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守一

增加 5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道德经.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07/8a17a1429d3e4c9b97420c18b9f7b769.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12445063_100252045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守一 ''' ,又叫守真一、守三一,是中国 [[ 道教 ]] 汉代六朝时最重要的一种冥想法,修道者闭关冥想,想像自己的精神或魂魄显形,与躯体合而为一。守一法以《 [[ 道德经 ]] 》为理论上的依据,相信“一”既是道,也是人的精神,可使人延年益身,袪除百病,消灾解难,通神接真,甚至长生成仙;但亦有道教流派强调,守一并非最高道术。魏晋以后,守一变得复杂化,守一变成守三一,“一”分处于上、中、下三丹田,甚至统领一身24位身神;也有 [[ 道士 ]] 教人存思“一”分身多人,或同时存思天上星斗及其他仙真。汉代六朝时,守一法广受推崇,唐宋时道教的内丹术亦沿用此词,描述炼内丹的体验。
==概论==
“守一”之名,可能源自 [[ 老子 ]] 的“抱一”,在 [[ 庄子 ]] 中也曾提到,但并未将守一当成一个专门名词来使用。守一这个名词虽然来源自先秦道家,但直到 [[ 东汉 ]] 末年才成为专有名词。最早将这个单字名词化的人,已经无可考证。在道教内部,东汉末年的《太平经》中首次使用这个名词;同时间的佛教译经,也将它应用在表达禅定方法上。在东汉末年,佛教最初的信徒经常也同时崇信道术,两者有混同发展的状况,守一这个用语可能是在这个状况下发展出来的。
[[ 黄老 ]] 道家中,道可称为“一”,神秘奥妙,虚空而不可测;《道德经》“载营魄抱一”,指专注于内在的魂魄,与形体不离,并与“道”相合为一,能够知一,则可以复归纯朴,与天地精神达致和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道士重新阐释老子之言,神化道家哲理中的一,一与“玄”、“道”相近,都是 [[ 生命力 ]] 的神秘之源:370-371 ,是 [[ 数字 ]] 的开始,象征 [[ 世界 ]] 的起源,是道的代名词,又是身体重要部位的隐语,更是修练过程中精神体验境界的代称。一也可解作摆脱世俗的诱惑和外物的干扰,保持意念的专一和精神的纯一。
在东汉末年至 [[ 南北朝 ]] 之间,译出的佛经中,使用守一这个名词,一般用来对应禅定中“制心一处”与“心一境性”的修习方法,如 [[ 后汉 ]] 译出的《分别善恶所起经》,《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阿那律八念经》, [[ 三国 ]][[ 魏晋 ]] 时译出的《法句经》、《瑞应本起经》。襄楷上书 [[ 汉桓帝 ]] 时,引用《四十二章经》中的说法,认为守一方能成道。守一这个用语,可能是佛经译者参考道家典籍之后,以格义手法应用在译经之上。在南北朝之后译出的佛经,通常直接使用禅定、三昧、毘婆舍那等佛教术语来译,较少使用守一。
276,18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