片折射率越高,鏡片越薄。受製作工藝的影響,折射率越高的鏡片,價格也越貴。
===PC 鏡片===
===漸進多焦點鏡片===
==鏡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