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9
次編輯
變更
水鸡
,创建页面,内容为“'''水鸡''' 同义词 水鸡(鹤形目秧鸡科动物)一般指苦恶鸟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水鸡'''
同义词 水鸡(鹤形目秧鸡科动物)一般指苦恶鸟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File:苦恶鸟1.jpg|缩略图|左|苦恶鸟[https://www.ivsky.com/tupian/amaurornis_phoenicurus_v31244/pic_544680.html#al_tit 原图链接]]]
苦恶鸟属于[[鹤]]形目秧鸡科]]的一属,身体短胖。体形大小似[[秧鸡]]。嘴短,其长度约为跗跖的2/3。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翅较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短,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第2枚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跗跖细长,其长度短于中趾连爪。体羽黑色,红眼睛,嘴为黄色,腿的颜色桔红非常鲜艳。
苦恶鸟属于鹤形目秧鸡科的一属。苦恶鸟的别名很多,古人称它为“[[姑恶]]”,又名苦鸟。[[北方]]人称为苦哇鸟,又称[[苦娃子]]。它是秧鸡的一种,[[广东]]人称为水鸡。苦恶鸟是水鸟,动物学家称它们为“中国种的白胸水鸡”,是中国民间传说最多的野鸟之一。它的土名叫来叫去总离不了“苦”字,就与这些[[民间]]传说有关。
==形态特征==
苦恶鸟是鹤形目秧[[鸡科]]的1[[属]]。体长270~300毫米,体重200~300克。上体近灰黑色,面部和下体纯白,尾下覆羽呈[[栗色]];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嘴峰较趾□为短;跗较中趾(连爪)为短;翅短圆,不善长距离飞行。共有5种,主要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中国有 2种。本属以白胸苦恶鸟为典型代表。
[[File:苦恶鸟2.jpg|缩略图|恶苦鸟[https://www.ivsky.com/tupian/amaurornis_phoenicurus_v31244/pic_544681.html#al_tit ]]]
==生活环境==
苦恶鸟是出产在[[南方]]的鸟,从我国的[[福州]]以[[南]],直至[[缅甸]]、[[印度]]和[[南洋]]都有,因此[[香港]]也是它们的栖息地之一。它们有时在[[夏天]]会从炎热的[[南方]]飞[[长江]]一带去[[避暑]]。这时正是它们不停“苦苦”地叫着的季节。这也就是沿江各省发生关于苦恶鸟各种传说的由来。苦恶鸟的传说虽多,但平常总不大容易见到。这是因为它们不喜欢高飞,又不栖息在树上,而是藏身在河边或低洼地方的草丛中。虽然喜欢不停的苦叫着,但是一听到有声响,就寂然贴伏在草丛里不动,所以很难有机会见到它们,只有偶然在稻田或低地上觅食,无意被人撞见了,它就一溜烟窜入草丛中,这时才有机会可以看见,但有许多人,又不会知道这就是有名的苦恶鸟。
==种群分布==
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向[[东]]到[[中国]]东部,[[台湾]]和[[琉球群岛]],向南经东南亚和菲律宾到大巽他群岛,北部种群在分布区南部越冬,西部种群在阿拉伯越冬,近来向北扩展到日本。
红脚苦恶鸟为鹤形目秧鸡科中型涉[[禽]],分指名[[亚种]]和[[华南]]亚种,后者分布于我国.据<[[中国鸟类志]]>记载,[[红脚]]苦恶鸟在我国仅分布于[[贵州]]、[[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数量较少,不常见. <ref>[李振文.红脚苦恶鸟在湖北分布初报[J].林业资源管理,2003,(第3期).]</ref>
==科属分类==
苦恶鸟它是秧鸡的一种,秧鸡属鹤形目秧鸡科。鹤形目(Gruiformes)秧鸡科(Rallidae)的100多种瘦小的[[沼泽]]鸟类。形状稍似鸡,翅短圆,尾短,脚大,趾长。除高纬度地区外,遍布全球。体型大小变化很大;小者如麻雀,体长约11公分(4寸);大者如小鸡,体长约45公分(18寸)。栖于稠密的草丛中,鸣声响亮,夜间尤然。许多种是为人爱猎的鸟类,受惊时勉强起飞,飞一个短距离,又落到地面。细瘦身体使它便于穿过芦苇和沼泽草丛。体羽主要为暗灰褐色。许多种类具有隐晦的横斑。短嘴种类常被称为田鸡(crake)。在美国为人捕猎的有︰王秧鸡(Rallus elegans)大小如小鸡,红褐色;长嘴秧鸡(R. longirostris)色更灰;维吉尼亚秧鸡(R. limicola)红褐色,体长约25公分(10寸);还有花田鸡(Coturnicops noveboracensis)和黑田鸡(Laterallus jamaicensis)数量太少,个体太小(约15公分),人们对它不感兴趣。长脚田鸡(Crex crex)广布于欧洲。数量虽不多而分布范围更广(伸展到非洲北部)的是水秧鸡(Rallus aquaticus),体细瘦而有淡红色的长嘴。几个不能飞行的种类分布于离陆地的海岛上︰呆秧鸡(Atlantisia rogersi)仅见于南大西洋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Tristan da Cunha)群岛中的伊纳克塞瑟布尔(Inaccessible)岛;水鸡属(Gallirallus)的两个种(有些人认为只是同一种G. australis)分布于新西兰,体大小如小鸡。英语中,蹼鸡和水鸡有时亦称rail。
==物种分类==
白胸苦恶鸟又名白胸秧鸡或白面鸡,善奔走,在芦苇或水草丛中潜行,亦稍能游泳,偶作短距离飞翔,以[[昆虫]]、小型水生动物以及植物种子为食。在[[繁殖]]期间[[雄鸟]]晨昏激烈鸣叫,音似“kue,kue,kue”,故称“姑恶鸟”或“苦恶鸟”。在荆棘或密草丛中,偶亦能在树上,以细枝、水草和竹叶等编成简陋的盘状巢。每窝产卵6~9枚。卵土黄色,上布紫褐色和红棕色的稀疏纵纹和斑点。在中国南方每年可产2~3窝。雏鸟为早成性,孵出后即能离巢,但仍与亲鸟一起活动。白胸苦恶鸟的普通亚种夏季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的东部地区繁殖,偶见于[[河北]]省和[[山东]]省。在福建、广东、台湾、云南各省为留鸟。<ref>[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433-434.]</ref>
[[File:苦恶鸟3.jpg|缩略图|苦恶鸟[https://img.ivsky.com/img/tupian/pre/201509/28/amaurornis_phoenicurus-009.jpg 原图链接]]]
红脚苦恶鸟体长28厘米,[[色]]暗而腿[[红]]。上体全[[橄榄褐色]],脸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鸟灰色较少。体羽无横斑。飞行无力,腿下悬。虹膜-红色;嘴-黄绿;脚-洋红。叫声拖长颤哨音,降调。分指名亚种和华南亚种,后者分布于我国。印度次大陆至中国及印度支那东北部。红脚苦恶鸟在我国仅分布于贵州、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数量较少,不常见。繁殖在多芦苇或多草的沼泽。在中国南方的山区稻田为地区性常见鸟。性羞怯,多在黄昏活动。尾不停地抽动。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异名区分==
苦恶鸟属于鹤形目秧鸡科的一属,它是秧鸡的一种,广东等地人称为“水鸡”。在种类的区分上有一定难度,在此亦将水鸡种类归纳于此,便于参考。
====紫水鸡====
紫水鸡,体大(42厘米)而壮,[[紫蓝色]],[[红色]]的[[嘴]]特形大,除尾下覆羽为白色外,整个体羽蓝黑色并具紫色及绿色闪光。具一红色的额甲。 虹膜红色;嘴红色;脚红色。咕咕咯咯叫个不停;另有带鼻音的号角声wak。分布于[[古北界]]至[[非洲]]、[[东亚]]地区、[[澳大利亚]]及[[大洋洲]]。亚种poliocephalus为云南西南部的罕见繁殖鸟,可能在西藏极东南部也有分布。云南西部、广西及香港有迷鸟越冬记录。栖于多[[芦苇]]的[[沼泽]]地及[[湖泊]],在水上漂浮植物及芦苇地中行走。有时结小群到漫水的开阔[[草地]]、[[稻田]]或[[火烧]]过后的草地上活动。尾上下抽动。<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936342/6368QQ1KRut-4c3F-Ke6F9Byl6kQdx6_vXraDvRTBLN-15IOPuUwGlIYcy2cCzbz1_PwwOmXOJ705ZU5SnmDXtPTVdL9X4m5AXM | Zapornia akool ,引用日期2017-03-17] </ref>
====乌水鸡====
乌水鸡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水鸡,身体[[乌黑]]色,与我国的[[黑水鸡]]比较相似,但体型较大,大小与白骨顶相当,两胁没有白色细纹,腿红色。与白骨顶也比较相似,并可能混群在一起,但可以从嘴、骨顶和腿的颜色将二者区分开。叫声急促重复的“krurk”声。乌水鸡和黑水鸡几乎是镶嵌分布,黑水鸡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唯独不产于大洋洲,而乌水鸡则是大洋洲的土产。乌水鸡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比较常见,在澳大利亚北部则比较罕见。乌水鸡出没于各种不同的湿地环境中,最喜欢边缘有茂密植物的开阔淡水水域,在城市公园的水塘中也能见到。繁殖通常在南部繁殖于9~11月,北部繁殖于1~4月。在芦苇或近水的植物中筑不很隐蔽的巢,产卵4~10枚。
====黑水鸡====
黑水鸡,中等体型(31厘米),[[黑]][[白]]色,[[额甲]][[亮红]],嘴短。体羽全青黑色,仅两胁有白色[[细纹]]而成的线条以及尾下有两块白斑,尾上翘时此白斑尽显。 虹膜红色;嘴暗绿色,嘴基红色;脚绿色。响而粗的嘎嘎作叫pruruk-pruuk-pruuk。除澳大利亚及大洋洲外,几乎遍及全世界。冬季北方鸟南迁越冬。亚种indica繁殖于新疆西部,包括天山;指名亚种繁殖于华东、华南、西南、海南岛、台湾及西藏东南部的中国大部地区。越冬在北纬32°以南。多见于湖泊、池塘及运河。栖水性强,常在水中慢慢游动,边在水面浮游植物间翻拣找食。也取食于开阔草地。于陆地或水中尾不停上翘。不善飞,起飞前先在水上助跑很长一段距离。
====红冠水鸡====
红冠水鸡,全身黑色,体型圆胖的秧鸡科鸟类了。嘴基部及前额呈红色,双脚为[[黄绿色]],嘴尖[[黄色]];在它们的臀部两侧,有大型的白色斑块,它们就是台湾湿地常见的红冠水鸡。[[红冠水鸡]]是普遍的留鸟,活动以[[鱼塭]]、[[水田]]及红树林等大面积的湿地或水塘,虽然外表和不会[[游泳]]的鸡非常相像,但可是游泳高手。在游动时,红冠水鸡的头部会不停的地向前伸展,而白白的尾部也会规律地摆动,看起来,就好像是只游在水面的黑水鸭子。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后期。常见组成小家族群。喜在茂密的水草丛中穿梭。飞不高,少飞翔。活动于消晨和黄昏,以[[水]]生小[[动物]]、[[昆虫]]、[植物]]种子为食。
==民间传==
关于苦恶鸟的中国民间许多传说,可以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是说这种鸟为一个苦媳妇所化,被恶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所以叫起来总是“姑恶姑恶”。苏东坡、陆放翁等人都有咏姑恶诗,可见[[宋朝]]已经有了这传说。另一类传说则与这恰恰相反,说是不孝妇所化。相传有盲目老家[[姑]],[[儿子]]出外,[[媳妇]]厌恶她,又欺她年老目盲,以蚯蚓拌饭给她吃,骗说是鳅鱼,后来给儿子回来看见了,赶走媳妇,她就化为苦恶鸟,要苦叫整夜,才可以在河边得到一条蚯蚓来充饥。苦恶鸟的形状像一只瘦瘦的母鸡,脚长尾短,全身约十一二英寸长,头尖嘴长,嘴端绿色,嘴角有一段红色,背上是灰色,胸上白色。我国向来说苦恶鸟是一种黑色的鸦状水鸟,大约就是匆促一瞥之间所获得的不正确的印象。香港新界一带水田和小河的岸边有很多苦恶鸟,时时要出来觅食,我们如果到郊外去旅行,只要略为留意,很有机会可以见得到。苦恶鸟喜欢夜里叫,声音单调迟缓,“苦哇——苦哇”,时常整夜叫个不停。 这些传说都很凄恻,反映了中国旧礼教和封建家庭的生活阴暗,再加上它的叫声确是“苦哇苦哇”的很凄凉,所以在黄梅天气一听到这种水鸟的叫声,使人愀然不乐。
==繁殖方法==
繁殖期5-9月。此期有明显的领域性。巢营于[[水域]]附近的[[灌木丛]]、[[草丛]]或[[灌水]]的[[水稻田]]内,位置较为隐蔽,不易发觉。用芦苇、茭白、昌蒲或稻叶缠成,巢内垫有[[细草]]、[[植物纤维]]及[[羽毛]]等,呈浅盘状或杯状,常距水面0.5-1米,有的远离水边。巢外径约26厘米,内径约14厘米,巢高约27厘米,巢深6-12米。每巢4-6枚,卵呈椭圆形,淡黄褐色,密布深黄褐色或紫色斑点,钝端较为密集。卵的大小约为42×38毫米,卵重约23.5克;孵化期16-18天,也有为20天。两性轮流孵卵、喂养和照顾幼鸟。雏鸟绒羽、嘴及腿均为黑色,常由亲鸟带领活动。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
==视频==
{{#iDisplay:id_XMzgyNzUzNjA2OA==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同义词 水鸡(鹤形目秧鸡科动物)一般指苦恶鸟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File:苦恶鸟1.jpg|缩略图|左|苦恶鸟[https://www.ivsky.com/tupian/amaurornis_phoenicurus_v31244/pic_544680.html#al_tit 原图链接]]]
苦恶鸟属于[[鹤]]形目秧鸡科]]的一属,身体短胖。体形大小似[[秧鸡]]。嘴短,其长度约为跗跖的2/3。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翅较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短,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第2枚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跗跖细长,其长度短于中趾连爪。体羽黑色,红眼睛,嘴为黄色,腿的颜色桔红非常鲜艳。
苦恶鸟属于鹤形目秧鸡科的一属。苦恶鸟的别名很多,古人称它为“[[姑恶]]”,又名苦鸟。[[北方]]人称为苦哇鸟,又称[[苦娃子]]。它是秧鸡的一种,[[广东]]人称为水鸡。苦恶鸟是水鸟,动物学家称它们为“中国种的白胸水鸡”,是中国民间传说最多的野鸟之一。它的土名叫来叫去总离不了“苦”字,就与这些[[民间]]传说有关。
==形态特征==
苦恶鸟是鹤形目秧[[鸡科]]的1[[属]]。体长270~300毫米,体重200~300克。上体近灰黑色,面部和下体纯白,尾下覆羽呈[[栗色]];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嘴峰较趾□为短;跗较中趾(连爪)为短;翅短圆,不善长距离飞行。共有5种,主要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中国有 2种。本属以白胸苦恶鸟为典型代表。
[[File:苦恶鸟2.jpg|缩略图|恶苦鸟[https://www.ivsky.com/tupian/amaurornis_phoenicurus_v31244/pic_544681.html#al_tit ]]]
==生活环境==
苦恶鸟是出产在[[南方]]的鸟,从我国的[[福州]]以[[南]],直至[[缅甸]]、[[印度]]和[[南洋]]都有,因此[[香港]]也是它们的栖息地之一。它们有时在[[夏天]]会从炎热的[[南方]]飞[[长江]]一带去[[避暑]]。这时正是它们不停“苦苦”地叫着的季节。这也就是沿江各省发生关于苦恶鸟各种传说的由来。苦恶鸟的传说虽多,但平常总不大容易见到。这是因为它们不喜欢高飞,又不栖息在树上,而是藏身在河边或低洼地方的草丛中。虽然喜欢不停的苦叫着,但是一听到有声响,就寂然贴伏在草丛里不动,所以很难有机会见到它们,只有偶然在稻田或低地上觅食,无意被人撞见了,它就一溜烟窜入草丛中,这时才有机会可以看见,但有许多人,又不会知道这就是有名的苦恶鸟。
==种群分布==
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向[[东]]到[[中国]]东部,[[台湾]]和[[琉球群岛]],向南经东南亚和菲律宾到大巽他群岛,北部种群在分布区南部越冬,西部种群在阿拉伯越冬,近来向北扩展到日本。
红脚苦恶鸟为鹤形目秧鸡科中型涉[[禽]],分指名[[亚种]]和[[华南]]亚种,后者分布于我国.据<[[中国鸟类志]]>记载,[[红脚]]苦恶鸟在我国仅分布于[[贵州]]、[[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数量较少,不常见. <ref>[李振文.红脚苦恶鸟在湖北分布初报[J].林业资源管理,2003,(第3期).]</ref>
==科属分类==
苦恶鸟它是秧鸡的一种,秧鸡属鹤形目秧鸡科。鹤形目(Gruiformes)秧鸡科(Rallidae)的100多种瘦小的[[沼泽]]鸟类。形状稍似鸡,翅短圆,尾短,脚大,趾长。除高纬度地区外,遍布全球。体型大小变化很大;小者如麻雀,体长约11公分(4寸);大者如小鸡,体长约45公分(18寸)。栖于稠密的草丛中,鸣声响亮,夜间尤然。许多种是为人爱猎的鸟类,受惊时勉强起飞,飞一个短距离,又落到地面。细瘦身体使它便于穿过芦苇和沼泽草丛。体羽主要为暗灰褐色。许多种类具有隐晦的横斑。短嘴种类常被称为田鸡(crake)。在美国为人捕猎的有︰王秧鸡(Rallus elegans)大小如小鸡,红褐色;长嘴秧鸡(R. longirostris)色更灰;维吉尼亚秧鸡(R. limicola)红褐色,体长约25公分(10寸);还有花田鸡(Coturnicops noveboracensis)和黑田鸡(Laterallus jamaicensis)数量太少,个体太小(约15公分),人们对它不感兴趣。长脚田鸡(Crex crex)广布于欧洲。数量虽不多而分布范围更广(伸展到非洲北部)的是水秧鸡(Rallus aquaticus),体细瘦而有淡红色的长嘴。几个不能飞行的种类分布于离陆地的海岛上︰呆秧鸡(Atlantisia rogersi)仅见于南大西洋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Tristan da Cunha)群岛中的伊纳克塞瑟布尔(Inaccessible)岛;水鸡属(Gallirallus)的两个种(有些人认为只是同一种G. australis)分布于新西兰,体大小如小鸡。英语中,蹼鸡和水鸡有时亦称rail。
==物种分类==
白胸苦恶鸟又名白胸秧鸡或白面鸡,善奔走,在芦苇或水草丛中潜行,亦稍能游泳,偶作短距离飞翔,以[[昆虫]]、小型水生动物以及植物种子为食。在[[繁殖]]期间[[雄鸟]]晨昏激烈鸣叫,音似“kue,kue,kue”,故称“姑恶鸟”或“苦恶鸟”。在荆棘或密草丛中,偶亦能在树上,以细枝、水草和竹叶等编成简陋的盘状巢。每窝产卵6~9枚。卵土黄色,上布紫褐色和红棕色的稀疏纵纹和斑点。在中国南方每年可产2~3窝。雏鸟为早成性,孵出后即能离巢,但仍与亲鸟一起活动。白胸苦恶鸟的普通亚种夏季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的东部地区繁殖,偶见于[[河北]]省和[[山东]]省。在福建、广东、台湾、云南各省为留鸟。<ref>[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433-434.]</ref>
[[File:苦恶鸟3.jpg|缩略图|苦恶鸟[https://img.ivsky.com/img/tupian/pre/201509/28/amaurornis_phoenicurus-009.jpg 原图链接]]]
红脚苦恶鸟体长28厘米,[[色]]暗而腿[[红]]。上体全[[橄榄褐色]],脸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鸟灰色较少。体羽无横斑。飞行无力,腿下悬。虹膜-红色;嘴-黄绿;脚-洋红。叫声拖长颤哨音,降调。分指名亚种和华南亚种,后者分布于我国。印度次大陆至中国及印度支那东北部。红脚苦恶鸟在我国仅分布于贵州、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数量较少,不常见。繁殖在多芦苇或多草的沼泽。在中国南方的山区稻田为地区性常见鸟。性羞怯,多在黄昏活动。尾不停地抽动。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异名区分==
苦恶鸟属于鹤形目秧鸡科的一属,它是秧鸡的一种,广东等地人称为“水鸡”。在种类的区分上有一定难度,在此亦将水鸡种类归纳于此,便于参考。
====紫水鸡====
紫水鸡,体大(42厘米)而壮,[[紫蓝色]],[[红色]]的[[嘴]]特形大,除尾下覆羽为白色外,整个体羽蓝黑色并具紫色及绿色闪光。具一红色的额甲。 虹膜红色;嘴红色;脚红色。咕咕咯咯叫个不停;另有带鼻音的号角声wak。分布于[[古北界]]至[[非洲]]、[[东亚]]地区、[[澳大利亚]]及[[大洋洲]]。亚种poliocephalus为云南西南部的罕见繁殖鸟,可能在西藏极东南部也有分布。云南西部、广西及香港有迷鸟越冬记录。栖于多[[芦苇]]的[[沼泽]]地及[[湖泊]],在水上漂浮植物及芦苇地中行走。有时结小群到漫水的开阔[[草地]]、[[稻田]]或[[火烧]]过后的草地上活动。尾上下抽动。<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936342/6368QQ1KRut-4c3F-Ke6F9Byl6kQdx6_vXraDvRTBLN-15IOPuUwGlIYcy2cCzbz1_PwwOmXOJ705ZU5SnmDXtPTVdL9X4m5AXM | Zapornia akool ,引用日期2017-03-17] </ref>
====乌水鸡====
乌水鸡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水鸡,身体[[乌黑]]色,与我国的[[黑水鸡]]比较相似,但体型较大,大小与白骨顶相当,两胁没有白色细纹,腿红色。与白骨顶也比较相似,并可能混群在一起,但可以从嘴、骨顶和腿的颜色将二者区分开。叫声急促重复的“krurk”声。乌水鸡和黑水鸡几乎是镶嵌分布,黑水鸡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唯独不产于大洋洲,而乌水鸡则是大洋洲的土产。乌水鸡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比较常见,在澳大利亚北部则比较罕见。乌水鸡出没于各种不同的湿地环境中,最喜欢边缘有茂密植物的开阔淡水水域,在城市公园的水塘中也能见到。繁殖通常在南部繁殖于9~11月,北部繁殖于1~4月。在芦苇或近水的植物中筑不很隐蔽的巢,产卵4~10枚。
====黑水鸡====
黑水鸡,中等体型(31厘米),[[黑]][[白]]色,[[额甲]][[亮红]],嘴短。体羽全青黑色,仅两胁有白色[[细纹]]而成的线条以及尾下有两块白斑,尾上翘时此白斑尽显。 虹膜红色;嘴暗绿色,嘴基红色;脚绿色。响而粗的嘎嘎作叫pruruk-pruuk-pruuk。除澳大利亚及大洋洲外,几乎遍及全世界。冬季北方鸟南迁越冬。亚种indica繁殖于新疆西部,包括天山;指名亚种繁殖于华东、华南、西南、海南岛、台湾及西藏东南部的中国大部地区。越冬在北纬32°以南。多见于湖泊、池塘及运河。栖水性强,常在水中慢慢游动,边在水面浮游植物间翻拣找食。也取食于开阔草地。于陆地或水中尾不停上翘。不善飞,起飞前先在水上助跑很长一段距离。
====红冠水鸡====
红冠水鸡,全身黑色,体型圆胖的秧鸡科鸟类了。嘴基部及前额呈红色,双脚为[[黄绿色]],嘴尖[[黄色]];在它们的臀部两侧,有大型的白色斑块,它们就是台湾湿地常见的红冠水鸡。[[红冠水鸡]]是普遍的留鸟,活动以[[鱼塭]]、[[水田]]及红树林等大面积的湿地或水塘,虽然外表和不会[[游泳]]的鸡非常相像,但可是游泳高手。在游动时,红冠水鸡的头部会不停的地向前伸展,而白白的尾部也会规律地摆动,看起来,就好像是只游在水面的黑水鸭子。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后期。常见组成小家族群。喜在茂密的水草丛中穿梭。飞不高,少飞翔。活动于消晨和黄昏,以[[水]]生小[[动物]]、[[昆虫]]、[植物]]种子为食。
==民间传==
关于苦恶鸟的中国民间许多传说,可以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是说这种鸟为一个苦媳妇所化,被恶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所以叫起来总是“姑恶姑恶”。苏东坡、陆放翁等人都有咏姑恶诗,可见[[宋朝]]已经有了这传说。另一类传说则与这恰恰相反,说是不孝妇所化。相传有盲目老家[[姑]],[[儿子]]出外,[[媳妇]]厌恶她,又欺她年老目盲,以蚯蚓拌饭给她吃,骗说是鳅鱼,后来给儿子回来看见了,赶走媳妇,她就化为苦恶鸟,要苦叫整夜,才可以在河边得到一条蚯蚓来充饥。苦恶鸟的形状像一只瘦瘦的母鸡,脚长尾短,全身约十一二英寸长,头尖嘴长,嘴端绿色,嘴角有一段红色,背上是灰色,胸上白色。我国向来说苦恶鸟是一种黑色的鸦状水鸟,大约就是匆促一瞥之间所获得的不正确的印象。香港新界一带水田和小河的岸边有很多苦恶鸟,时时要出来觅食,我们如果到郊外去旅行,只要略为留意,很有机会可以见得到。苦恶鸟喜欢夜里叫,声音单调迟缓,“苦哇——苦哇”,时常整夜叫个不停。 这些传说都很凄恻,反映了中国旧礼教和封建家庭的生活阴暗,再加上它的叫声确是“苦哇苦哇”的很凄凉,所以在黄梅天气一听到这种水鸟的叫声,使人愀然不乐。
==繁殖方法==
繁殖期5-9月。此期有明显的领域性。巢营于[[水域]]附近的[[灌木丛]]、[[草丛]]或[[灌水]]的[[水稻田]]内,位置较为隐蔽,不易发觉。用芦苇、茭白、昌蒲或稻叶缠成,巢内垫有[[细草]]、[[植物纤维]]及[[羽毛]]等,呈浅盘状或杯状,常距水面0.5-1米,有的远离水边。巢外径约26厘米,内径约14厘米,巢高约27厘米,巢深6-12米。每巢4-6枚,卵呈椭圆形,淡黄褐色,密布深黄褐色或紫色斑点,钝端较为密集。卵的大小约为42×38毫米,卵重约23.5克;孵化期16-18天,也有为20天。两性轮流孵卵、喂养和照顾幼鸟。雏鸟绒羽、嘴及腿均为黑色,常由亲鸟带领活动。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
==视频==
{{#iDisplay:id_XMzgyNzUzNjA2OA==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