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1
次編輯
變更
瑠公圳
,無編輯摘要
*雖然[[臺北盆地]]內河流水源充沛,可是水面與地面間有不小落差而無法直接取用,且河運船隻來往頻繁、河面寬廣,也無法築堰提高水面。
*瑠公溯[[新店溪]]往上探勘後,發現上游水源可供利用;於是他變賣家產,於1739年 (乾隆4年) 創「金順興」號,集眾在新店溪上游[[青潭溪]]口附近開鑿水圳,打算引水十數公里至自己的墾地。
*工程最大困難為必須人力鑿穿岩壁做導水隧道 (石硿),但因鄰近為[[泰雅族]]原住民活動範圍,在施工過程中常遭到攻擊,因此花費十數年仍無法完成。<ref name="multiple">台灣的古圳道 王萬邦/著 ISBN 9572856103 2003年4月出版</ref>
*由於20世紀以來臺北市區地景的快速變遷,一般大眾常對於瑠公圳的切確路線有錯誤認知。
*新店區的「[[大坪林圳]]」、臺北市區的「[[霧裡薛圳]]」常被誤列入瑠公圳範圍,實際上此三圳原先使用不同的水源、擁有不同的管理者、流經不同的灌溉區域,只是後期管理組織合併而導致誤解。
*1753年他與[[大坪林 (新北市)|大坪林]]五庄締約,改由五庄墾首蕭妙興等人另合股組成「金合興」號接手施工。
*1760年 (乾隆25年),終於鑿通石硿圳路,共歷時22年完工。
*當時稱為「青潭大圳」或「上埤大圳」,由金合興號與瑠公共用水源:前者修築渠道、給水路,灌溉新店大坪林地區,稱為「[[大坪林圳]]」;後者則另修渠道幹線通過新店地區,並築木梘導水跨[[景美溪]],經過今[[景美]]、[[公館 (臺北市)|公館]]、[[大安區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松山區 (臺北市)|松山]]等地,稱「瑠公圳」。<ref>瑠公大圳 李宗信/著 ISBN 9789862940945 2014年10月出版</ref>
*隨後瑠公擔憂水源不足,故將取水口改往跨過青潭溪的更上游,今[[青潭堰]]北側。
*但1765年8月(乾隆30年),[[臺北]]受到[[颱風]]侵襲,大雨造成山洪暴發,瑠公圳暗渠全毀,瑠公因此抑鬱成疾,於年底病逝,享壽61歲。
*之後,其子郭元芬繼承父志,將該渠重建整修完成。仍用木梘跨過景美溪,但換為尖底使人無法通行。
*又於1773年 (乾隆38年) 將取水口改至今[[碧潭]]現址 (溪對岸是[[永豐圳]]取水口),再另築導水渠道通往景美溪梘,此水道稱「下埤大圳」。<ref>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 1993年03月出版</ref> 整修過後的瑠公圳,成為灌溉台北市東側的重要水源。
==轉讓與合併==
==重建與重現==
*在瑠公圳停灌之後,位於台大校園內的大安支線和第一霧里薛圳支線,因校地整建,圳道被填平或加蓋。2001年台大校務會議通過「瑠公圳台大段親水空間復育計畫」,計畫的路線以舊圳道為主,南端為農學院實驗農場,經舟山路、振興草坪、小椰林東緣、思亮館前、轉數學館前,達醉月湖,全長1.8公里<ref name="multiple"/> 。
*2005年,台北市政府興起重現瑠公圳計劃,不過以「綠之網」<ref>[http://myway.cpami.gov.tw/way/upload/cht/article/398.pdf 臺北市綠之網一民權東西路'建國南北路'松江路及新生南路一綠軸實質綠化工程]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13153327/http://myway.cpami.gov.tw/way/upload/cht/article/398.pdf |date=2015-06-13 }}</ref> 為代稱的該計劃,其路線規模尚未確定。
*[[臺北縣政府]]([[五都改制]]後改為[[新北市政府]])則希望藉由重新規劃新店溪段及民眾參與,針對瑠公圳二側整體景觀風貌改善,還給在地居民一個公共空間,並賦予瑠公圳重現風華的機會,促進觀光、使休閒發展及碧潭風景區之腹地擴大。
==評論概要==
*馮忠鵬:「如果拿漢人開鑿的瑠公圳與日人建構的嘉南屏東大圳相較,前者採用最原始的方法,用生命與汗水去為自己漢人的農田建築灌溉渠道,生產的稻米供給北部漢人自己生活所需;後者使用較為先進的工法,為殖民地農民建築完整的灌溉渠道,增加的稻米收成供給糧食緊缺的母國。」「最近有學者專家倡議要比照韓國漢城的清水溪,讓瑠公圳從台北盆地的地底下重見陽光。如果能夠實現,不但讓雙北有條恢復生態的親水河渠,更可以讓後人緬懷先人的智慧、勇氣與遺愛,對漢人祖先曾經對台灣這塊土地所流過的血與汗,永誌不忘。」<ref>馮忠鵬《推崇日人嘉南大圳,勿忘漢人瑠公圳》,[[中國時報]]2017年1月25日。</ref>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