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225
次編輯
變更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创建页面,内容为“{{noteTA |1 = zh:鄂图曼; zh-cn:奥斯曼; zh-tw:鄂图曼; zh-hk:鄂图曼; }} {{Infobox Military Conflict |conflict = 君士坦丁堡之围 |image = File:Siege…”
{{noteTA
|1 = zh:鄂图曼; zh-cn:奥斯曼; zh-tw:鄂图曼; zh-hk:鄂图曼;
}}
{{Infobox Military Conflict
|conflict = 君士坦丁堡之围
|image = [[File:Siege of Constantinople.jpg|200px]]
|caption = 君士坦丁堡之围(1499年绘画)。
|date = 1453年4月2日–5月29日
|place = [[君士坦丁堡]]
|result = [[奥斯曼帝国]]胜利,占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combatant1 = [[File:Byzantine imperial flag, 14th century.svg|22px]] [[拜占庭帝国]]<br />[[File:Flag of Genoa.svg|22px]] [[热那亚共和国]]<br />[[File:Flag of Most Serene Republic of Venice.svg|22px]] [[威尼斯共和国]]
|combatant2 = [[File:Fictitious Ottoman flag 2.png|22px]] [[奥斯曼帝国]]<br />[[File:CoatOfArmsOfJovanStefanovicBrankovic.png|22px]] [[塞尔维亚王国]]
|commander1 = [[File:Byzantine imperial flag, 14th century.svg|22px]] [[君士坦丁十一世]]{{KIA}}<br />[[File:Byzantine imperial flag, 14th century.svg|22px]] {{link-en|卢卡斯·诺塔拉斯|Loukas Notaras}}{{Executed}}<br />[[File:Flag of Genoa.svg|22px]] [[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KIA}}
|commander2 = [[File:Fictitious Ottoman flag 2.png|22px]] [[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br />[[File:Fictitious Ottoman flag 2.png|22px]] [[扎加诺斯帕夏]]<br />[[File:Fictitious Ottoman flag 2.png|22px]] [[苏莱曼·巴尔塔奥卢]]<br />[[File:CoatOfArmsOfJovanStefanovicBrankovic.png|22px]] [[杜拉德·布兰科维奇]]
|strength1 = 7,000人 <br /> 26艘舰隻
|strength2 = 80,000-200,000人 <br /> 126艘舰隻[http://militaryhistory.about.com/cs/medievalmilitary/a/fallconstantino.htm]
|casualties1 = 4,000人阵亡
|casualties2 = 不明,但伤亡颇多
|notes =
}}
{{Campaignbox Byzantine-Ottoman Wars}}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奥斯曼帝国]]于苏丹[[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领导之下对[[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作的一次征服,发生于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拜占庭皇帝列表|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当天战死。这一事件标志著东罗马帝国最后的毁灭,亦代表[[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对地中海东部及[[巴尔干半岛]]的统治在战略上的决定性成功。君士坦丁堡之名之后仍一直使用。1930年,[[土耳其共和国]]官方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堡]]。
== 东罗马帝国的处境 ==
在[[东罗马帝国]]存在的约1000年期间,君士坦丁堡曾被多次围城,但-{只}-有两次被攻陷,一次是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另一次是数十年后[[希腊人]]收复该城。十字军本来没有征服东罗马帝国的打算,希腊人亦在1261年收复君士坦丁堡。随后的两个世纪间,日益衰落的东罗马面临新的威胁,被鄂图曼帝国侵佔越来越多的土地。1453年的东罗马-{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周边地区,以及[[伯罗奔尼撒]]的一部份(以[[米斯特拉斯]]的要塞为中心),另有第四次十字军之役建立的[[特拉比松帝国]],那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位于[[黑海]]南岸。
== 准备工作 ==
穆罕默德的曾祖父[[巴耶塞特一世]]以前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位于亚洲的一隅修建了一个要塞,名为Anadolu Hisari。穆罕默德这时在君士坦丁堡城牆外修建第二个城堡,以增强[[土耳其人]]对海峡的控制,这个城堡更可以阻止黑海沿岸[[热那亚]]殖民地的援兵到达君士坦丁堡。这城堡名为Rumelihisarı(今译:[[如梅利堡垒|如梅利堡垒]]) 又称为''Boğazkesen'',这名字在土耳其语有两重含意:「海峡封锁者」或「割喉者」,反映了它的位置在战略上颇重要,它的希腊语名字''Laimokopia''也有此两重含意。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十一世试图用厚礼讨好穆罕默德,但君士坦丁十一世却又下令关闭君士坦丁堡内的小清真寺,加上希腊穆斯林受到压力改信基督教,让穆罕默德找到开战藉口。
<center>
{{Gallery|width=250|lines=1
|File:Byzantium1400.png|大约1400年的拜占庭帝国
|File:Constantinople.png|展示君士坦丁堡及其城牆的地图
}}
</center>
君士坦丁向西欧求援,却得不到所期望的回应。自从1054年东西方基督教会[[东西教会大分裂|大决裂]]后,西方的[[罗马天主教会]]曾尝试跟东方再次复合,1274年的{{link-en|第二次里昂会议|Second Council of Lyon}}便试图达成这目标。拜占庭的帕里奥洛格斯王朝有一些皇帝在此后也得到拉丁教会的接待。[[约翰八世 (拜占庭)|约翰八世]]曾与教宗[[尤金四世]]商讨复合。1439年召开的[[佛罗伦斯大公会议|巴塞尔会议]]促成了《合一诏书》({{lang|en|Bull of Union}})在[[佛罗伦斯]]发表。此后反对复合的势力在君士坦丁堡展开了庞大的宣传攻势,令当地人民意见分歧。意大利人对拜占庭经济的压制及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之役也令到拜占庭人对意大利人没有好感,增加了复合的困难。最终复合失败,教宗[[尼古拉五世]]及罗马天主教会极为不快。
即使教宗尼古拉五世愿意帮助拜占庭,但他对欧洲各国王公的影响力并没有拜占庭所想的大,而且当时各国也未必有能力伸出援手。[[英国]]与[[法国]]因[[百年战争]]而元气大伤,[[西班牙]]正在与南方的穆斯林作战,日尔曼各邦也在激烈混战中,而[[波兰]]与[[匈牙利]]则在1444年[[瓦尔纳战役]]中败阵。虽然意大利北方城邦的一些部队到达君士坦丁堡,但这些支援根本无法抗衡鄂图曼大军。
拜占庭守军仅得7000人,当中有2000人是外国[[僱佣兵]]。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长14英哩,相信是当时世上最坚固的城牆。而鄂图曼的兵力超过10万人,包括「新军」(苏丹的禁卫军)2万人,穆罕默德亦建造舰队以便从海上围城。
当时大炮面世还不算久,鄂图曼人僱用了一位叫俄本的匈牙利工程师,他是製造大炮的专才。俄本建造了一种巨型大炮,长逾8米,直径约75厘米,可将544公斤的炮弹射到1英哩远的地方。拜占庭人也有大炮,但它们细小得多,而且开炮时产生的[[后座力]]更会损坏自己的城牆。俄本的大炮也有缺点,一是命中率极差,即使目标大如君士坦丁堡也未必命中,二是每次上弹需要3小时,三是炮弹极缺乏;而大炮在6星期后便因本身的后座力而倒塌。
鄂图曼人也聘请了另一位专才Ciriaco de Pizzicoli,他是一位旅行家及古物收藏家。
== 对君士坦丁堡的围城及最后一击 ==
[[File:Siege constantinople bnf fr2691.jpg|thumb|right|君士坦丁堡之围]]
穆罕默德计划进攻[[狄奥多西城牆]],那是一连串错综複杂的城牆及[[壕沟]],保护君士坦丁堡唯一没有被水-{面}-包围的西面部份。他的军队在1453年4月2日复活节的星期一在城外扎营。多个星期以来,穆罕默德以巨型大炮攻击[[城牆]],但仍未能轰出缺口。由于巨型大炮装填弹药极需时,[[拜占庭]]守军能够在每次炮轰后修补大部份的破坏。与此同时,穆罕默德的舰队被拜占庭人放置的横江铁索阻拦,无法进入[[金角湾]]。为了绕过铁索,穆罕默德在金角湾北岸的[[加拉塔]]建造了一条陆上船槽,以涂上油脂的圆木建成,船隻被拖过船槽,进入金角湾。这样便能阻止[[热那亚]]的船隻运送补给品,亦打击了拜占庭守军的士气,但是城牆仍有待攻破。
土耳其军曾向城牆发动多次正面攻击,但被击退兼损失惨重。土军其后挖掘隧道,试图穿过城牆,很多挖掘者是[[塞尔维亚]]人,由Zaganos [[帕夏]]指挥。拜占庭人的工程师[[约翰尼斯·格兰特]](虽然说是[[日耳曼人]],却甚可能是苏格兰人)挖了一些隧道对付土军,让守军进入隧道把敌人消灭。另外一些土军隧道被灌水。最终拜占庭人捉了一位土军重要工程师,他在酷刑之下供出所有土军隧道的位置,那些隧道随即被破坏。
拜占庭婉拒了穆罕默德开出的撤围条件,那是要拜占庭缴付一笔天文数字的赔款,即使穆罕默德本人也知道对方根本不可能做到。穆罕默德随即计划强攻城牆以消耗守军实力。
5月22日晚上出现[[月蚀]],对守军来说是不祥之兆。5月29日早上土军再次进攻,第一波攻势由训练及装备皆不足的辅助部队执行,失败是意料中事,-{只}-不过是用他们去削弱守军力量。第二波攻势主要由[[安那托利亚]]人执行,集中攻击西北部的[[布雷契耐城牆]]({{lang|en|Blachernae walls}})其中一段,先前的炮火已经对它造成部份破坏。该段城牆在11世纪时建造,较其它城牆脆弱得多,1204年十字军就是从该段城牆攻入城内。土军虽然曾经取得突破,但很快便被守军击退。第三波攻势由穆罕默德的精锐新军执行,守军最初还能坚持一阵子,但后来负责防守其中一段城牆的热那亚将领[[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在作战中受了重伤,离开了城牆,令守军开始出现恐慌。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土军发现贝拉克奈城牆的科克波塔门并没有锁上(土军没有使用[[贿赂]]或其它诡计,-{只}-是守军大意,尤其是炮轰遗下的瓦砾把那城门闭塞了),便从那儿衝入城内。[[君士坦丁十一世]]带领守军进行最后的保卫战,脱下紫色皇袍,一马当先衝入土军阵中,与其部下在[[巷战]]中战死。
==事件过后==
[[File:ConstantinoXI.jpg|thumb|right|[[君士坦丁十一世]]:拜占庭帝国最后一位皇帝]]
不同历史学家对城破之后发生的事件有一定的分歧:Mortimer Chambers等认为,“穆罕默德曾答应他的军队可以按照古代军事习俗,在破城后抢掠三日。他又恐吓君士坦丁十一世,如果抵抗,城中平民将不能倖免。土耳其人在初次炸开城牆及攻佔陆地城牆的塔楼时,确实屠杀了很多平民,不过很快便恢复秩序。在初步攻势后,鄂图曼军沿城中主要街道以扇形散开,经过一些大广场,到达圣使徒教堂。穆罕默德特意保存此地,让他的新任大主教可以在那裡管理基督徒。穆罕默德派了一支先遣部队保护当地的重要建筑物,例如圣使徒教堂,因为他不想接收一个完全被毁的城市。鄂图曼军在奥古斯顿广场会合,前面就是[[圣索非亚大教堂]],当时教堂内聚集大批平民,他们把青铜大门闩上,希望在这最后时刻能有神的保护。破门后,士兵按照在奴隶市场可以卖得的价格把人群分隔,少数老人及一些婴孩被当场杀害。士兵们为了争夺富有的元老院议员、美貌少年或少女而打斗起来。传说当时有两位神父在弥撒中向人群讲话,土耳其人进入时,神父便走进教堂的牆中消失。按照传说,那两位神父会在基督徒夺回君士坦丁堡之日再次出现”。<ref>Mortimer Chambers, Barbara Hanawalt, Theodore Rab, Isser Woloch, Raymon Grew: "The Western Experience" 2003 McGraw-Hill</ref>Philip Mansel则认为,“有数千平民被杀,30,000左右的平民被掠为奴隶或被驱逐”,并无“强奸”等记载。<ref>Mansel, Philip (1995). Constantinople: City of the World's Desire. Hachette UK. p. 79. ISBN 978-0-7195-5076-8.</ref>然而David Nicolle则认为,“土耳其人对待君士坦丁堡的平民的态度比1204年[[十字军东侵]]时[[十字军]]对待其祖先的方式好得多,只有约4,000平民在围城中死亡”。<ref>Nicolle, David (2007).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The Ottoman Conquest of Byzantium. New York: Osprey Publishing. pp. 237, 238.</ref>虽然穆罕默德二世跟随当时各方军队的习惯,淮许部下在城中强姦和抢掠,但他看到城中重要建筑遭到破坏后改变主意,在24小时后便制止那些作为。不幸地,城中已有大批居民遭受强姦、洗劫或沦为奴隶。城破之时估计约有5万人在城内居住,当穆罕默德下令停止抢掠时,大约有一半居民仍然自由。能有那麽多的居民避过奴役厄运,有赖于当时君士坦丁堡的地形。与很久以前的全盛时期相比,君士坦丁堡在经历[[腺鼠疫]],特别是两个世纪前的第四次十字军之役所致的灾难后,多年来人口已经大减。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是由四世纪时建成的狄奥多西城牆包围著的一系列建有围牆的村庄,村庄之间被大片田野所分隔。当鄂图曼军攻破城防后,这些小镇有很多显要居民向穆罕默德的将领表示归顺。按照伊斯兰传统,这属于自愿归顺,所以这些村庄,特别是靠著陆地城牆的那些,其居民及教堂获淮免受鄂图曼军侵扰,更有穆罕默德的精锐「[[耶尼切里]]」保护他们。在穆罕默德停止掠城后,这些居民曾经出钱赎回一些沦为奴隶的居民,他们也在多种族的鄂图曼伊斯坦堡组成一个被鄂图曼人称为「米利特」的自治社区。
[[File:Hagia Sophia.jpg|left|thumb|230px|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被改作为一间[[清真寺]]。]]
在局势平静后,穆罕默德以列队仪式进城,期间当地居民向他献花以示恭贺。君士坦丁堡在第四次十字军之役被攻陷后便开始残破失修,穆罕默德对该城的最初印象亦是如此。
在穆罕默德眼中,他是罗马皇帝的继承者,自封「Kayzer-i Rum」,意思是罗马凯撒,不过他也被暱称「征服者」。君士坦丁堡成为鄂图曼帝国的新首都,圣索非亚大教堂被改为清真寺。希腊东正教会仍然完好,Gennadius Scholarius获任命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普遍意见认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令很多希腊人从该城逃到西欧,并把希腊—罗马传统的知识及文书带到当地,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这种说法在某程度上是对的,不过很早以前希腊学者已开始流入西方,尤其是意大利北部城邦早在十一及十二世纪时已欢迎学者。[[佛罗伦斯]]执政官[[萨卢塔蒂]]在1396年开始这种文化交流,邀请一位拜占庭学者到佛罗伦斯大学讲学。意大利人对拉丁文古典及熟谙希腊语的嚮往,为文艺复兴增添动力。那些留在君士坦丁堡的希腊人大多数居于法纳尔及加拉达区,他们被称为「[[法那尔人]]」,当中出了很多能干的顾问为鄂图曼苏丹效力,不过很多希腊人视他们为叛徒。
君士坦丁的兄弟汤马斯及德米特-{里}-在摩-{里}-亚(伯罗奔尼撒)的米斯特拉斯要塞管治当地,但他们之间却常有衝突,亦知道穆罕默德终有一日会入侵他们的土地,米斯特拉斯终于在1460年失守。在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很久以前,德米特-{里}-曾与汤马斯、君士坦丁及其他兄弟[[约翰八世 (拜占庭)|约翰]]和狄奥多尔争夺帝位。在鄂图曼人入侵摩-{里}-亚时,汤马斯逃到罗马,德米特-{里}-则认为自己还可以当一位傀儡君主,可是他估错了,被囚禁在当地直至去世。在罗马,汤马斯获[[教宗]]及其他西欧统治者视为流亡的拜占庭皇帝,并得到他们提供一些金钱资助,到1503年才终止。1461年穆罕默德征服了自主的拜占庭国家特拉布宗。
学者认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标志著[[中世纪]]结束及[[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重要事件,因为它代表了欧洲旧有宗教秩序的结束,及大炮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此事件亦导致连接欧亚两洲的主要陆上贸易路线中断,令很多欧洲人开始认真考虑经海路到达亚洲的可行性,最终促成欧洲人发现[[新大陆]]。
君士坦丁堡在星期二失陷,直到今天,很多[[希腊人]]仍然认为星期二是一週中最不祥的日子。
== 相关影视作品 ==
* 2012年[[土耳其电影]]《[[征服 1453]]》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
=== 来源 ===
{{refbegin}}
; 书籍
* {{cite book
|last = Runciman
|first = Steven
|authorlink =
|year = 1965
|title =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1453
|publisher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cation = London
|ISBN = 978-0-521-39832-9
}}
* {{cite book
|last = Norwich
|first = John Julius
|authorlink =
|year = 1995
|title = Byzantium:The Decline and Fall
|publisher = Alfred A. Knopf
|location = New York
|ISBN = 978-0-679-41650-0
}}
* Franz Babinger: ''Mehmed the Conqueror and His Tim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978-0-691-01078-6
* David Nicole: ''Constantinople 1453'' Osprey Publishing. 2000. ISBN 978-1-84176-091-9
* Andrew Wheatcroft: ''The Infidels: The Conflict Between Christendom and Islam, 638-2002'' Viking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0-670-86942-8
* Richard Fletcher: ''The Cross and the Crescent'' Penguin Group. 2005 ISBN 978-0-14-303481-0
* Justin Wintle: ''The Rough Guide History of Islam'' Rough Guides. 2003 ISBN 978-1-84353-018-3
; 刊物
* Smith, Michael Llewellyn,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in ''History Makers magazine'' No. 5, (London, Marshall Cavendish, Sidgwick & Jackson, 1969) p. 192.
* "The Cross and the Crescent" Exhibit: Royal Academy of Arts Magazine Spring 2005 http://www.ramagazine.org.uk/index.php?pid=232 {{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refend}}
== 外部链接 ==
* [http://www.economist.com/diversions/millennium/displayStory.cfm?Story_ID=346800 The Trouble with Turkey: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The Economist 1999.]
== 参见 ==
{{Portal|古罗马|伊斯兰教|历史}}
* [[罗马帝国的衰亡]]
* [[希腊火]]
* [[拜占庭帝国]]
* [[君士坦丁堡城墙]]
* [[伊斯坦堡]]
{{-}}
{{拜占庭帝国主题}}
{{中世纪}}
[[Category:1453年]]
[[Category:奥斯曼帝国]]
[[Category:拜占庭帝国]]
[[Category:希腊-土耳其战争]]
|1 = zh:鄂图曼; zh-cn:奥斯曼; zh-tw:鄂图曼; zh-hk:鄂图曼;
}}
{{Infobox Military Conflict
|conflict = 君士坦丁堡之围
|image = [[File:Siege of Constantinople.jpg|200px]]
|caption = 君士坦丁堡之围(1499年绘画)。
|date = 1453年4月2日–5月29日
|place = [[君士坦丁堡]]
|result = [[奥斯曼帝国]]胜利,占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combatant1 = [[File:Byzantine imperial flag, 14th century.svg|22px]] [[拜占庭帝国]]<br />[[File:Flag of Genoa.svg|22px]] [[热那亚共和国]]<br />[[File:Flag of Most Serene Republic of Venice.svg|22px]] [[威尼斯共和国]]
|combatant2 = [[File:Fictitious Ottoman flag 2.png|22px]] [[奥斯曼帝国]]<br />[[File:CoatOfArmsOfJovanStefanovicBrankovic.png|22px]] [[塞尔维亚王国]]
|commander1 = [[File:Byzantine imperial flag, 14th century.svg|22px]] [[君士坦丁十一世]]{{KIA}}<br />[[File:Byzantine imperial flag, 14th century.svg|22px]] {{link-en|卢卡斯·诺塔拉斯|Loukas Notaras}}{{Executed}}<br />[[File:Flag of Genoa.svg|22px]] [[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KIA}}
|commander2 = [[File:Fictitious Ottoman flag 2.png|22px]] [[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br />[[File:Fictitious Ottoman flag 2.png|22px]] [[扎加诺斯帕夏]]<br />[[File:Fictitious Ottoman flag 2.png|22px]] [[苏莱曼·巴尔塔奥卢]]<br />[[File:CoatOfArmsOfJovanStefanovicBrankovic.png|22px]] [[杜拉德·布兰科维奇]]
|strength1 = 7,000人 <br /> 26艘舰隻
|strength2 = 80,000-200,000人 <br /> 126艘舰隻[http://militaryhistory.about.com/cs/medievalmilitary/a/fallconstantino.htm]
|casualties1 = 4,000人阵亡
|casualties2 = 不明,但伤亡颇多
|notes =
}}
{{Campaignbox Byzantine-Ottoman Wars}}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奥斯曼帝国]]于苏丹[[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领导之下对[[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作的一次征服,发生于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拜占庭皇帝列表|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当天战死。这一事件标志著东罗马帝国最后的毁灭,亦代表[[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对地中海东部及[[巴尔干半岛]]的统治在战略上的决定性成功。君士坦丁堡之名之后仍一直使用。1930年,[[土耳其共和国]]官方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堡]]。
== 东罗马帝国的处境 ==
在[[东罗马帝国]]存在的约1000年期间,君士坦丁堡曾被多次围城,但-{只}-有两次被攻陷,一次是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另一次是数十年后[[希腊人]]收复该城。十字军本来没有征服东罗马帝国的打算,希腊人亦在1261年收复君士坦丁堡。随后的两个世纪间,日益衰落的东罗马面临新的威胁,被鄂图曼帝国侵佔越来越多的土地。1453年的东罗马-{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周边地区,以及[[伯罗奔尼撒]]的一部份(以[[米斯特拉斯]]的要塞为中心),另有第四次十字军之役建立的[[特拉比松帝国]],那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位于[[黑海]]南岸。
== 准备工作 ==
穆罕默德的曾祖父[[巴耶塞特一世]]以前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位于亚洲的一隅修建了一个要塞,名为Anadolu Hisari。穆罕默德这时在君士坦丁堡城牆外修建第二个城堡,以增强[[土耳其人]]对海峡的控制,这个城堡更可以阻止黑海沿岸[[热那亚]]殖民地的援兵到达君士坦丁堡。这城堡名为Rumelihisarı(今译:[[如梅利堡垒|如梅利堡垒]]) 又称为''Boğazkesen'',这名字在土耳其语有两重含意:「海峡封锁者」或「割喉者」,反映了它的位置在战略上颇重要,它的希腊语名字''Laimokopia''也有此两重含意。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十一世试图用厚礼讨好穆罕默德,但君士坦丁十一世却又下令关闭君士坦丁堡内的小清真寺,加上希腊穆斯林受到压力改信基督教,让穆罕默德找到开战藉口。
<center>
{{Gallery|width=250|lines=1
|File:Byzantium1400.png|大约1400年的拜占庭帝国
|File:Constantinople.png|展示君士坦丁堡及其城牆的地图
}}
</center>
君士坦丁向西欧求援,却得不到所期望的回应。自从1054年东西方基督教会[[东西教会大分裂|大决裂]]后,西方的[[罗马天主教会]]曾尝试跟东方再次复合,1274年的{{link-en|第二次里昂会议|Second Council of Lyon}}便试图达成这目标。拜占庭的帕里奥洛格斯王朝有一些皇帝在此后也得到拉丁教会的接待。[[约翰八世 (拜占庭)|约翰八世]]曾与教宗[[尤金四世]]商讨复合。1439年召开的[[佛罗伦斯大公会议|巴塞尔会议]]促成了《合一诏书》({{lang|en|Bull of Union}})在[[佛罗伦斯]]发表。此后反对复合的势力在君士坦丁堡展开了庞大的宣传攻势,令当地人民意见分歧。意大利人对拜占庭经济的压制及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之役也令到拜占庭人对意大利人没有好感,增加了复合的困难。最终复合失败,教宗[[尼古拉五世]]及罗马天主教会极为不快。
即使教宗尼古拉五世愿意帮助拜占庭,但他对欧洲各国王公的影响力并没有拜占庭所想的大,而且当时各国也未必有能力伸出援手。[[英国]]与[[法国]]因[[百年战争]]而元气大伤,[[西班牙]]正在与南方的穆斯林作战,日尔曼各邦也在激烈混战中,而[[波兰]]与[[匈牙利]]则在1444年[[瓦尔纳战役]]中败阵。虽然意大利北方城邦的一些部队到达君士坦丁堡,但这些支援根本无法抗衡鄂图曼大军。
拜占庭守军仅得7000人,当中有2000人是外国[[僱佣兵]]。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长14英哩,相信是当时世上最坚固的城牆。而鄂图曼的兵力超过10万人,包括「新军」(苏丹的禁卫军)2万人,穆罕默德亦建造舰队以便从海上围城。
当时大炮面世还不算久,鄂图曼人僱用了一位叫俄本的匈牙利工程师,他是製造大炮的专才。俄本建造了一种巨型大炮,长逾8米,直径约75厘米,可将544公斤的炮弹射到1英哩远的地方。拜占庭人也有大炮,但它们细小得多,而且开炮时产生的[[后座力]]更会损坏自己的城牆。俄本的大炮也有缺点,一是命中率极差,即使目标大如君士坦丁堡也未必命中,二是每次上弹需要3小时,三是炮弹极缺乏;而大炮在6星期后便因本身的后座力而倒塌。
鄂图曼人也聘请了另一位专才Ciriaco de Pizzicoli,他是一位旅行家及古物收藏家。
== 对君士坦丁堡的围城及最后一击 ==
[[File:Siege constantinople bnf fr2691.jpg|thumb|right|君士坦丁堡之围]]
穆罕默德计划进攻[[狄奥多西城牆]],那是一连串错综複杂的城牆及[[壕沟]],保护君士坦丁堡唯一没有被水-{面}-包围的西面部份。他的军队在1453年4月2日复活节的星期一在城外扎营。多个星期以来,穆罕默德以巨型大炮攻击[[城牆]],但仍未能轰出缺口。由于巨型大炮装填弹药极需时,[[拜占庭]]守军能够在每次炮轰后修补大部份的破坏。与此同时,穆罕默德的舰队被拜占庭人放置的横江铁索阻拦,无法进入[[金角湾]]。为了绕过铁索,穆罕默德在金角湾北岸的[[加拉塔]]建造了一条陆上船槽,以涂上油脂的圆木建成,船隻被拖过船槽,进入金角湾。这样便能阻止[[热那亚]]的船隻运送补给品,亦打击了拜占庭守军的士气,但是城牆仍有待攻破。
土耳其军曾向城牆发动多次正面攻击,但被击退兼损失惨重。土军其后挖掘隧道,试图穿过城牆,很多挖掘者是[[塞尔维亚]]人,由Zaganos [[帕夏]]指挥。拜占庭人的工程师[[约翰尼斯·格兰特]](虽然说是[[日耳曼人]],却甚可能是苏格兰人)挖了一些隧道对付土军,让守军进入隧道把敌人消灭。另外一些土军隧道被灌水。最终拜占庭人捉了一位土军重要工程师,他在酷刑之下供出所有土军隧道的位置,那些隧道随即被破坏。
拜占庭婉拒了穆罕默德开出的撤围条件,那是要拜占庭缴付一笔天文数字的赔款,即使穆罕默德本人也知道对方根本不可能做到。穆罕默德随即计划强攻城牆以消耗守军实力。
5月22日晚上出现[[月蚀]],对守军来说是不祥之兆。5月29日早上土军再次进攻,第一波攻势由训练及装备皆不足的辅助部队执行,失败是意料中事,-{只}-不过是用他们去削弱守军力量。第二波攻势主要由[[安那托利亚]]人执行,集中攻击西北部的[[布雷契耐城牆]]({{lang|en|Blachernae walls}})其中一段,先前的炮火已经对它造成部份破坏。该段城牆在11世纪时建造,较其它城牆脆弱得多,1204年十字军就是从该段城牆攻入城内。土军虽然曾经取得突破,但很快便被守军击退。第三波攻势由穆罕默德的精锐新军执行,守军最初还能坚持一阵子,但后来负责防守其中一段城牆的热那亚将领[[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在作战中受了重伤,离开了城牆,令守军开始出现恐慌。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土军发现贝拉克奈城牆的科克波塔门并没有锁上(土军没有使用[[贿赂]]或其它诡计,-{只}-是守军大意,尤其是炮轰遗下的瓦砾把那城门闭塞了),便从那儿衝入城内。[[君士坦丁十一世]]带领守军进行最后的保卫战,脱下紫色皇袍,一马当先衝入土军阵中,与其部下在[[巷战]]中战死。
==事件过后==
[[File:ConstantinoXI.jpg|thumb|right|[[君士坦丁十一世]]:拜占庭帝国最后一位皇帝]]
不同历史学家对城破之后发生的事件有一定的分歧:Mortimer Chambers等认为,“穆罕默德曾答应他的军队可以按照古代军事习俗,在破城后抢掠三日。他又恐吓君士坦丁十一世,如果抵抗,城中平民将不能倖免。土耳其人在初次炸开城牆及攻佔陆地城牆的塔楼时,确实屠杀了很多平民,不过很快便恢复秩序。在初步攻势后,鄂图曼军沿城中主要街道以扇形散开,经过一些大广场,到达圣使徒教堂。穆罕默德特意保存此地,让他的新任大主教可以在那裡管理基督徒。穆罕默德派了一支先遣部队保护当地的重要建筑物,例如圣使徒教堂,因为他不想接收一个完全被毁的城市。鄂图曼军在奥古斯顿广场会合,前面就是[[圣索非亚大教堂]],当时教堂内聚集大批平民,他们把青铜大门闩上,希望在这最后时刻能有神的保护。破门后,士兵按照在奴隶市场可以卖得的价格把人群分隔,少数老人及一些婴孩被当场杀害。士兵们为了争夺富有的元老院议员、美貌少年或少女而打斗起来。传说当时有两位神父在弥撒中向人群讲话,土耳其人进入时,神父便走进教堂的牆中消失。按照传说,那两位神父会在基督徒夺回君士坦丁堡之日再次出现”。<ref>Mortimer Chambers, Barbara Hanawalt, Theodore Rab, Isser Woloch, Raymon Grew: "The Western Experience" 2003 McGraw-Hill</ref>Philip Mansel则认为,“有数千平民被杀,30,000左右的平民被掠为奴隶或被驱逐”,并无“强奸”等记载。<ref>Mansel, Philip (1995). Constantinople: City of the World's Desire. Hachette UK. p. 79. ISBN 978-0-7195-5076-8.</ref>然而David Nicolle则认为,“土耳其人对待君士坦丁堡的平民的态度比1204年[[十字军东侵]]时[[十字军]]对待其祖先的方式好得多,只有约4,000平民在围城中死亡”。<ref>Nicolle, David (2007).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The Ottoman Conquest of Byzantium. New York: Osprey Publishing. pp. 237, 238.</ref>虽然穆罕默德二世跟随当时各方军队的习惯,淮许部下在城中强姦和抢掠,但他看到城中重要建筑遭到破坏后改变主意,在24小时后便制止那些作为。不幸地,城中已有大批居民遭受强姦、洗劫或沦为奴隶。城破之时估计约有5万人在城内居住,当穆罕默德下令停止抢掠时,大约有一半居民仍然自由。能有那麽多的居民避过奴役厄运,有赖于当时君士坦丁堡的地形。与很久以前的全盛时期相比,君士坦丁堡在经历[[腺鼠疫]],特别是两个世纪前的第四次十字军之役所致的灾难后,多年来人口已经大减。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是由四世纪时建成的狄奥多西城牆包围著的一系列建有围牆的村庄,村庄之间被大片田野所分隔。当鄂图曼军攻破城防后,这些小镇有很多显要居民向穆罕默德的将领表示归顺。按照伊斯兰传统,这属于自愿归顺,所以这些村庄,特别是靠著陆地城牆的那些,其居民及教堂获淮免受鄂图曼军侵扰,更有穆罕默德的精锐「[[耶尼切里]]」保护他们。在穆罕默德停止掠城后,这些居民曾经出钱赎回一些沦为奴隶的居民,他们也在多种族的鄂图曼伊斯坦堡组成一个被鄂图曼人称为「米利特」的自治社区。
[[File:Hagia Sophia.jpg|left|thumb|230px|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被改作为一间[[清真寺]]。]]
在局势平静后,穆罕默德以列队仪式进城,期间当地居民向他献花以示恭贺。君士坦丁堡在第四次十字军之役被攻陷后便开始残破失修,穆罕默德对该城的最初印象亦是如此。
在穆罕默德眼中,他是罗马皇帝的继承者,自封「Kayzer-i Rum」,意思是罗马凯撒,不过他也被暱称「征服者」。君士坦丁堡成为鄂图曼帝国的新首都,圣索非亚大教堂被改为清真寺。希腊东正教会仍然完好,Gennadius Scholarius获任命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普遍意见认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令很多希腊人从该城逃到西欧,并把希腊—罗马传统的知识及文书带到当地,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这种说法在某程度上是对的,不过很早以前希腊学者已开始流入西方,尤其是意大利北部城邦早在十一及十二世纪时已欢迎学者。[[佛罗伦斯]]执政官[[萨卢塔蒂]]在1396年开始这种文化交流,邀请一位拜占庭学者到佛罗伦斯大学讲学。意大利人对拉丁文古典及熟谙希腊语的嚮往,为文艺复兴增添动力。那些留在君士坦丁堡的希腊人大多数居于法纳尔及加拉达区,他们被称为「[[法那尔人]]」,当中出了很多能干的顾问为鄂图曼苏丹效力,不过很多希腊人视他们为叛徒。
君士坦丁的兄弟汤马斯及德米特-{里}-在摩-{里}-亚(伯罗奔尼撒)的米斯特拉斯要塞管治当地,但他们之间却常有衝突,亦知道穆罕默德终有一日会入侵他们的土地,米斯特拉斯终于在1460年失守。在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很久以前,德米特-{里}-曾与汤马斯、君士坦丁及其他兄弟[[约翰八世 (拜占庭)|约翰]]和狄奥多尔争夺帝位。在鄂图曼人入侵摩-{里}-亚时,汤马斯逃到罗马,德米特-{里}-则认为自己还可以当一位傀儡君主,可是他估错了,被囚禁在当地直至去世。在罗马,汤马斯获[[教宗]]及其他西欧统治者视为流亡的拜占庭皇帝,并得到他们提供一些金钱资助,到1503年才终止。1461年穆罕默德征服了自主的拜占庭国家特拉布宗。
学者认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标志著[[中世纪]]结束及[[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重要事件,因为它代表了欧洲旧有宗教秩序的结束,及大炮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此事件亦导致连接欧亚两洲的主要陆上贸易路线中断,令很多欧洲人开始认真考虑经海路到达亚洲的可行性,最终促成欧洲人发现[[新大陆]]。
君士坦丁堡在星期二失陷,直到今天,很多[[希腊人]]仍然认为星期二是一週中最不祥的日子。
== 相关影视作品 ==
* 2012年[[土耳其电影]]《[[征服 1453]]》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
=== 来源 ===
{{refbegin}}
; 书籍
* {{cite book
|last = Runciman
|first = Steven
|authorlink =
|year = 1965
|title =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1453
|publisher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cation = London
|ISBN = 978-0-521-39832-9
}}
* {{cite book
|last = Norwich
|first = John Julius
|authorlink =
|year = 1995
|title = Byzantium:The Decline and Fall
|publisher = Alfred A. Knopf
|location = New York
|ISBN = 978-0-679-41650-0
}}
* Franz Babinger: ''Mehmed the Conqueror and His Tim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978-0-691-01078-6
* David Nicole: ''Constantinople 1453'' Osprey Publishing. 2000. ISBN 978-1-84176-091-9
* Andrew Wheatcroft: ''The Infidels: The Conflict Between Christendom and Islam, 638-2002'' Viking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0-670-86942-8
* Richard Fletcher: ''The Cross and the Crescent'' Penguin Group. 2005 ISBN 978-0-14-303481-0
* Justin Wintle: ''The Rough Guide History of Islam'' Rough Guides. 2003 ISBN 978-1-84353-018-3
; 刊物
* Smith, Michael Llewellyn,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in ''History Makers magazine'' No. 5, (London, Marshall Cavendish, Sidgwick & Jackson, 1969) p. 192.
* "The Cross and the Crescent" Exhibit: Royal Academy of Arts Magazine Spring 2005 http://www.ramagazine.org.uk/index.php?pid=232 {{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refend}}
== 外部链接 ==
* [http://www.economist.com/diversions/millennium/displayStory.cfm?Story_ID=346800 The Trouble with Turkey: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The Economist 1999.]
== 参见 ==
{{Portal|古罗马|伊斯兰教|历史}}
* [[罗马帝国的衰亡]]
* [[希腊火]]
* [[拜占庭帝国]]
* [[君士坦丁堡城墙]]
* [[伊斯坦堡]]
{{-}}
{{拜占庭帝国主题}}
{{中世纪}}
[[Category:1453年]]
[[Category:奥斯曼帝国]]
[[Category:拜占庭帝国]]
[[Category:希腊-土耳其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