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4
次編輯
變更
白瓷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右|白瓷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nezgx.html] '''白瓷'''是中國傳統瓷器分類(青瓷,青花…”
[[File:7sn00052o915n413pp0.jpg|缩略图|右|白瓷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nezgx.html] ]]
'''白瓷'''是中國傳統瓷器分類([[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種。以含鐵量低的瓷坯,施以純凈的透明釉燒製而成。釉料中沒有或隻有極微量的呈色劑,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火焰燒成的[[素白瓷器]]。
[[釉料]]中沒有或隻有極微量的呈色劑,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火焰燒成的素白瓷器。[[唐代]],[[白居易]]曾作詩盛贊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茶碗,說明當時白瓷已經深受人們的喜愛。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裝飾典雅,其外壁多繪有中國書畫,勵志抒情。白瓷呸質透明細膩,色澤潔白,能很好的襯托茶湯色澤,所以白瓷茶具的使用率是最高的。
==白瓷的起源==
回顧有關白瓷起源的研究,二十世紀70年代以前的討論大多是從[[邢窯]]、[[定窯]]之類[[瓷窯]]遺址的資料出發,將其出現年代定為唐代或提早至[[隋代]]。(微信號:一八六五零零一三九零五)後來,隨著對窯址分期認識的深入,並結合考古發現的紀年墓葬出土的相關資料,才進一步將白瓷的出現提早到北朝晚期,出現了[[北齊]]或不晚於北齊之類的看法。最近又因鞏義[[白河窯]]的發掘,加上[[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以及[[孟津北魏墓]]所見,提出了[[白瓷]]出現於[[北魏]]時期的新認識(參見項坤鵬《中國早期白瓷與白釉彩瓷專題研討會綜述》,《[[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6期)。不過,對部分出土白瓷遺物的年代判斷還存在一些分歧,目光也大多集中在[[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區。至於南方地區發現的[[東漢]]時期的白胎施釉器物,其性質如何,尚未進行更深入的探討。總的來說,有關白瓷起源的討論,從出現時間上講有逐步提早的傾向。
問題在於,已有的關於白瓷起源的研究,或許是因為囿於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改進選料工藝」「有意識地減少胎中含鐵量的結果」,即所謂「去鐵」使胎變白的思路,從而忽視了漢晉以來白胎器物發展的多樣性及其重要意義;另外,就是在未經科學檢測的情況下誤將白胎低溫鉛釉器看成是成熟的高溫釉[[白瓷器]](如被質疑的范粹墓出土的部分器物),忽視了低溫鉛釉在漢代以來的發展尤其是其胎質原料的改變。歸結起來,已有的討論顯示出,大家對於[[漢唐]]之間[[陶瓷]]手工業發展進程中所出現的[[胎釉]]結合的多樣性與複雜性還缺乏充分的認識。<ref>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anezgx.html</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669 中國歷史地理]]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938 陶瓷雕塑;雕漆]]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
'''白瓷'''是中國傳統瓷器分類([[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種。以含鐵量低的瓷坯,施以純凈的透明釉燒製而成。釉料中沒有或隻有極微量的呈色劑,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火焰燒成的[[素白瓷器]]。
[[釉料]]中沒有或隻有極微量的呈色劑,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火焰燒成的素白瓷器。[[唐代]],[[白居易]]曾作詩盛贊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茶碗,說明當時白瓷已經深受人們的喜愛。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裝飾典雅,其外壁多繪有中國書畫,勵志抒情。白瓷呸質透明細膩,色澤潔白,能很好的襯托茶湯色澤,所以白瓷茶具的使用率是最高的。
==白瓷的起源==
回顧有關白瓷起源的研究,二十世紀70年代以前的討論大多是從[[邢窯]]、[[定窯]]之類[[瓷窯]]遺址的資料出發,將其出現年代定為唐代或提早至[[隋代]]。(微信號:一八六五零零一三九零五)後來,隨著對窯址分期認識的深入,並結合考古發現的紀年墓葬出土的相關資料,才進一步將白瓷的出現提早到北朝晚期,出現了[[北齊]]或不晚於北齊之類的看法。最近又因鞏義[[白河窯]]的發掘,加上[[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以及[[孟津北魏墓]]所見,提出了[[白瓷]]出現於[[北魏]]時期的新認識(參見項坤鵬《中國早期白瓷與白釉彩瓷專題研討會綜述》,《[[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6期)。不過,對部分出土白瓷遺物的年代判斷還存在一些分歧,目光也大多集中在[[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區。至於南方地區發現的[[東漢]]時期的白胎施釉器物,其性質如何,尚未進行更深入的探討。總的來說,有關白瓷起源的討論,從出現時間上講有逐步提早的傾向。
問題在於,已有的關於白瓷起源的研究,或許是因為囿於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改進選料工藝」「有意識地減少胎中含鐵量的結果」,即所謂「去鐵」使胎變白的思路,從而忽視了漢晉以來白胎器物發展的多樣性及其重要意義;另外,就是在未經科學檢測的情況下誤將白胎低溫鉛釉器看成是成熟的高溫釉[[白瓷器]](如被質疑的范粹墓出土的部分器物),忽視了低溫鉛釉在漢代以來的發展尤其是其胎質原料的改變。歸結起來,已有的討論顯示出,大家對於[[漢唐]]之間[[陶瓷]]手工業發展進程中所出現的[[胎釉]]結合的多樣性與複雜性還缺乏充分的認識。<ref>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anezgx.html</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669 中國歷史地理]]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938 陶瓷雕塑;雕漆]]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