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903
次編輯
變更
瑷珲镇
,無編輯摘要
[[File: 瑷珲镇.jpg|320px|缩略图|右|<big> 瑷珲镇</big>[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44/403/995.jpg 原图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437846 来自 澎湃 的图片]]]
==基本内容==
瑷珲镇,历史上曾称“艾浒”“艾虎”“爱呼”“艾浑”“爱辉”等。“瑷珲”一词的含义,一说,因旧瑷珲城附近有 [[ 瑷珲河 ]] ,故而得名, [[ 达斡尔语 ]] ,意为“可畏”;另说, [[ 满语 ]] ,“母貂”之意,因明末清初这一带以产貂闻名,《爱辉县志》称“似较为可信”。
瑷珲建城,始于清初。为了抗击沙俄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1683年(清 [[ 康熙 ]] 二十二年),清政府决定,设置黑龙江将军,屯垦戍边,“建城永戍”。翌年春夏之交,在被沙俄武装入侵而变成废墟的古瑷珲旧址上重新筑城(今 [[ 俄罗斯 ]] 境内维谢雪村),历时两个半月告成。因其右濒黑龙江,又是黑龙江将军驻地,故称“黑龙江城”。后人为区别江右(西)新“瑷珲”,又称之为“旧瑷珲”。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鉴于瑷珲旧城僻处江东,与内地 [[ 交通 ]] 和公文往来诸多不便,清政府决定,将黑龙江将军衙门迁至下游12里的江西,在被沙俄焚毁的我国达斡尔族屯寨托尔加城的废墟上,重新修筑城寨,仍为“瑷珲城”,即新瑷珲城,亦称“黑龙江城”。
新瑷珲城的内外建筑情况,据《 [[ 盛京通志 ]] 》记载:“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十步,门四。西南北三面植木为廊,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面临江,周围十里”。黑龙江将军和黑龙江副都统同驻一城。
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墨尔根城,留设副都统驻守。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俄乱”, [[ 沙俄 ]] 侵略军攻入瑷珲城,被俄军纵火烧毁。
1907年(清 [[ 光绪 ]] 三十三年),俄军撤出后,重新修筑瑷珲城。
1909年(清 [[ 宣统 ]] 元年),撤销黑龙江(瑷珲)副都统,设置瑷珲兵备道和瑷珲直隶厅,瑷珲城为道署和厅署驻地。
1912年瑷珲兵备道迁往黑河镇,改为黑河道。
1925年改为第一区。
1933年9月, [[ 东北 ]] 沦陷后,伪县公署移驻黑河镇。
1936年设瑷珲保,1944年1月改为瑷珲村。
1945年“九三” [[ 抗日战争 ]] 胜利后,设置瑷珲区,1951年改为第三区。
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瑷珲乡和三道沟乡。1958年9月,将爱辉、三道沟两乡合并,改称爱辉 [[ 人民公社 ]] 。
1956年为更改生辟字地名,将“瑷珲”改为“爱辉”。
1983年6月,撤销爱辉县,并人黑河市,改隶 [[ 黑河市 ]] 管辖。同年7月,将爱辉公社改为爱辉镇。
2015年5月,爱辉复名瑷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