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迫击炮

增加 9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迫击炮 ''' (英语: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 [[ 火炮 ]] 。其名称来源由于它可以“迫近射击”。
==特点==
射角大(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射击时,身管后坐能量通过座钣由地面吸收。行军时身管、座钣可分解。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 [[ 技术 ]] 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 [[ 烟幕弹 ]] [[ 照明弹 ]] 等特种炮弹。
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班、排、连)作战,为 [[ 步兵 ]] 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
==历史==
迫击炮由臼炮演变而来。1904年 [[ 日俄战争 ]] [[ 旅顺 ]] 攻城战中,日军官兵离俄军战壕很近,普通火炮和机枪无法发挥威力。俄国炮兵军官、旅顺要塞炮兵技术副主任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利用臼炮弹道高、射程近的特点,和旅顺城防司令康德拉坚科将军一道 [[ 设计 ]] 出了第一门迫击炮,其炮身为海军的47毫米海军炮,安装在轮式炮架上,便于推行,发射超口径长尾迫击炮弹,弹重11.5kg,射程500步。
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炮是由海军臼炮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直到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期间,英国 [[ 发明家 ]] 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炮方告问世。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期间, [[ 苏联 ]] 为装备了世界上最多门迫击炮的国家,共34.8万门。苏联政府设有迫击炮装备人民委员部。
世上最大的迫击炮为 [[ 美国 ]] 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时制造的小大卫,其炮筒重65304千克,口径为91.4厘米。它所发射的弹头重约1700千克。
现代迫击炮主要发展于后装性线膛炮模式、曲平射两用模式和自动连发模式;大口径型也正趋向自行火炮化。迫击炮由于使用简单,除了一般 [[ 军队 ]] 外,连一些游击队都会装备。
==视频==
==参考文献==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278,98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