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938
次編輯
變更
兴化民系
,無編輯摘要
“兴化”是莆仙一带的传统名字,被使用了一千余年之久。 [[宋朝| 宋代 ]] 在莆田、仙游地区设立的兴化军,此后, [[元朝| 元代 ]] 设兴化路、明清两代设兴化府,直至今日,东南亚的兴化移民仍普遍使用“兴化人”作为族群的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设立莆田地区,管辖莆田、仙游两地,于是“莆仙”的名字也随之产生。兴化人的语言——兴化语(莆仙语)在音韵特点上介于闽南语和闽东语之间。兴化地区流传着自己独特的古老 [[ 剧种 ]] —— [[ 莆仙戏 ]] (兴化戏)。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在历史上,兴化人重视文教, [[ 科举 ]] 相当发达,民风较为保守。兴化人的海洋文化比较发达,华人社会的海神妈祖、陈文龙都是兴化人。
==语言与文字==
兴化人所使用的语言为莆仙语(兴化语),又称兴化话或莆仙话,属 [[ 汉藏语系 ]][[ 汉语族 ]] 闽语支。
莆仙语(兴化语)可分为莆田话和仙游话两种方言,使用者称之为“本地话”。其中,莆田话通行于莆田城区,仙游话则通行于仙游县。此外, [[ 中华民国 ]] 实际管理的乌坵乡(由福建省 [[ 金门县 ]] 代管)也使用兴化语莆田话,并有融合战地文化用语,当地又称乌坵话。
兴化平话字是一种用于书写莆仙语(兴化语)的 [[ 罗马 ]] 拼音系统,为教会罗马字之一。1890年由 [[ 基督教 ]][[ 美以美会 ]] 传教士蒲鲁士夫妇发明并推行。兴化平话字是历史上第一套使用 [[ 拉丁字母 ]] 表记莆仙语的文字系统,为基督教在莆田传播发挥重要贡献。
兴化平话字始终仅限于 [[ 教会 ]] 内部推行。至1950年12月《奋兴报》停刊之后,兴化平话字逐渐淡出视野。时到今日,只有研究者以及少数信教的老者能够用之阅读,而普通民众甚至还不知道兴化语有平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