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302
次編輯
變更
下梅村
,创建页面,内容为“下梅村是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辖的一个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西临梅溪,清代开挖的当溪穿村而过。 下梅村在…”
下梅村是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辖的一个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西临梅溪,清代开挖的当溪穿村而过。
下梅村在清代曾是武夷岩茶的集散地,晋商万里贩茶路线的起点。村内保存有30多座清代民居,雕刻精美,当溪边的邹氏大夫第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下梅村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概况==
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0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旧巷与民谣、山歌、龙舞、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
由于该村在梅溪下游,故名。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景区以东,从武夷山度假区乘车6公里便可到达。
==民族文化==
下梅村,离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5公里,南接武夷山度假区、属武夷街道办管辖。全村占地面积为220141平方米,村落建筑面积为124802平方米。全村现有人口2000多人,有村民500多户。全村仅有一所村级小学,医疗点4处。村民多为汉族,也有畲族。主要姓有:邹、江、方、陈、林、张、李、吴、王、彭、孙、岳、衷、郎、袁、黄、赵、郑、刘、周、祝、范等。该村除江姓自宋代入居外,明代隆庆年间各姓迁入较多,如孙姓等。清代邹姓又从江西南丰迁入,民国初期浙江龙泉各姓大量迁入下梅,上个世纪60年代闽中南地区贯彻国家移民政策,福清、惠安等移民入迁下梅,上个世纪70、80年代四川人口大流通时,有不少四川藉人口迁居下梅,使下梅形成多籍贯、多姓氏、多方言、多习俗的一个人口密集型大村落。经过一代代人的联姻磨合,村落语言、民风、习俗趋于一致。村民具有多重信仰,大都以信仰佛、道教为主,有不少村民信仰基督教。
下梅村落生态环境好,具有独特的风水意象。山护村落,水养邑人,山环水抱营造了一个封闭安宁型的村落。下梅历史上除土地革命时期发生过几起国共之间的战火劫乱外,从没遭遇过严重的战争外患,日寇战机轰炸赤石、公馆、城关、星村、五夫时,也不敢贸然闯入下梅上空。平安祥和的下梅村,使村民拥戴社稷,守土勤耕,绅士、贤人注重村落礼教,办学堂、私塾,修庙宇,捐公益。村民们恪守农事节气,春种秋收。农闲之余,参加乡村寺庙的迎神赛会。下梅历史上曾展示了民风蔚然的好风尚。
下梅村在清代曾是武夷岩茶的集散地,晋商万里贩茶路线的起点。村内保存有30多座清代民居,雕刻精美,当溪边的邹氏大夫第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下梅村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概况==
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0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旧巷与民谣、山歌、龙舞、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
由于该村在梅溪下游,故名。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景区以东,从武夷山度假区乘车6公里便可到达。
==民族文化==
下梅村,离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5公里,南接武夷山度假区、属武夷街道办管辖。全村占地面积为220141平方米,村落建筑面积为124802平方米。全村现有人口2000多人,有村民500多户。全村仅有一所村级小学,医疗点4处。村民多为汉族,也有畲族。主要姓有:邹、江、方、陈、林、张、李、吴、王、彭、孙、岳、衷、郎、袁、黄、赵、郑、刘、周、祝、范等。该村除江姓自宋代入居外,明代隆庆年间各姓迁入较多,如孙姓等。清代邹姓又从江西南丰迁入,民国初期浙江龙泉各姓大量迁入下梅,上个世纪60年代闽中南地区贯彻国家移民政策,福清、惠安等移民入迁下梅,上个世纪70、80年代四川人口大流通时,有不少四川藉人口迁居下梅,使下梅形成多籍贯、多姓氏、多方言、多习俗的一个人口密集型大村落。经过一代代人的联姻磨合,村落语言、民风、习俗趋于一致。村民具有多重信仰,大都以信仰佛、道教为主,有不少村民信仰基督教。
下梅村落生态环境好,具有独特的风水意象。山护村落,水养邑人,山环水抱营造了一个封闭安宁型的村落。下梅历史上除土地革命时期发生过几起国共之间的战火劫乱外,从没遭遇过严重的战争外患,日寇战机轰炸赤石、公馆、城关、星村、五夫时,也不敢贸然闯入下梅上空。平安祥和的下梅村,使村民拥戴社稷,守土勤耕,绅士、贤人注重村落礼教,办学堂、私塾,修庙宇,捐公益。村民们恪守农事节气,春种秋收。农闲之余,参加乡村寺庙的迎神赛会。下梅历史上曾展示了民风蔚然的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