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096
次編輯
變更
青莲岗遗址
,创建页面,内容为“青莲岗遗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宋集乡青莲村,向北4公里临废黄河。1951年被华东文物工作队发现,1951年至1958年南京…”
青莲岗遗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宋集乡青莲村,向北4公里临废黄河。1951年被华东文物工作队发现,1951年至1958年南京博物院进行过四次调查和一次发掘。清理发掘简报发表于《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青莲岗文化即因首次在此发现而得名。
2013年5月,青莲岗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青莲岗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中心地带原来地势较高,又名东岗,面积70000平方米,后因历年挖黑土积肥,高墩变成黑土塘。1958年发掘时,探明地面向下2米为洪水冲积的黄褐色淤土,再向下有2米左右的文化层,距今约在6000至7000年。
==文物遗存==
出土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砺石等。出土陶器有红陶钵、鼎、釜、双鼻小口罐等。遗址还发现两处红烧土居住建筑遗迹。
遗址中芦席上的“人”字形图案,与今天农村一些农民仍在使用的芦柴席的图案几乎没有什么两样,说明当时青莲岗人类的编织技术和审美观念已经相当高明。从青莲岗遗址清理发掘和采集到大量的陶器、陶片,说明了这时期的制陶业已相当发达,技术上已能使用轮制,但手制的方法仍然保留着,制陶工具有陶杵、带有纺织纹的陶印模。
这时期的人类喜在陶器上加装饰,泥质陶多采取表皮上施彩的方法,简单的是在陶器上普遍涂一层红色,使颜色鲜艳;较复杂的是在陶器内壁彩绘图案,分红、褐、紫等数种。砂质陶多采用刻划纹、压印纹、附加堆纹的装饰方法装饰在陶器的肩部,并也用动物的形象来装饰陶器的耳部;在泥条上切压成绳索纹的装饰方法也很流行。
当时人类用来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陶制容器有:盌、钵、带柄陶杯、盘、鼎、带咀陶壶、高足陶豆、甑、平底盆、扁柄勺、平底扁足器、圈足器、盖盌两用器等。陶器中还有陶制纺轮,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使用纺轮来纺织的技术。陶珠和陶管的出土,说明了当时人类已很喜爱装饰,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点。
==研究价值==
青莲岗文化的发现,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同中原黄河流域的诸原始文化在地域上连成一片,形成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完整体系。
2013年5月,青莲岗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青莲岗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中心地带原来地势较高,又名东岗,面积70000平方米,后因历年挖黑土积肥,高墩变成黑土塘。1958年发掘时,探明地面向下2米为洪水冲积的黄褐色淤土,再向下有2米左右的文化层,距今约在6000至7000年。
==文物遗存==
出土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砺石等。出土陶器有红陶钵、鼎、釜、双鼻小口罐等。遗址还发现两处红烧土居住建筑遗迹。
遗址中芦席上的“人”字形图案,与今天农村一些农民仍在使用的芦柴席的图案几乎没有什么两样,说明当时青莲岗人类的编织技术和审美观念已经相当高明。从青莲岗遗址清理发掘和采集到大量的陶器、陶片,说明了这时期的制陶业已相当发达,技术上已能使用轮制,但手制的方法仍然保留着,制陶工具有陶杵、带有纺织纹的陶印模。
这时期的人类喜在陶器上加装饰,泥质陶多采取表皮上施彩的方法,简单的是在陶器上普遍涂一层红色,使颜色鲜艳;较复杂的是在陶器内壁彩绘图案,分红、褐、紫等数种。砂质陶多采用刻划纹、压印纹、附加堆纹的装饰方法装饰在陶器的肩部,并也用动物的形象来装饰陶器的耳部;在泥条上切压成绳索纹的装饰方法也很流行。
当时人类用来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陶制容器有:盌、钵、带柄陶杯、盘、鼎、带咀陶壶、高足陶豆、甑、平底盆、扁柄勺、平底扁足器、圈足器、盖盌两用器等。陶器中还有陶制纺轮,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使用纺轮来纺织的技术。陶珠和陶管的出土,说明了当时人类已很喜爱装饰,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点。
==研究价值==
青莲岗文化的发现,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同中原黄河流域的诸原始文化在地域上连成一片,形成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完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