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
次編輯
變更
尖萼乌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尖萼乌头</big> ''' |- | File:尖萼乌头0989.jpg|缩略图|…”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尖萼乌头</big> '''
|-
|
[[File:尖萼乌头0989.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21e0f79c322314cc.jpg][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19038&eid=4942861&sid=5163803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尖萼乌头,(学名:Aconitum acutiusculum Fletcher et Lauener ),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块根胡萝卜形,长约6厘米,粗约7毫米。茎高75-120厘米,上部与花序均密被弯曲的白色短柔毛,分枝。叶片与德钦乌头相似,圆五角形,宽8-12厘米,掌状全裂,末回裂片狭披针形或线形,两面被短柔毛,脉上面下陷;叶柄长1.5-10厘米。
生海拔4000米山地松林边草地。产中国云南德钦白马山。块根主治流感,炭疽病,风湿疼痛,食物中毒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尖萼乌头
*'''拉丁学名''': Aconitum acutiusculum Fletcher et Lauener
*'''界''': 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木兰亚纲
*'''目''':毛莨目
*'''科''':毛茛科
*'''亚 科''':金莲花亚科
*'''族''':翠雀族
*'''属''':乌头属
*'''种''': 尖萼乌头
*'''分布区域''': 中国云南德钦白马山
=='''形态特征'''==
尖萼乌头,块根胡萝卜形,长约6厘米,粗约7毫米。茎高75-120厘米,上部与花序均密被弯曲的白色短柔毛,分枝。叶片与德钦乌头相似,圆五角形,宽8-12厘米,掌状全裂,末回裂片狭披针形或线形,两面被短柔毛,脉上面下陷;叶柄长1.5-10厘米。
顶生总状花序长达45厘米,有多数花;下部苞片三或五裂,上部苞片不裂,披针形;花梗长1-11.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之上,线形;萼片紫蓝色,外面疏被短柔毛,上萼片船状盔形,侧面观呈半宽卵形,高0.8-1厘米,在中部之下最宽,下缘长约1.8厘米,外缘斜,喙尖,侧萼片长1.7-2厘米,急尖,下萼片披针形;花瓣长约1.5厘米,无毛,爪顶部膝状弯曲,唇长圆形,距向内弯曲。
雄蕊无毛,花丝全缘;心皮5,子房有绢状短柔毛。8月开花。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4000米山地松林边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很强,海拔2000米左右均可栽培,不退化。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栽培。阳光充足的高平地种植,前茬作物水稻、玉米、蔬菜、小麦为好。忌连作,否则品种退化,选向阳较脊薄的沙壤土育种为好,块根健壮,支根细,作种栽。植株生长良好,少病害,产量高,质量好。 [3]
=='''分布范围'''==
产自中国[[云南]]德钦[[白马山]]。
=='''主要价值'''==
医药:【藏药】榜那:块根主治流感,炭疽病,风湿疼痛,食物中毒:叶及花用于发热性疼痛,头痛,牙痛《藏本草》。榜根:块根治流感,炭疽病,风湿痛;叶、花及花蕾治发热性疼痛,头痛,牙痛《滇省志》。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马头喜温暖湿润气候,选择阳光充足、表上疏松排水良好、中等肥力土壤为佳,适应性强,忌连作。前茬作物以水稻、玉米、蔬菜、小麦或黄连地作物收获后,进行翻晒,充分风化,使土壤细碎,作畦,宽100~130厘米,高16厘米,沟宽26厘米,在畦上施腐熟厩肥,堆肥,每公顷15000千克以上,翻入土中,充分混匀,整平畦面呈弓背形。
*'''繁殖方法''':
乌头繁殖方法多半是无性繁殖,分立即下种,贮藏备种。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必须选择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培育、繁殖材料。
*'''立即下种''':
适时下种很重要,7月下旬至8月初将土地备好,收乌药时,适合作种栽的附子立即按行距50厘米,株距26厘米,深10厘米开穴,栽1~2个种栽,使芽口向上,覆土3厘米,再套种蔬菜、[[蚕豆]]、[[豌豆]]、小麦等。天干旱时7~8天浇水一次,让附子在地里休眠,第二年出苗生长。
*'''贮藏备种''':
收附子时,大的药用,小的留在蔸上,假植沙质壤土中,种时取出种栽;若从老蔸取下种栽,用沙质壤土或砂土挖66厘米左右深的坑,在下面铺一层种栽,上盖16厘米厚砂土,再铺一层栽子,盖上砂土,直到地面,作成瓦背形,四周和中间立几束玉米秆等物使之通气。12月份,到备好的地里,分大中小三等,大株行距26厘米,中株行距20~23厘米,小株行距16厘米,施足底肥,以厩肥和适量的过磷酸钙(每公顷225千克)施人穴内,覆土6-10厘米,每公顷下种量为750千克,冬裁时要选择健壮整齐、产量高、质量好的幼苗。过于寒冷的地方木能冬种也可春天栽种,方法同上,和玉米、花生、甘薯等套种,每公顷产乌药60万个左右,一般只能繁殖两年。山区培育品种,防止退化,优良品种以“和尚头”为最好,块根大产量高。
间套作方法:附子栽完后,随即在畦的一面套种青笋,每隔16厘米远种一窝。第二年4月底或5月初青笋收后,套种玉米,每隔50厘米种一窝,每穴留两苗,套种玉米只套种在畦的向阳面,主要为附子遮荫。附子收获后,立即在畦上播种白菜,不必施肥,每公顷可产白菜52500千克。也可在附子收获后,再栽晚稻苗,先把稻秧寄栽在别的稻田内,6厘米距离一株,7月底8月初附子收获后,立即灌水整地栽秧。如果玉米还未成熟,可暂留不收,如果水浅,可在挖了附子的畦内栽秧,不影响玉米最后成熟。这样能粮药双收。例如在陕西南郑县五拱公社1976年收获了0.27公顷附子,每公顷产附子8250千克,玉米4500千克,晚稻每公顷产3000千克。
=='''田间管理'''==
*'''修根打尖''':
修根分两次进行,第一次4月上旬苗长出4-5片叶时进行,把植株附近泥土刨开,现出母根及附于大的在母根内侧留2~3个较大的附于,小苗留一个,其余的附子全部摘掉。第二次在5月中旬,刨13~16厘米深以露出附子上半部为度,削去母根上的新生小附子及所保留的大附子上的须根,只留下面一个独根,使附子表面光滑,注意勿损伤母根。
打尖:每次施肥前要打尖。3~5天后,在植株叶腋间长出腋芽,立即拿去,使营养集中于附子的生长。
*'''除草追肥''':
乌头栽植宜精细,除保持土壤湿润疏松外,见草就除,夏天忌积水,适时追肥,苗高 6厘米时,追第一次肥,每公顷施腐熟饼肥750千克,混合稀粪液37500于克,施在行间。第二次施肥在第一次修根后,施腐熟饼肥1500千克混合稀粪水37500千克,施在每两株距间。第三次施肥在第二次修根后,粪量加大施在上次未施的两株距间。注意病植株,发现即拔掉烧毁,缺苗者要补齐。
*'''培土''':
为防治雨水侵入根部,减少根腐病,降低地温,促进块根膨大,在追肥时将畦两侧的土搂入植物根部作成鱼背形。
*'''灌水排水''':
如果遇到春旱或土壤过于干旱,应及时浇水,气温升高后,应浇早晚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止乱根。
=='''病害防治'''==
乌头的虫害主要是蚜虫,可配置25%阿克泰水分散颗粒剂1500倍液在56月份或7月份各预防喷施一次。
角斑病也多发在雨季,发病后叶片呈褐色斑状,并逐渐干枯,防治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雾,每四天喷一次,连喷三次。
白绢病又叫根腐病,在6~8月发病重,受害根成乱麻状干腐或烂薯状湿腐。根周围和表土布满油芽籽状菌核。
防治方法:和水稻或禾本科轮作,采用高畦,雨季排水,土壤消毒,发病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灌病区。
=='''毒性'''==
*乌头别名五毒根,有毒成分是二萜类生物碱,其中毒性最大的是乌头碱,只要几毫克就可以让人丧命。
*乌头类中毒一般在服药后10分钟至3小时内出现症状,亦有在服药后立即发生或3天后发生的。中毒后可能出现阵发性抽搐、肌肉强直、身体发硬、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呼吸因痉挛而窒息,继而衰竭至死。一旦发生中毒现象,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植物文化'''==
南北朝梁代的大医学家陶弘景已指出:“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
宋朝人杨天惠在他所写的《彰明附子记》一文中指出:“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又附而尖者为天锥,又附而上者为侧子,又附而散者为漏篮子”。
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也指出: “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他并将乌头分为川乌与草乌二类:“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谓之川乌头,……,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及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乌头、附子的主产区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带。通常药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后称“川乌”,侧根(子根)则称“附子”,所含的化学成分有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地萨敏、川乌碱甲、川乌碱乙等化合物(药学学报,12卷7期)。
乌头的花美丽,可供观赏,清人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写过较生动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娇纤,名鸳鸯菊,花镜谓之双鸾菊,朵头如比邱帽,帽拆内露双鸾并首,形似无二,外分二翼一尾”。(“双鸾”指的是两个花瓣。)<ref>[http://baike.chinaso.com/wiki/doc-view-86545.html 尖萼乌头],国搜百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尖萼乌头</big> '''
|-
|
[[File:尖萼乌头0989.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21e0f79c322314cc.jpg][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19038&eid=4942861&sid=5163803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尖萼乌头,(学名:Aconitum acutiusculum Fletcher et Lauener ),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块根胡萝卜形,长约6厘米,粗约7毫米。茎高75-120厘米,上部与花序均密被弯曲的白色短柔毛,分枝。叶片与德钦乌头相似,圆五角形,宽8-12厘米,掌状全裂,末回裂片狭披针形或线形,两面被短柔毛,脉上面下陷;叶柄长1.5-10厘米。
生海拔4000米山地松林边草地。产中国云南德钦白马山。块根主治流感,炭疽病,风湿疼痛,食物中毒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尖萼乌头
*'''拉丁学名''': Aconitum acutiusculum Fletcher et Lauener
*'''界''': 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木兰亚纲
*'''目''':毛莨目
*'''科''':毛茛科
*'''亚 科''':金莲花亚科
*'''族''':翠雀族
*'''属''':乌头属
*'''种''': 尖萼乌头
*'''分布区域''': 中国云南德钦白马山
=='''形态特征'''==
尖萼乌头,块根胡萝卜形,长约6厘米,粗约7毫米。茎高75-120厘米,上部与花序均密被弯曲的白色短柔毛,分枝。叶片与德钦乌头相似,圆五角形,宽8-12厘米,掌状全裂,末回裂片狭披针形或线形,两面被短柔毛,脉上面下陷;叶柄长1.5-10厘米。
顶生总状花序长达45厘米,有多数花;下部苞片三或五裂,上部苞片不裂,披针形;花梗长1-11.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之上,线形;萼片紫蓝色,外面疏被短柔毛,上萼片船状盔形,侧面观呈半宽卵形,高0.8-1厘米,在中部之下最宽,下缘长约1.8厘米,外缘斜,喙尖,侧萼片长1.7-2厘米,急尖,下萼片披针形;花瓣长约1.5厘米,无毛,爪顶部膝状弯曲,唇长圆形,距向内弯曲。
雄蕊无毛,花丝全缘;心皮5,子房有绢状短柔毛。8月开花。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4000米山地松林边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很强,海拔2000米左右均可栽培,不退化。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栽培。阳光充足的高平地种植,前茬作物水稻、玉米、蔬菜、小麦为好。忌连作,否则品种退化,选向阳较脊薄的沙壤土育种为好,块根健壮,支根细,作种栽。植株生长良好,少病害,产量高,质量好。 [3]
=='''分布范围'''==
产自中国[[云南]]德钦[[白马山]]。
=='''主要价值'''==
医药:【藏药】榜那:块根主治流感,炭疽病,风湿疼痛,食物中毒:叶及花用于发热性疼痛,头痛,牙痛《藏本草》。榜根:块根治流感,炭疽病,风湿痛;叶、花及花蕾治发热性疼痛,头痛,牙痛《滇省志》。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马头喜温暖湿润气候,选择阳光充足、表上疏松排水良好、中等肥力土壤为佳,适应性强,忌连作。前茬作物以水稻、玉米、蔬菜、小麦或黄连地作物收获后,进行翻晒,充分风化,使土壤细碎,作畦,宽100~130厘米,高16厘米,沟宽26厘米,在畦上施腐熟厩肥,堆肥,每公顷15000千克以上,翻入土中,充分混匀,整平畦面呈弓背形。
*'''繁殖方法''':
乌头繁殖方法多半是无性繁殖,分立即下种,贮藏备种。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必须选择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培育、繁殖材料。
*'''立即下种''':
适时下种很重要,7月下旬至8月初将土地备好,收乌药时,适合作种栽的附子立即按行距50厘米,株距26厘米,深10厘米开穴,栽1~2个种栽,使芽口向上,覆土3厘米,再套种蔬菜、[[蚕豆]]、[[豌豆]]、小麦等。天干旱时7~8天浇水一次,让附子在地里休眠,第二年出苗生长。
*'''贮藏备种''':
收附子时,大的药用,小的留在蔸上,假植沙质壤土中,种时取出种栽;若从老蔸取下种栽,用沙质壤土或砂土挖66厘米左右深的坑,在下面铺一层种栽,上盖16厘米厚砂土,再铺一层栽子,盖上砂土,直到地面,作成瓦背形,四周和中间立几束玉米秆等物使之通气。12月份,到备好的地里,分大中小三等,大株行距26厘米,中株行距20~23厘米,小株行距16厘米,施足底肥,以厩肥和适量的过磷酸钙(每公顷225千克)施人穴内,覆土6-10厘米,每公顷下种量为750千克,冬裁时要选择健壮整齐、产量高、质量好的幼苗。过于寒冷的地方木能冬种也可春天栽种,方法同上,和玉米、花生、甘薯等套种,每公顷产乌药60万个左右,一般只能繁殖两年。山区培育品种,防止退化,优良品种以“和尚头”为最好,块根大产量高。
间套作方法:附子栽完后,随即在畦的一面套种青笋,每隔16厘米远种一窝。第二年4月底或5月初青笋收后,套种玉米,每隔50厘米种一窝,每穴留两苗,套种玉米只套种在畦的向阳面,主要为附子遮荫。附子收获后,立即在畦上播种白菜,不必施肥,每公顷可产白菜52500千克。也可在附子收获后,再栽晚稻苗,先把稻秧寄栽在别的稻田内,6厘米距离一株,7月底8月初附子收获后,立即灌水整地栽秧。如果玉米还未成熟,可暂留不收,如果水浅,可在挖了附子的畦内栽秧,不影响玉米最后成熟。这样能粮药双收。例如在陕西南郑县五拱公社1976年收获了0.27公顷附子,每公顷产附子8250千克,玉米4500千克,晚稻每公顷产3000千克。
=='''田间管理'''==
*'''修根打尖''':
修根分两次进行,第一次4月上旬苗长出4-5片叶时进行,把植株附近泥土刨开,现出母根及附于大的在母根内侧留2~3个较大的附于,小苗留一个,其余的附子全部摘掉。第二次在5月中旬,刨13~16厘米深以露出附子上半部为度,削去母根上的新生小附子及所保留的大附子上的须根,只留下面一个独根,使附子表面光滑,注意勿损伤母根。
打尖:每次施肥前要打尖。3~5天后,在植株叶腋间长出腋芽,立即拿去,使营养集中于附子的生长。
*'''除草追肥''':
乌头栽植宜精细,除保持土壤湿润疏松外,见草就除,夏天忌积水,适时追肥,苗高 6厘米时,追第一次肥,每公顷施腐熟饼肥750千克,混合稀粪液37500于克,施在行间。第二次施肥在第一次修根后,施腐熟饼肥1500千克混合稀粪水37500千克,施在每两株距间。第三次施肥在第二次修根后,粪量加大施在上次未施的两株距间。注意病植株,发现即拔掉烧毁,缺苗者要补齐。
*'''培土''':
为防治雨水侵入根部,减少根腐病,降低地温,促进块根膨大,在追肥时将畦两侧的土搂入植物根部作成鱼背形。
*'''灌水排水''':
如果遇到春旱或土壤过于干旱,应及时浇水,气温升高后,应浇早晚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止乱根。
=='''病害防治'''==
乌头的虫害主要是蚜虫,可配置25%阿克泰水分散颗粒剂1500倍液在56月份或7月份各预防喷施一次。
角斑病也多发在雨季,发病后叶片呈褐色斑状,并逐渐干枯,防治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雾,每四天喷一次,连喷三次。
白绢病又叫根腐病,在6~8月发病重,受害根成乱麻状干腐或烂薯状湿腐。根周围和表土布满油芽籽状菌核。
防治方法:和水稻或禾本科轮作,采用高畦,雨季排水,土壤消毒,发病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灌病区。
=='''毒性'''==
*乌头别名五毒根,有毒成分是二萜类生物碱,其中毒性最大的是乌头碱,只要几毫克就可以让人丧命。
*乌头类中毒一般在服药后10分钟至3小时内出现症状,亦有在服药后立即发生或3天后发生的。中毒后可能出现阵发性抽搐、肌肉强直、身体发硬、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呼吸因痉挛而窒息,继而衰竭至死。一旦发生中毒现象,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植物文化'''==
南北朝梁代的大医学家陶弘景已指出:“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
宋朝人杨天惠在他所写的《彰明附子记》一文中指出:“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又附而尖者为天锥,又附而上者为侧子,又附而散者为漏篮子”。
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也指出: “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他并将乌头分为川乌与草乌二类:“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谓之川乌头,……,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及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乌头、附子的主产区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带。通常药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后称“川乌”,侧根(子根)则称“附子”,所含的化学成分有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地萨敏、川乌碱甲、川乌碱乙等化合物(药学学报,12卷7期)。
乌头的花美丽,可供观赏,清人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写过较生动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娇纤,名鸳鸯菊,花镜谓之双鸾菊,朵头如比邱帽,帽拆内露双鸾并首,形似无二,外分二翼一尾”。(“双鸾”指的是两个花瓣。)<ref>[http://baike.chinaso.com/wiki/doc-view-86545.html 尖萼乌头],国搜百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