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烈山氏

增加 8,38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简介编辑| 姓名 = ''' 烈山氏 :也作厉 '''| 外文名 = Lie Shan Shi| 图像 = [[File:烈 氏,氏123.jpg |缩略图|center| [https://p1.ssl.qhmsg.com/t017e02d6bffec0c9d9.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6940529-7162890.html 来自360搜索]]]| 图像说明 = ''' 烈山氏''' |center| 出生日期 = 上古时期| 出生地点 = 中国 | 逝世日期 = 上古时期| 国籍 = 中国| 别名 = 炎帝| 职业 = 部落首领| 主要成就 = 发明农业 尝遍百草 作乐器}} ==基本信息== ''' 烈山氏 ''':也作厉山氏, 就是中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 炎帝 ''' 。因以 [[ 火德王 ]] ,故称为 ''' 炎帝 ''' [[ 赤帝 ]] 。继 [[ 女娲 ]] 之后成为天下的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据说,他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 [[ 黄帝 ]] 同为中华民族始祖。《国语.晋语》载 :“ :" 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 [[ 黄帝 ]] ''' 炎帝 ''' [[ 黄帝 ]] 以姬水成, [[ 炎帝 ]] 以姜水成 " 。宋代《 [[ 路史.国名 ]] 》载 :“ :"[[ 炎帝 ]] 后,姜姓国,今宝鸡 有姜氏 城,南有姜水 " [[ 炎帝 ]] 传说在宝鸡民间和官方流传经久不衰。宝鸡市区和南郊常羊山建有 [[ 炎帝 ]] 祠、 [[ 炎帝 ]] 陵,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七举行盛大祭祀纪念活动。 相传其母名 [[ 任姒 ]] ,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 ''' 炎帝 ''' ''' 炎帝 ''' 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 [[ 炎帝 ]] 。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 : 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 ; 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https://p1.ssl.qhmsg.com/t0122e0e6e0787ee1dc.jpg  ==上古记载== 神农别号烈山,对此,史家无异议。"烈山"始见于《国语》和《左传》,比"神农"早出,是神农氏的古称。史书中关于'''烈山氏'''的记载稍少, 而其时代也被认为要早于黄帝。'''烈山氏'''见于文献, 最早是在春秋时期 。《[[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 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 自夏以上祀之 。 " 《[[国语·鲁语上]]》 亦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 其子曰柱, 能殖百谷百蔬 。 " 《[[礼记·祭法]]》 称之曰"厉山氏" , 并谓:"厉山氏之有天下也, 其子曰农, 能殖百谷 。 " 《[[汉书·古今人表]]》 则作列山氏。烈、 厉、 列三字音同而通用, 对此, 学界没有异议。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引《括地志》 :"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 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 所谓'''列山氏'''也, 春秋时为厉国。 " 唐代后期[[李吉甫]]编撰的 《[[元和郡县志]]》 卷 21"山南道二"亦曰:"随县, 本汉旧县, 属南阳郡。即随国城也, 历代不改。厉山, 亦名烈山, 在县北一百里 。《[[礼记]]》曰厉山氏, '''炎帝'''也, 起于厉山, 故曰厉山氏。 " 根据以上记载, 关于'''烈山氏''',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其一, '''烈山氏'''是上古帝王; 其二, '''烈山氏'''之子柱( 或名 "农" ) 是农业发明者; 其三, 烈山即厉山, 在今湖北随县。在'''烈山氏'''、 神农氏和炎帝三种称谓中, '''烈山氏'''的影响远不如后者, 这是农业在经济中地位的凸显和神农氏被放大的结果。 ==贡献==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据《[[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为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炎帝在与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中,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六、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七、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 事迹== 姜氏族为西戎族一支,原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进入中原。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著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据说因"'''炎帝'''欲侵凌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此次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 (阪泉,今京郊延庆境内的阪泉村)。面对著统领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以胜利的姿态结束了这场战争。'''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著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源出于此。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则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帝名由来==  一说中央为黄色,黄帝是正称;南方为赤色,因而'''炎帝'''别称赤帝。但此说有一缺陷,'''炎帝'''发祥地应该在北方渭河流域,与黄帝区域差不多,后来才向南发展,不应当在到达南方才号'''炎帝'''。  《[[帝王世纪]]》说:"有圣德。以炎德王,故号'''炎帝'''。"炎德是什么?《[[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记,故为火师而火名。" 原来他改造了伏羲计时的方法,发明了以火纪时的火历,尊奉太阳神,所以尊称为炎。我认为可能也指善用火的氏族。 '''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 '''炎帝'''又号"高辛氏","高辛"这一称号的涵义,过去未有确解。据人解说,"辛"即"薪"的本字,辛在甲骨文象形为以斧斤析木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有辛(薪)则能有火,所以高辛氏其实初义应该是火神之别号。  ==管理部落==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还是我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没有定论,事实上'''炎帝'''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改造自然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  =='''炎帝'''陵==  '''炎帝'''陵与黄帝陵一样,也有好几座。  一是在轩辕氏黄帝时就已经有了,黄帝封参卢于潞(古上党,在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在上党地区太行、太岳之间就有一条河叫姜阝水。这里是'''炎帝'''传说极盛的地方. 另一个在湖南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唐田乡鹿原坡,又称"天子坟"。 词条标签: 神话人物 民族 历史人物 人物
3,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