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極冰蓋

增加 3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南極冰蓋.jpg|230px|thumb|有框|右|南極冰蓋。[https://kknews.cc/science/jk256gq.html 原圖鏈接]]]
'''南極冰蓋'''(英語:Antarctic ice sheet),是 [[ 地球 ]] 上最大的單個冰塊,它覆蓋了約98%的南極大陸。它的面積接近1400萬平方公里(540萬平方英里),包含2650萬立方公里(6,400,000立方英里)的冰。立方公里的冰重約1公噸, 意味著冰蓋重26,500,000吉丁。地球上約61%的淡水被保存在南極冰蓋中,相當於海平面上升約58 m。在南極洲東部,冰蓋停留在主要陸地上,而在南極洲西部,冰床可以延伸到海平面以下2500 m以上。
==歷史==
'''南極冰蓋'''可溯源南極洲的結冰始於約455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並在約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漸新世滅絕事件期間升級。然後,CO<small><small>2</small></small>的水平約為760ppm ,並且已從早期的數千ppm的水平下降。二氧化碳的減少(臨界點為600 ppm)是促使 [[ 南極 ]][[ 冰川 ]] 消融的主要因素。<ref>[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1/12/111201174225.htm 研究發現-二氧化碳水平下降導致極地冰蓋]科學</ref>當地球軌道偏愛涼爽的夏天時,冰川便受到了一定的間隔,但是氧同位素比率循環標誌的變化太大,無法用南極冰蓋的生長來解釋,這表明一個冰河時代已有一定規模。Drake通道的開放可能也發揮了作用 ,儘管變化的模型表明,降低CO 2的水平更為重要。
在溫暖的上新世時期(大約5至300萬年前),西部南極冰蓋有所下降。在這段時間裡,羅斯海開放了。<ref>[https://digitalcommons.unl.edu/cgi/viewcontent.cgi?httpsredir=1&article=1186&context=geosciencefacpub 上古紀律的上新世西部南極冰蓋振盪]大自然</ref>但是陸地上的南極東部冰蓋沒有顯著下降。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衛星測量結果表明,該大陸上空的板層厚度仍在增加,超過了邊緣的損失。<ref>[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nasa-study-mass-gains-of-antarctic-ice-sheet-greater-than-losses/ 南極冰蓋]美國航太總署NASA官網 </ref>
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建議包括對氣候的影響以及 [[ 臭氧洞 ]] 對海洋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和/或隨著變暖的深水融化冰架,使海洋表面溫度降低。
==自二十世紀末以來的變化==
===溫度===
根據2009年的一項研究,自1957年以來,南極洲的整個非洲大陸平均地表溫度趨勢為正,且在> 0.05°C /十年期間很顯著。 <ref> Steig,Eric [http://www2.umaine.edu/itase/content/Abstracts/Steig.pdf 過去50和200年中南極洲的溫度(PDF)]umaine.edu,2009-01-21</ref> 西南極洲的變暖超過0.1。在過去的50年中,溫度每十年每度升高一次,而這種變暖在 [[ 冬季 ]] [[ 春季 ]] 最為強烈。儘管南極東部的 [[ 秋季 ]] 降溫可以部分抵消這一影響,但這種影響僅限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ref>[https://docs.rw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313&context=fcas_fp 自1957年國際地球物理年以來對南極冰蓋表面的暖化]大自然</ref>
===海冰和陸冰===
冰通過降雨進入積雪,就像雪一樣。然後將這些雪壓實,形成冰川冰,該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向海岸移動。它的大部分是通過快速移動的冰河運送到海岸的。然後冰進入海洋,經常形成巨大的浮冰架。這些架子然後融化或破碎,形成冰山,最終融化。
如果冰雪從陸地到海洋的傳播被降落在陸地上的雪所平衡,那麼對全球海平面不會產生淨貢獻。總體趨勢表明,南半球變暖的氣候將向 [[ 南極洲 ]] 輸送更多的水分,從而導致內部冰蓋增長,而沿海地區的產犢事件將增加,導致這些地區萎縮。 2006年從衛星數據得出的測量冰塊重力變化的論文表明,南極洲的冰總量在過去幾年中開始減少。2008年的一項研究通過測量沿海岸的冰速和厚度,將離開冰原的冰與整個大陸上的積雪量進行了比較。發現南極冰原處於平衡狀態,而南極冰原正在失去質量。這主要是由於冰流的加速,例如Pine Island Glacier。這些結果與重力變化非常吻合。<ref>[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2802727_Recent_Antarctic_ice_mass_loss_from_radar_interferometry_and_regional_climate_modelling 最近的南極冰塊質量損失來自雷達干涉測量法和區域氣候模擬]自然地球科學</ref>2012年11月發布的估算值,基於GRACE數據以及改進的冰川等靜壓調節模型,討論了估算值中的系統不確定性,並通過研究26個不同的區域,估算了每年的平均質量損失2002年至2010年期間為69±18 Gt/y(海平面上升0.16±0.043 mm/y)。質量損失在地理上是不均勻的,主要發生在阿蒙森海沿岸,而南極西部冰蓋的質量大致恆定,而南極東部冰蓋的質量有所增加。
南極海冰異常大致遵循了變暖的模式,最大的下降發生在南極西部沿海。自1978年以來,南極東部海冰一直在增加,儘管沒有統計上的顯著速度。大氣變暖與二十一世紀前十年西部南極洲的質量損失直接相關。這種質量損失更可能歸因於海洋環流模式的變化(其本身可能與大氣環流變化有關,這也可以解釋南極洲的變暖趨勢),從而導致 [[ 冰架 ]] 融化增加。冰架的融化又導致冰流加速。由於鹽度差異,浮冰架的融化和消失只會對海平面產生很小的影響。<ref>彼得Noerdlinger,[https://phys.org/news/2005-08-ice-sea.html 浮動的冰熔化將上升海平面]PHYSORG.COM</ref>融化增加的最重要結果是加快了陸地上被這些冰架支撐的冰流的速度。
===最近的觀察===
[[ 加州 ]] 大學的一組科學家更新了從1979年到2017年的先前結果,從而改進了時間序列以獲得更準確的結果。他們的文章於2019年1月發表,涵蓋了南極洲四十年的信息,揭示了總的質量損失每十年逐漸增加。
從1979年至1990年為40±9 Gt/y,從1989年至2000年為50±14 Gt/y,從1999年至2009年為166±18 Gt/y,最後從2009年至2017年為252±26 Gt/y。在Amundsen Sea部門,損失高達159±8 Gt/y。有些地區根本沒有遭受太大損失,例如東羅斯冰架。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