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宁海古戏台

增加 8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宁海古戏台.jpeg|320px|缩略图|右|<big>宁海古戏台</big>[http://image.naic.org.cn/uploadfile/2017/0710/1499671107273297.jpg 原图链接][http://www.naic.org.cn/html/2017/gjjg_0710/5432.html 来自 古建中国 的图片]]]
''' 宁海古戏台 ''' [[ 浙江省 ]][[ 宁海县 ]] 境内的各种修建于明清和 [[ 民国 ]] 时期的戏台的总称。宁海县现存古戏台120余座,其中以城隍庙古戏台等10座为代表,2006年被列入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这些戏台大都自成风格,拥有多元组合的 [[ 彩绘 ]] 藻井,结构华丽。
==概述==
宁海古戏台起源于宋元,盛行于 [[ 明清 ]] 年间。
2006年5月25日 宁海古戏台三连贯 藻井往往依附在最精美的古戏台建筑中,使其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二连贯藻井也分布在较为华美的古戏台建筑中。三连贯藻井戏台在浙江省其它地方尚未发现,仅 宁海三处(另一处为西店镇樟树村孙氏宗祠)。二连贯藻井戏台在宁海尚有10处,而下浦魏氏宗祠与潘家岙 [[ 潘氏宗祠 ]] 最具代表性。单藻井戏台全县约有数十处,而以县城内的 [[ 城隍庙 ]] (即王锡桐起义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戏台最为精美。以上的戏台它们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历史风貌,集中传递了 古代艺术的信息,综合地展示了价值品味,可称是不可多得的 [[ 艺术 ]] 精品。特别是具有极高规格三连贯藻井在宁海乡间的应用,似乎是当地村民向古建尊卑制度的一种挑战,符合宁海强悍不屈的民风。
2010年1月,宁海成立“中国古戏台之乡”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褚银良亲自担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建云和副县长尤玲娟任副组长,并正式向 [[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 提出“中国古戏台之乡”的申请;4月26、27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赵铁信为组长的“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专家评审组一行7人实地考察了我县的古戏台建筑和文化,并听取了我县创建“古戏台文化之乡”的工作情况汇报。通过实地考察和听取汇报, [[ 专家 ]] 们一致认为我县古戏台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底蕴深厚、保存完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存,通过集体评审和讨论,一致同意建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我县“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称号;5月20日,第八届 [[ 中国徐霞客开游节 ]] 期间,2010中国(宁海)木作文化论坛举行。一时嘉宾云集,专家 [[ 学者 ]] 齐聚一堂。木作文化论坛上,特别进行了“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授牌仪式。至此,宁海正式成为我国唯一的“古戏台文化之乡”。
==特色==
宁海古戏台起源于宋元时期,但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当时, [[ 江南 ]] 社会 [[ 经济 ]] 迅猛发展,民间 [[ 戏曲 ]] 艺术 广为流传,宁海地处江南,依山近海,演剧活动十分盛行,并适时建造了大量古戏台。
宁海的古戏台以宗祠戏台、庙宇戏台为主,结构上包含了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要素,其中部分戏台纵向排列三个或二个不同形式的藻井的建筑方式,为中国所罕见。戏台藻井不但在 [[ 声学 ]] 上对戏曲演唱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在装饰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在建筑施工时,引入竞争机制,由两队工匠沿 [[ 中轴线 ]] 分头施工。当地称作“劈作做”,也是十分罕见的施工方法。
长期以来, [[ 政府 ]] 重视,百姓参与,职能部门发挥作用,使古戏台得到完整的保护。至今仍保存了100多处古戏台建筑,列为全国文保的十个古戏台是其中的佼佼者。让人们感受其精巧的结构、华丽的装饰,感受其深厚的 人文底蕴。
宁海古戏台不仅数量多,而且 建筑风格独特,戏台包括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要素,而令人叫绝的是,戏台纵向排列三个或两个不同形式的相连藻井,雕龙画凤,及尽奢华,为国内所罕见,具有极高的 [[ 文物价值 ]]
[[ 藻井 ]] ,民间也叫 鸡笼顶,是古戏台顶部的圆形穹顶。藻井随戏台的奢华程度而有所区别,一般评价一个戏台,只要看藻井便知一二了。像宁海这样三个或两个相连,雕工精细、 艺术性极高的在国内还是很少的。藻井不仅在声学上对戏曲演唱具有拢音效果,增加音量,而且在建筑装饰上也具有承重和 [[ ]] 化的功效。
==视频==
45,35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