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62
次編輯
變更
大坪七牌坊
,無編輯摘要
[[File:大坪七牌坊.jpeg|有框|右|<big>大坪七牌坊</big>[http://image2.cqcb.com/d/file/hot/2017-03-25/726d24d808351513bba7918f7de5e56d.jpg 原图链接][https://www.cqcb.com/hot/2017-03-25/280871_pc.html 来自 重庆晨报 的图片]]]
==发展历史==
清朝时期,大坪一带是重庆到 [[ 成都 ]] 的驿道,当年被称为“东大路”,是出通远门后经两路口至成都的首个驿站所在地,官员送行都在这里。据清朝《巴县志》记载,在旧时大坪一带曾有牌坊39座,碑刻180余块。在清 [[ 同治 ]] 七年(1868 (1868 年) ) 至宣统三年(1911 (1911 年) ) 间,这里陆续修建起5座节孝坊(余氏节孝坊、韩氏节孝坊、徐氏节孝坊、余氏节孝坊和杨氏节孝坊)、1座百岁坊(淡氏百岁坊)和1座乐施坊(金陶氏乐施坊),七牌坊因此得名。但其中6座 [[ 牌坊 ]] 于1966年“破四旧”时被毁坏,最后一座牌坊也在1976年被拆。至此,七座牌坊毁于一旦。
七牌坊碑林原位于七牌坊附近不到百米的石板街道两旁,原有石碑25块,现存19块。1980年代到2000年代初这里曾是一处分散的农贸市场,石碑损坏较严重。2003年,因修建大坪循环道,其中《旌表处士冉徔卿妻詹、何氏节孝碑》、《巴邑处士童公含忠之妻黄氏节孝碑》3块迁到湖广会馆附近的东水门下,《徐建典之妻王氏节孝碑》两块暂放于枇杷山公园内 [[ 重庆自然博物馆 ]] 。2006年,由于风化严重, [[ 枇杷山公园 ]] 的两块碑刻被整体移进深坑内封存保护。2009年七牌坊片区拆迁,剩下的20块中有一块石碑由于受损严重,被封存,其余19块迁至此<ref>[http://news.sohu.com/20050404/n225006479.shtml 大坪七牌坊搬迁引争论 教授建议就地保护石碑(图)],搜狐,2005-04-04</ref>。
七牌坊碑林是重庆主城区内最大规模的碑林,是曾经繁华 [[ 驿站 ]] 的唯一实物见证。碑刻主要内容涉及德政、忠孝、贞节等。碑身多为长方形,都是宽约1.5米,高约5米,重近10吨的巨石。行文多楷体,阴刻,碑文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 [[ 文化 ]] 、 [[ 艺术 ]] 等风貌,在人文、社会、 [[ 哲学 ]] 和书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