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62
次編輯
變更
东山书院
,無編輯摘要
书院初建时曰东山精舍,1900年改称东山书院,1905年建产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940年改办中学,名曰湖南省私立东山初级中学,直至全国解放。1951年,私立东山初级中学与湘乡市一女子[[职业]][[学校]]合并为湘乡市一初级中学。1952年,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在书院旧址恢复东山学校,定名为“湖南省立东山小学”。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给师生写信并题写校名后称东山学校<ref>[https://www.sohu.com/a/355830538_100303500 东山学校:毛泽东走出韶山冲踏上革命征途第一站],搜狐,2019-11-25 </ref>。现在东山书院已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880年([[光绪]]十六年),下里(亦称首里)士绅许时遂、[[ 黄光达]] 、[[ 陈膺福]] 、[[王晓棠]]、蔡中銮、庾亿、[[ 潘学海]] 、许襄云、[[杨容熙]]、彭国霖等十余人,因本地学子求学不便,在知县严鸣琦的支持下,发起集资筹建东山书院。光绪十七年,新疆巡抚刘锦棠因病返乡,为筹建书院捐银二千两,被推为倡修。
1895年,书院建设尚未动工,而[[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国是日非,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许时遂等人痛感建立旧式书院,培养崇儒通经的旧式人才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必须培养能够“兴国而强兵,足民而丰财”的实材。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唯有兴办带有救亡图存性质的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于是,他们在当年的十二月初六日,直接上书湖南巡抚、[[维新派]]的积极支持者陈宝箴,要求“仿湖北自强学堂成法”。“及时兴办”东山精舍。陈宝箴对他们的禀文和《东山精舍章程》非常赞赏,因此当日就批复:“仰湘乡县移令该,转饬东山精舍绅董,迅速举办,以收兴学育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