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923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从1976年至1985年,德国国营铁路共接收了200台119型机车。机车的运用从一开始便暴露出了许多缺陷和问题。在初期阶段,机车的返厂维修率高达50%。
在投入使用之前,德国国营铁路对个别机车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和维护工作(主要是在德累斯顿车辆段),这也被维修人员戏称为“德国化”(Germanisierung或Eindeutschung)工程。最主要的问题是部分购入的机车[[质量]]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严格来说,只有序列编号在028号以后的机车可以被称为“批量生产”。机车的高敏感性迅速导致了零部件相继发生问题。当局试图将这些问题依照“合二为一”的原则来改善。其设想原理是提供两个相对独立的传动机组,以满足德国国营铁路的实际情况。例如,当有第二台机车发生[[发动机]] <ref>[http://db.auto.sohu.com/baike/186.shtml 发动机型号],搜狐</ref> 故障,它可以在维修车间不断的更换发动机,并可再次重新投入运营状态。这也导致了机车出现众多非自愿性“备件源”的情况。这些机车在部分时间内得到了更高的维护保养级别。
在采购合同中,德国国营铁路获得了迈巴赫M 820 SR型发动机的特许生产互换资格,它们将根据需求由民主德国以12KVD的型号生产。这些安排使得机车进行了广泛的改造,其中除了柴油发动机安装了1,225匹[[马力]](900千瓦)的12KVD21-AL4型之外,轴悬挂和其它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件均已被替换为自行生产的组件。这也使得故障相对减少,然而大多数机车仍录得20%至30%的返厂维修率。由于这一系列机车的高故障率,它们也很快获得了“潜艇”的绰号(因为[[机械]]室的圆型窗以及经常需要“潜入”维修车间),甚至还被人们嘲讽为“喀尔巴阡惊恐”(Karpatenschreck)或“齐奥塞斯库的报复”(Ceaușescus Rache)。伴随着2,700匹马力的[[额定功率]] <ref>[https://www.sohu.com/a/358860695_99968143 浅谈电机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搜狐,2019-12-10</ref> ,119型机车成为了德国国营铁路最强大的机车,它们也可以很方便的在支线铁路中使用,因其最大轴重仅为16吨。
配备现代化部件的119型机车原计划是用于取代既有老化的118型机车,但最终未能实现。与此相反的是,119型机车在实践中甚至仅能作为118型机车的备件源使用。至[[20世纪]]90年代初,所有机车均再次更换为最新的发动机版本——带有1,500匹马力(1,100千瓦)的12KVD21-AL5型发动机,并调整了齿轮传动比,因此目前机车可用的额定牵引功率为2,400匹马力(1,800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