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次編輯
變更
熊汝成
,無編輯摘要
= 个人履历 =
熊汝成教授,1908年11月4日出生,湖北蕲春人,汉族,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泌尿外科事业奠基人之一。于1995年8月5日逝世。<br> 熊汝成教授几十年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华倾注于祖国的医学科学事业,在中国泌尿外科发展史中有许多“第一”被载入史册,如我国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理学基础和临床、同种异体肾移植的长期生存、体外震波碎石机的研制与临床、男子不育与棉酚以及全氟碳代血液等的研究。为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呕心沥血,对我国泌尿外科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br>
熊汝成教授1936年6月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并获得美国纽约州大学颁发的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历任北平协和医学院及其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助理医师、助教、主治医师,贵阳医学院外科讲师、副教授,(重庆)上海医学院外科副教授。1946年9月赴美国密执安大学医院进修泌尿外科,1947年11月回国任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副教授,并开创泌尿外科。新中国成立后,熊汝成教授是中山医院首任工会主席。1951年8月,他担任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七大队大队长。之后,他历任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系统外科教研组主任、外科教研组主任、医学系副主任、医学系一部主任、中山医院护士学校校长、中山医院副院长等职。1993年1月被聘为首批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届)、名誉顾问(第二届)、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生育科技专题委员会顾问、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理事、上海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还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泌尿外科学》副主编、《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副总编辑,《上海医学》杂志编委等。他还是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荣誉教授,波兰Bialgstok医学院客座教授。 [1]
= 教学背景 =
1938年任主治医师和助教,1941年在贵阳医学院任讲师、副教授,1945年至1947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医院进修泌尿外科。1947年回国即在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工作,开创了中山医院泌尿外科。1950年抗美援朝时,他担任抗美援朝第七大队大队长。1953年被卫生部和上海市高等教育局评聘为三级教授。<br> 熊教授历任中山医院首任工会主席、泌尿外科主任、外科教研组主任、医学系副主任、医学系一部主任、中山医院护士学校校长、中山医院副院长、国家计划生育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全国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和上海泌尿外科分会常务理事、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泌尿外科学术组组长、上海市计划生育研究会理事和男子组组长等职务。1983年他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并获得美国纽约州大学颁发的医学博士学位。他还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首届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和上海医科大学医院荣誉教授,及波兰Bialgstok医学院客座教授等荣誉称号。<br> 熊教授以精湛娴熟的医疗技术、忘我的工作精神和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辛勤地耕耘在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领域里。作为科室主任,他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坚持临床第一线,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他坚持亲自查房和参加定期疑难病例讨论,不论高温季节,还是寒冬腊月,他从不间断,偶尔因公差不能在规定时间查房,他也会安排其他副主任主持,事后又总是要来病区看病人。在查房过程中,不仅检查医疗护理质量,而且仔细听取病人对医疗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他既重视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治,更不忽视常见病的处理。例如:一位血尿病人膀胱镜检查发现为膀胱肿瘤,入院准备做膀胱肿瘤切除。当他在查房时了解到病人曾经有过排尿时出现头晕、心跳、出汗、面色苍白等病史,他决定围绕嗜铬细胞瘤方面作检查,手术中证实了是比较少见的膀胱嗜铬细胞瘤,使病人很平稳地度过了手术关。<br> 熊教授十分重视门诊病人医疗质量的严格把关,明确规定科内疑难病例讨论会的重点是门诊病人。他认为门诊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外省市或本市区县级医院。经各地有经验的医师诊治有困难而转来的,希望尽快为病人解决问题。针对门诊的时间紧凑,若有疏忽,很容易延误病情。在他组织下科内制定《泌尿外科门诊常规》明确规定每次门诊所有主治医师都要参加外,还派一名主任医师负责咨询辅导,对认为诊治有困难,门诊一时又不能解决的病例,还可提交科内疑难病例讨论,以便及早确诊,减少病人不必要的往返门诊。<br> 熊教授是上海名医之一,慕名求医的病人络绎不绝,他对病员不分职位高低,不分贫富差别,始终和气、热情、耐心,以精湛的技术为他们服务,深受病员爱戴。尤其是他视病人治疗工作为第一需要,只要是医疗工作的需要,他都会利用他长期积累起来丰富的临床经验,亲临处理或指导。有一位生殖器异常的男病人,情况不好需要紧急处理。深更半夜把熊教授从家中请来。他没二话当即投入抢救,提出治疗方法,使病人迅速获得痊愈。又有一位睾丸扭转几近坏死的病人,值班医师半夜在手术台上处理时遇到麻烦,熊教授听说后即来院,指导手术至成功。在实施每一例肾移植手术的前前后后,他更是亲临第一线,关注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直到病人手术中的妥善处理完成后,他才肯放心离去。<br> 熊教授从解放初期起就一直肩负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医疗保健工作,并为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做出了很大的奉献。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对熊教授长期以来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健康所做的特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br> 熊教授在学术上的造诣很深,不断为医学科学事业的创新填补国内空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1960年以来,熊教授对肾血管性高血压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他率先提出了我国大动脉炎是引起肾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理基础,在国内外受到重视。在熊教授主持下,1972年9月研究成功国内第一台平板型(Kill型)人工肾并投入生产,为晚期肾功能衰竭病人进行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提供了条件。该“平板型人工肾”项目1974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1970年1月他主持进行首例尸体肾移植,1975年7月第二例尸体肾移植获得成功,存活9年以上,是当时我国肾移植存活最长的病例。1977年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他牵头进行男性口服避孕药棉酚的调查和临床试用等研究,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他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第三军医大学协作研制全氟碳代血液,1981年首先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并于1987年获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熊教授主持的 “硅橡胶导管卡那霉素的应用” 等研究项目,1982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1984年熊教授参加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制肾结石体外碎石并完成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磁化水治疗泌尿系统结石”1987年7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他指导博士生开展“流式细胞(FCM)技术诊断膀胱肿瘤”研究项目,1991年6月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3年他还作为主要负责人和上海医疗器械厂协作,成功研制泌尿外科成套手术器械,受到国内外泌尿科专家的好评,填补了国内空白。鉴于熊教授对我国泌尿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同行亲切誉为中国南北二位开展泌尿外科学的先驱之一(另一位为北京吴阶平教授),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br> 作为博士生导师的他,曾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3名。熊教授是严师又是益友。用他满腔热忱悉心培养和指导年轻一代。他经常勉励年轻人不但要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还要做80年代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他多次患病躺在监护室时还逐字逐句地为研究生修改论文。为了培养中青年医师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和论文报告的能力,熊教授积极支持举办并亲自主持1983年上海市泌尿外科中青年医师学术论文报告会。对中青年医师科研项目的设计,论文报告的要求,他都予以具体指导,他还重视对各级医师的培养,包括对每位进修泌尿科的同志都能得到他的业务指导,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尊敬。<br> 熊教授还担负着繁忙的医院行政工作,在担任副院长等职务期间,努力抓好他分管的行政管理工作。他以身作则、办事讲究实效,他尊重老专家、重视扶植和发挥中青年技术骨干的作用,他办事公正、不徇私情、作风正派、善于与同事合作共事,他的工作作风深受全院职工赞扬。<br> 此外熊教授还担任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和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副总编辑、上海医学和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编委等职务。他先后主编、副主编《肾脏移植》、《泌尿生殖外科学》、《实用外科学》等8部专著,参加编写其他泌尿外科专著16部,发表论文120余篇。1993年他被聘为首批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还担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名誉顾问、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生育科技专题委员会顾问等职务。<br>
熊教授几十年来全身心投入在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对我国泌尿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崇高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