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超音速巡航

增加 13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超音速巡航.jpg|350px|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624/8f79d67d6c4847cc8748876d991f8c7c.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22571685_99913295?_f=index_chan10news_103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超音速巡航'''( [[ 英语]]:Supercruise),指在平飞状态下长时间维持超音速飞行,就算是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
50年代,第一架能够维持水平超音速巡航飞行的是 [[ 英国 ]] 航太的闪电式战斗机。但这里有超音速多少巡航的问题。早期的闪电式战斗机在不开 [[ 后燃器 ]] 加力的情况下,勉强能达到并维持1.02 [[ 马赫 ]] ,若使用后燃器虽能达到更高速度,引擎却会过热,数分钟后不得不中断超巡以待引擎冷却。此时各国 [[ 战机 ]] [[ 轰炸机 ]] 只需要在接近目标的数分钟内保持高超音速,对超巡并无需求。
步入60年代,冷战铁幕拉开,美国面对苏联广阔的 [[ 领土 ]] ,认为首轮轰炸机超巡很有必要,因此开发 了B了[[B-58中型轰炸机 ]] ,具备连续使用后燃器能力,能以2倍音速连续巡航。由于必须开启后燃器才能维持超音速,燃料耗损极为巨大,可达一般状态的数十倍之多,非常不 [[ 经济 ]] ,因此计划中的B-58由美国起飞超巡轰炸苏联境内目标,需在苏联周边盟国空中加油2-4次之多。后来的XB-70轰炸机也秉承这个设计 [[ 概念 ]] ,将超巡速度又进一步提高至3倍音速,虽设计了巨大的 [[ 油箱 ]] ,航程仍然有限,亦需在盟国加油后才能深入苏联。
==概述==
作为铁幕另一边的苏联则针锋相对开发了可超巡的MiG-25(米格-25) [[ 截击机 ]] ,可以2.5-2.8倍音速连续使用后燃器超巡,为此在引擎舱内壁镀有20公斤的 [[ ]] ,以减弱持续燃烧的后燃器的高温对机体的影响。同样此高超音速巡航极为耗油,除去起降阶段,约16吨燃料只能维持约40分钟,不过MiG-25作为区域截击机并不需要上千公里远程飞行,只要高速逼近B-58或XB-70,为其所载的每枚近半吨的R-40空空导弹带来有利的射击条件即可。
于是出现了美国制造超巡轰炸机,苏联制造超巡截击机的场景。另外,也有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子, [[SR-71侦察机 ]] 是设计成在高速下会关闭燃烧室的通道,而将所有气流都送往后燃器,也就是直接以后燃器做为动力来源的半冲压引擎模式。这个设计使燃油 [[ 经济 ]] 性提高,在其铆接 [[ 钛合金 ]] 机身经热身止漏并空中加油后,约45吨燃料可维持约1小时15分钟3.2马赫超巡,但引擎极不稳定,导致SR-71尽管在地勤和 [[ 飞行员 ]] 制度上严格管理,还是平均2815飞行小时即有1架坠毁。
70年代后随着 [[ 洲际弹道导弹 ]] 日趋完善稳定,超巡轰炸机被放弃或取消,此时的战斗机也没有了超巡必要,转向以缠斗的常规空战为主,回归到后燃器只需工作5-10分钟的状态。这样亦导致了1990年 [[ 海湾战争 ]] 中,多国部队各种战机均无法跟踪伊拉克以超巡飞行的MiG-25,又因己方机群密集不能贸然远距离发射 [[ 导弹 ]] ,结果被MiG-25找到机会后击落一架F-18。
80年代,由于现代引擎技术的提升,使得不开后燃器进行超音速巡航已经成为可能,在 [[ 美国空军 ]] 于1987年提出的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计划中,即将此一能力列为必备要求之一。但ATF将超巡定义为不开加力以1.5倍音速飞行30分钟,若按此标准,闪电式战斗机,XB-70,米格25/31,SR-71,协和号,Tu-144均不能算超巡机种。
目前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的战斗机有:前苏联的MiG-31截击机,美国ATF计划中胜出的F-22战斗机和落败 的YF的[[YF-23战斗机 ]] ,空载状态的 [[ 欧洲台风战斗机 ]] 等。未来,装备涡扇15(目前是涡扇10)引擎的中国J-20战斗机和装备产品30引擎的俄罗斯Su-57战斗机也将拥有此能力。
至于大型的民航机和轰炸机要超音速巡航较易,因为其较大的机体可以载更多燃料,而且引擎的冷却较易解决,早 如XB如[[XB-70轰炸机 ]] 、协和式客机、Tu-144客机都做到连续使用后燃器超巡的,但所引起的 [[ 噪音 ]] 问题却较难解决,而实际应用较少。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2,8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