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043
次編輯
變更
廖仲恺何香凝墓
,無編輯摘要
廖仲恺何香凝墓由著名 [[ 建筑师 ]][[ 吕彦直 ]] 设计而成。廖墓原在 [[ 广州 ]][[ 黄花岗 ]] ,1935年6月迁葬于此。1972年,廖仲恺夫人 [[ 何香凝 ]] 女士在 [[ 北京 ]] 逝世后归葬于此。2001年7月,廖仲恺何香凝墓被列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陵墓布局==
廖仲恺何香凝墓为圆锥形,下部用列柱 [[ 装饰 ]] 。墓高7.5米,墓基周长32米。墓碑通高8.2米,宽2.1米,厚0.85米。碑阳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碑阴刻“亲爱精诚”。下面阴印刻 [[ 廖承志 ]] 手书: [[ 廖仲恺 ]] (一八七七——一九二五年)何香凝(一八七八——一九七二年)。碑前置石案,两侧分列方亭,过月台至八角形碑亭,周壁刻有廖仲恺生平事迹,亭两边立有仿六朝墓神道柱。
原碑文“廖仲恺先生之墓”为时任 [[ 国民政府 ]] 主席林森所题,现“廖仲恺何香凝之墓”为廖承志题写。1983年的 [[ 清明节 ]] ,廖承志在扫墓时,曾写下了一首五言诗:“金陵无限好,来到正清明。信笔记心事,鲜花唁老亲。
==建设背景==
廖仲恺的被害,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 中共中央 ]] 立即致电 [[ 国民党 ]] ,对廖仲恺的被害,表示沉痛的哀悼。 [[ 毛泽东 ]] 、 [[ 邓中夏 ]] 合写了《呜呼,廖先生之死》一文,周恩来与何应钦合写了祭文,周恩来还单独写了《勿忘党仇》的悼念文章。同年9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为廖仲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出殡时,广州市有20万人前往送葬,队伍长达十余公里。何香凝怀着悲恸的心情,为丈夫撰写了一副挽联:“夫妻恩,今世未完来世在;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廖仲恺安葬==
廖仲恺先被安葬往广州驷马岗朱执信墓的左侧。不久,国民党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将廖仲恺迁葬于南京中山陵附近,借以表彰他在国民革命和辅助 [[ 孙中山 ]] 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中立下的丰功伟绩。1926年国民党中央成立了廖仲恺先生葬事筹备处,会同他的女儿廖梦醒在南京紫金山山麓选定了墓址,廖墓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然而其营建工程却因种种原因,拖延了十年之久。
1935年6月,在何香凝以及国民党中央特派员 [[ 许崇清 ]] 等人的护送下,廖仲恺的灵柩由广州转道 [[ 香港 ]] 、 [[ 上海 ]] ,于6月18日下午抵达 [[ 下关火车站 ]] 。叶楚枪、丁惟汾、居正等国民党中央要员前往车站恭迎,并在车站举行了简短的迎灵仪式,中央军校教育长 [[ 张治中 ]] 亲率四百余名 [[ 学生 ]] 担任警卫。随后,将灵柩抬上事先预备的灵车,送往 [[ 中山陵园 ]] ,暂厝于灵谷寺志公堂。
==公祭仪式==
6月21日上午,国民党中央在志公堂为廖仲恺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由叶楚伧主祭,参加公祭仪式的有 [[ 孙科 ]] 、 [[ 于右任 ]] 、 [[ 蔡元培 ]] 、 [[ 陈树人 ]] 、 [[ 朱培德 ]] 、张治中等国民党要员以及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廖仲恺之弟廖恩勋、女儿廖梦醒等亲属。 廖仲恺墓的营建工程自其灵柩启运至南京后,才加快了工程进度。
到了同年9月1日,按当年吕彦直设计的方案(何香凝要求将墓室建成合葬墓式,以便将来百年之后,与其同穴),已将 [[ 水泥 ]] 墓室修筑完工,并举行了安葬仪式。廖仲恺的灵柩从灵谷寺志公堂起灵后,经水榭路、中山陵墓前广场、行健亭、明孝陵、前湖,到达墓地。上午10时,安葬仪式由叶楚伧主祭,将廖仲恺的灵柩缓缓放入墓穴中。墓穴前竖立了一通高大的墓碑,碑的中央书写着“廖仲恺先生之墓”七个大字,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参加仪式的除了何香凝及其亲属外,还有 [[ 邵元冲 ]] 、张治中以及各界代表共五千余人。葬礼结束后,廖仲恺墓地的地面工程(包括墓表亭、 [[ 广场 ]] 、墓前的甬道等等),才开始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