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易伯鲁

增加 11,91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易伯鲁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易伯鲁.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易伯鲁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易伯鲁.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8%93%E4%BC%AF%E9%B2%81&step_word=&hs=2&pn=1&spn=0&di=286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440626752%2C489062395&os=1038868722%2C1922662868&simid=4261800763%2C812061726&adpicid=0&lpn=0&ln=113&fr=&fmq=1597543259930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a1.att.hudong.com%2F14%2F00%2F01300000010387123173000078505_s.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kwthj_z%26e3Bv54AzdH3FothtAzdH3F%25Em%25lb%25ln%25E9%25BC%25AF%25El%25Bd%25b8%26r61%3Df5_8_rtv&gsm=2&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D2%D7%B2%AE%C2%B3&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 图像说明 = 著名鱼类生态学家
| 出生日期 = 1914年
| 出生地点 = 湖北汉阳县
| 逝世日期 = 2009年1月8日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生态学家
| 知名作品 =
}}

'''易伯鲁'''(1914年~2009年1月8日),中国知名的鱼类生态学家<ref>[https://baike.sogou.com/v8930420.htm 易伯鲁 ],搜狗</ref>,武昌鱼的命名人<ref>[http://www.cuepa.cn/cate_11/detail_147792.html 易 伯 鲁(1915年—2009年),中国知名的鱼类生态学家,武昌鱼的命名人,中国最早研究浮游甲壳动物的学者 ],华文报刊, 2018-04-15</ref>,中国最早研究浮游甲壳动物的学者,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学专业,先后就职于北平动物研究所、中央动物研究所,1971年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调入华农后一直任教于华中农学院。是水产学院水产系的创始人之一,水产养殖学科的奠基人<ref>[https://www.taomingren.com/baike/8748 易伯鲁简介 ],淘名人, 2019-06-14</ref>。

==人物简介==
易伯鲁,(1915年--2009)1914年出生于[[湖北]]汉阳县,我国著名鱼类生态学家、水产学院创始人之一,原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主任、[[武汉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华农支社支委。出生于湖北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曾在昆明粤秀中学任生物教员一年,后入原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抗战期间迁昆明)任助理员,从事滇池浮游生物的研究。1945年转入重庆北碚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进行鱼类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随所往[[上海]]。全国解放后,在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单位继续从事鱼类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员,曾兼任所务秘书两年。1956年任副研究员,1959年起任鱼类研究室副主任,鱼类资源组组长。1971年调入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参与创办水产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等职。易老90华诞的时候,毕业学生重聚母校为他祝寿,以表达他对水产学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的崇敬之情。2009年1月8日上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5岁。

==个人履历==

原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主任、武汉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华农支社支委。

出生于湖北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曾在昆明粤秀中学任生物教员一年,后入原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抗战期间迁昆明)任助理员,从事滇池浮游生物的研究。

1945年转入重庆北碚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进行鱼类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随所往上海。

全国解放后,在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单位继续从事鱼类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员,曾兼任所务秘书两年。

1956年任副研究员

1959年起任鱼类研究室副主任,鱼类资源组组长。

1971年调入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参与创办水产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等职。

易老90华诞的时候,毕业学生重聚母校为他祝寿,以表达他对水产学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的崇敬之情。

2009年1月8日上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5岁<ref>[http://www.bbwfish.com/article.asp?artid=62753 “武昌鱼之父”易伯鲁8日在汉逝世 ],新浪网, 2009-01-11</ref>。

==个人生平==
1945年,易先生在滇池工作仅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我国第一篇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研究论文"滇池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研究"。 1955年,在梁子湖工作站工作期间,发现了鲂属鱼类一新种,定名为团头鲂,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武昌鱼",为全国池塘养殖增添了新的优良种类。1957-1958年在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期间,作为中方负责人,他主持了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发现了10种该流域在苏联境内未曾报道过的鱼类。1959-1968年,参加和主持了长江干流的鱼类生态调查,查清了长江干流草、青、鲢、鳙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分布、规模和产卵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为科学利用和有效管理长江四大家鱼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1988年根据以前所做工作和水生所其他同事后期所做的工作,又整理出版了《葛洲坝水利枢纽与长江四大家鱼》专著,该专著已成为江河鱼类产卵场和早期资源调查方面的经典之作,被美国同行看作是研究四大家鱼资源的范本,因而被翻译成英文,挂在政府研究机构网站上供读者下载和参阅。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他参加了由当时中共南京市委和湖北省委领导的外围革命组织"首都平津学生抗日救国宣传团",在湖北省黄冈地区农村、矿山和河南信阳等地进行了历时八个月的抗日宣传。解放后,易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上海就加入了党的统一战线组织--九三学社,先后任九三学社武汉市第三和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湖北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和第一届(1986)委员会常委,1991年起历任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顾问,作为九三学社华中农业大学支委,为九三学社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科学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易先生积极参政议政,曾作为武汉市武昌区第六届人大代表,武汉市第六至第八届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为武昌区、武汉市和湖北省的发展和建设出谋划策。

==亲历文革==
70年代,“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等“极左”的口号在中国广为流传。“造反”成了工农兵学员的特权,教师、学校领导干部面临着被“改造”的危险。在这种情形下,华农的实际情况相对和平、安定。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易伯鲁2.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8%93%E4%BC%AF%E9%B2%81&step_word=&hs=2&pn=5&spn=0&di=693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730832598%2C3460763645&os=3933578726%2C2716211683&simid=0%2C0&adpicid=0&lpn=0&ln=113&fr=&fmq=1597543259930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ctimgs.ctdsb.net%2Fuploadfile%2F2018%2F0106%2F20180106101541303.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vp1fk_z%26e3BgjpAzdH3Fip4sAzdH3Fda8bAzdH3Fa8amAzdH3F1w3tw8n8ab8_z%26e3Bip4s&gsm=6&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http://www.ctdsb.net/html/2018/0106/dajia131081.html 图片来源楚天都市网]]]
| 图像说明 = 1987年,易伯鲁与华农大水产专业研究生在一起
}}

“造反的情况实有发生,但不多。工农兵学员提出非教学方面的要求,找行政干部闹。情节严重的就发展成为校内游行。”易老回忆起曾亲历过的一次“造反”,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养鱼实验课上,一个工农兵学员带头提出不合理要求,并以罢课相要挟,易老耐心地劝说却依旧无济于事,不听劝说的学员掉头便走,眼看已经走到门口了。“课堂上还坐着其他学员,他们只是试探地在一旁观望。如果控制不好,随时都可能发生罢课。”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易老厉声喝道:回来!闹事的学员怔住了,在耐心劝说下,最终返回课堂。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害怕,只是做了一名老师该做的事。”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干部的思想局限于“可以管的怕管,不该管的瞎管”的荒谬理论。虽然老师的处理方法与态度对事态的发展影响重大,但也不难窥出,那个年代,教师的地位与价值是得不到体现的。

动乱的“文革”在易老淡淡的叙说中远去,但其影响却铺成他心中不灭的记忆。“文革的动乱时期,工农兵学员弥补了高校无生源的断层,遏制了瘫痪格局的形成。就工农兵学员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夯实基础、积累知识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革’留下了不少国家发展的启示与教训,随后中国飞速发展的20年,应该说也有‘文革’的一份‘功劳’。”

==科学研究==
易先生一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对待科研工作,从不挑肥拣瘦,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精益求精,不计名利,从不畏苦,甘之如饴。无论长江、黑龙江、还是在滇池,梁子湖、太湖,都留下了易先生忙碌的身影,追求的足迹。

对待科学问题,易先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畏权威,不惧压力。在葛洲坝是否修建过鱼道设施的问题上,根据大量研究数据和相关文献的分析,与其他专家一起提出了不必修建过鱼道的建议,并最终被采纳,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巨额建设资金,并每年可为国家增加数以亿计的水电收入。作为知名鱼类生态学专家,曾担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和副秘书长,中国鱼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并被聘为国家科委水产组组员。

易先生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担任水产系系主任期间,面对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担负起《水生生物学》、《池塘养鱼学》、《鱼类生态学》、《专业英语》等四门课程的教学和教材编写任务,以及研究生《鱼类学文献选读及检索》课程的教学任务。1982年,由其编著的国内首部鱼类生态学教材--《鱼类生态学》问世,相继被许多院校相关专业翻印作为教材使用。1984年开始招收培养水生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水产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师长,言传身教,堪为楷模。他所培养的学生中有许多已成为国家政府部门、科研教学结构的中坚力量。他的学生仰其为人,受其感召,捐资设立了以他命名的"易伯鲁奖学金",资助了一批优秀学生。

1982年,由易教授编著的国内首部鱼类生态学专著--《鱼类生态学》问世。80年代中期,图书馆订了4-5种外国水产专业杂志。水产系的发展局面日益明朗,学科建设发展逐步走上正轨。

==参考来源==
[[Category:科学家]]
29,78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