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694
次編輯
變更
国山碑
,無編輯摘要
国山原称离墨山,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此处 [[ 地震 ]] 后突现十余丈长的石室,并有大石自立,孙皓以为瑞祥之兆,遣大司空董朝来此封禅,并刻石立碑以为记。国山碑大致呈 [[ 圆柱 ]] 形,高2.35米,四周环刻文字,共四十三行,每行二十五字,篆书,由中书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苏建所书。清 [[ 乾隆 ]] 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唐仲冕在此筑碑亭,民国储强南改建石亭,现已扩建为国山碑园。
==历史==
国山,原名离墨山,相传仙人锺离墨于此修炼得道,故名。据 [[ 史料 ]] 记载,276年,阳羡(今宜兴)发生强烈地震,离墨山有大石自立,并出现十余丈长的石室, [[ 东吴 ]] 末帝孙皓以为祥瑞,乃命司徒董朝来阳羡封禅为中岳,改名国山,并刻石以记,是为国山碑。
国山碑是 [[ 三国 ]] 时,吴天玺元年(276年),因在离墨山中发现石洞,即现在的善卷洞,当地官僚和朝臣们知道后,当作大瑞,向皇帝上表献媚,皇帝孙皓立即派遣司徒董朝等前往 [[ 封禅 ]] ,改离墨山为国山,刻国山碑,或称禅国碑。碑圆鼓形,高2.34米,围宽3.3米。 [[ 碑文 ]] 从东面读起,再转向北、西、南各面,计43行,每行25字,共约1000字。碑为篆书,为吴国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苏建书写,碑末还有刻工殷政、何赦姓名。其内容为立碑起缘、瑞应祥兆、歌功颂德。此碑是江苏现存最古老的封禅碑之一,碑文书法亦具有重要价值。1988年前后,宜兴市有关部门对国山碑亭和附近 [[ 环境 ]] 作了整理修葺,供人们参观。此碑已列为江苏省省级 [[ 文物 ]] 。
国山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封禅碑之一,具有较高的 [[ 书法 ]] 艺术价值。碑文记载阳羡(宜兴市)276年的一次地震是有关江南地区最早的地震文献记录,具有一定的 [[ 科学 ]] 价值。( [[ 国家文物局 ]] )
该碑由于长期处于山顶露天环境中,至宋代已有许多字迹剥蚀难辨。 [[ 南宋 ]] 周必大《泛舟録》载其“南北西三面文字可辨,惟东面皆剥裂模糊”。目前仅碑体西北面下半截字迹可辨,其余均已漫灭。为了保护碑石,清 [[ 乾隆 ]] 十九年(1764)荆溪(今宜兴)知县唐仲冕始建护碑亭以蔽之。民国年间,储南强先生又扩建为六角石亭。1990年重建护碑亭,并建国山碑院对其加以保护。
2001年由 [[ 国务院 ]] 公布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