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伊朗危机

增加 30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伊朗危机''',又称伊朗—阿塞拜疆危机,由[[苏联]]拒绝在二战结束后放弃占领[[伊朗]]领土引发。1941年,伊朗亲[[纳粹德国]]的行为令英苏入侵伊朗。从北部进攻的苏联红军联手从中部和南部进攻的英国军队等同盟国(The Allies)成员,入侵并占领了伊朗国土,之后英美联军在伊朗开辟了多条为战时同盟苏联补给重要军需的路线。
由于截至1941年8月,美国还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故同盟国当时的成员主要(还包括1939年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及1940年被占领的[[法国]]各自的流亡政府)为英国与苏联,两国在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后结成盟友。盟军占领伊朗后达成协议,同意在轴心国停止敌对活动6个月后撤出伊朗境内,然而在1946年初期限到来之际,[[斯大林]]治下的苏联却拒绝撤军而继续留在伊朗,与此同时支持苏联的伊朗人宣布伊朗西北部的[[阿塞拜疆]]地区独立成为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而早在1945年底,伊朗库尔德人就在苏联的支持下于伊朗西北部成立了马哈巴德共和国 <ref>[https://www.sohu.com/a/335993999_440288?_f=index_pagehotnews_3 这个中东民族没有自己的国家,成功然后又失败 | 地球知识局 ],搜狐,2019-08-24 </ref> 。两个地区相继分裂后,由苏联提供武装支持与协助训练的库尔德人和阿塞拜疆族民兵组成的联盟参与到了苏联与伊朗的战争中,结果导致了约2000人死亡。在伊朗总理艾哈迈德·盖瓦姆的谈判与美国对苏联施加外交压力的情况下,苏联最终选择从伊朗撤军。这场危机被后人视为冷战萌芽时期美苏冲突的表现之一。
==1946年伊朗危机==
占领伊朗后,美英联军将其作为向苏联运输战略物资的重要补给线,用以资助苏联对抗纳粹德国。在此过程中,约30000非战斗美军士兵来到伊朗运送这些物资,由于伊朗作为补给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人将这条伊朗境内的补给线称为“通往胜利的桥梁”。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同盟国三巨头的领导人向伊朗做出了关于战后恢复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协助其进行战后重建和发展的保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 <ref>[https://mil.sohu.com/20150417/n411446727.shtml 历史上的7月17日:波茨坦会议举行],搜狐,2015-04-17 </ref> 后的德军正式投降后结束,但斯大林拒绝了丘吉尔的关于提前从伊朗撤军的提议。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美英军队先后在条约规定期限内撤出了伊朗境内,而苏联不仅拒绝接受1946年3月2日作为“三国条约”中规定的撤军的最后期限,还反而向伊朗增派了驻军。到1945年12月中旬,凭借着红军和秘密[[警察]]的力量,苏联已在伊朗境内扶植了两个亲苏的“人民民主共和国”——贾法·皮萨瓦里领导的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和卡吉·穆罕默德领导的库尔德人政权[[马哈巴德共和国]]。
===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
273,00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