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indent:2em;">''' 杜弼 ''' (公元490-559年),字辅玄,中山曲阳(今河北曲阳县)人。东魏官员,淮南太守 [[ 杜彦衡 ]] 孙子。<br> * 自幼聪敏,出生寒门。以军功起家,投靠大将军 [[ 高欢 ]] ,官至胶州刺史,迁中书令,封长安县开国伯。 * 为政清廉,敢言直谏,为高德正所等嫉恨。* 北齐天保十年(559年),以收受贿赂为由杀害。天统五年,平反昭雪,追谥文肃。 <ref name="MY1">[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908543/75cadsx6wdLrvjhU3Oye5_YNHuTy6INaBMNa0qwQkGWQaG1na89Pex6j1DQ7Qj2cS2CtYCCD79TsQUWs6su2l8lxzZ0j-lZR_kdfVdySt8LMlk69ew 《北齐书》列传第十六.国学网.2019-09-13]</ref>* 著作有《注老子道德经》二卷、《新注义苑》、《檄梁文》<ref name=MY1/>{|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何无忌</big> '''|-|[[File:58e5f3916b7c9.jpg|缩略图|居中|[http://i.qulishi.com/uploads/yszt/201704/5f/8e/58e5f3916b7c9.jpg 原图链接] [http://www.qulishi.com/renwu/dubi 来自趣历史]]]|-|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small>'''东魏官员'''</small>|-| align= light|'''字 号''' :字辅玄 '''民 族''' :汉 '''爵 位''' :长安县伯 '''官 职''' :大行台郎中、中书令、骠骑将军 '''谥 号''' :文肃 '''出 生 地''' :中山曲阳(今河北曲阳) '''出生时间''' :490年 '''去世时间''' :559年 '''主要成就''' :敢言直谏、任中书令、胶州刺史<ref name="MY2">《北齐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六‧杜弼传</ref> |} ==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祖父杜彦衡,任淮南太守。父亲杜慈度,任繁时县令。 * 杜弼从小聪明敏捷,家中贫穷买不起书,十三岁那年寄住在郡中的学校内读书。同郡人甄琛任定州刺史,考试学校的生员,对他策问,他对答如流,声音响亮。[[甄琛]]十分惊叹诧异,命自己的两个儿子[[甄楷]]、[[甄宽]]与他交往。定州牧任城王高澄听说后召见他,询问后也大加叹赏,认为他有辅助天子的才干。高澄和甄琛到京城洛阳又称赞他,丞相高阳王元雍等多次推荐,但因为他的父亲和祖父官职低微,所以不被征用。他因建立军功,才离开家任征虏府的墨曹参军,负责记录文书。他善于写文章,常被世人们推崇。孝昌初年,任太学博士,又迁任光州曲城县令。为政清廉,远近的百姓都称赞他。他的父亲在家乡被贼人害死,他居丧六年。<ref name="MY4">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908543/0475cK7PQlq-9a8FTXrwvE6xuGPKmjwyYxWxT6Nn0XdmURm7Ejm2w1RJeLYiU37ibuj_tbCETkGOq9ygPmrv1fi6H7M 《北史·列传卷四十三·杜弼传》.古诗文网.2019-09-13]</ref> <br> === 屡次升迁 ===* 居丧结束,以常调除御史,加前将军、太中大夫,领内正字。台中弹奏,皆弼所为。诸御史出使所上文簿,委弼覆察,然后施行。知中军迁中军将军、北豫州、骠骑大将军府司马。未之官。仪同窦泰率军西讨,朝廷命杜弼为监军。窦泰作战失利自杀,杜弼与下属六个人逃至陕州。刺史刘贵将他们锁拿,送至晋阳。神武帝高欢责备他不劝谏窦泰,因房谟劝说,他才免于死罪。左迁下灌镇司马。元象初,高祖征弼为大丞相府法曹行参军,署记室事,转大行台郎中,寻加镇南将军。又被神武帝高欢任用,掌管机密,很被信任和厚待。 * 高祖破西魏于邙山,命为露布,弼手即书绢,曾不起草。以功赐爵定阳县男,邑二百户,加通直散骑常侍、中军将军。<ref name=MY1/><br> === 据典说情 ===* 神武帝高欢偶尔疏忽没有来得及口授,就让杜弼写文告,只交给他一张白纸,让他装模作样地宣读。他找机会劝高欢代魏自立,高欢不同意,拿起棍子将他打走。 * 相府法曹辛子炎咨询事情说了“取署”两个字,他把“署”字读成了“树”,高欢恼怒他犯了讳,对他进行杖责,杜弼进前解释说:孔子还把“在”读成“征”,辛子炎可以饶恕。高欢骂他说“:明明知道我在发怒,又引经据典。”呵斥他出去。他才走十多步,高欢又将他喊回来,辛子炎也被宽宥。高澄在邺城听说后对杨愔说“:父王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天下的人都可以得到好处,岂独我一个人呢?”<ref name=MY4/> <br> === 行颍州事 ===* 武定中,会梁遣贞阳侯萧明等入寇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绍宗率诸军讨之,诏杜弼为军司,摄台左右。破萧明于寒山,别与领军[[潘乐]]攻拔梁潼州,又与岳等抚军恤民,合境倾赖。 * 武定六年(547),关中遣仪同王思政据颍州,太尉高岳等攻之。杜弼行颍州事,摄行台左丞。时大军在境,调输多费,弼均其苦乐,公私兼举,大为州民所称。颍州之平也。 * 任中书令 * 文宣帝[[高洋]]任东魏的宰相,杜弼任中书令,仍兼任长史,又晋封爵位为侯。他志在匡扶朝政,所以知道的无所不说,该做的无所不为。文宣帝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北齐。杜弼因参与禅让有功,升任卫尉卿,封为长安县伯。<ref name=MY4/> <br> === 管理海州 ===* 杜弼又以原来的官职任郑州刺史,没有出发上任,就被家里的宾客告发谋反,经过调查没有实据,过了很久才被释放回家,因此不再上朝参拜天子。又因二儿子廷尉监杜台卿处理狱案延误时间,与寺官都被郎中封静哲所诉讼,被流徙到临海镇。这时,楚州人东方白额造反,临海镇被贼兵首领张绰、潘天合等人率兵攻打,杜弼率领全镇人防守,终于使全镇得以保存。文宣帝嘉奖了他,命他管理海州的政务。后来,任命他为海州刺史。杜弼在所任职的地方,能清静待民,廉洁自守,被官吏百姓怀念。他喜好探究老庄道家们幽深微妙的义理,注释了《〈庄子〉惠施篇》和《〈易〉上下系》,合起来称《新注义苑》,刊行于世。 <ref name=MY4/> === 含冤被杀 ===* 他的性格坦诚质直,在高欢专权的情况下对朝政进行很多匡助纠正。[[高澄]]任他为宰相,位在群僚之首。他听说朝廷有关于礼仪的议论,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文宣帝曾问他“:治理国家当用什么样的人?”他答道“:鲜卑人只能任管理车马的职务,治国应当用中原人。”文宣帝认为是在讥讽自己。[[高德正]]身居政要,也不能使他屈从。他还在众人面前批评高德正。德正内心十分忌恨他,多次说他的坏话。高德正还命主书杜永珍秘密启奏杜弼任长史时受人嘱托,大肆操办婚嫁,文宣帝也对他怀恨在心。他倚仗同文宣帝的关系,仍不断陈奏公事。天保十年(559)夏天,文宣帝因饮酒过量,积算杜弼的过失,派人到海州将他斩首。不久又后悔,派人骑快马追赶使者,已来不及,时年六十九岁。<ref name=MY4/> * 北齐天统五年(569),平反昭雪,谥号文肃。<ref name=MY1/> <br> == 人物成就 ==* 论为政:<p style="text-indent:2em;">朝廷命杜弼任军司,代理行台左丞。临出发时,文襄帝高澄赐给他一匹胡马,说“:这是我马厩中的第二匹好马,我常常自己骑,赠给你聊作纪念。”又命他陈述为政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杜弼说:“天下最重要的事情,都不超过处罚和奖赏两种。奖赏一个人可以使天下的人都高兴,惩罚一个人可使天下的人都畏服,这两件事处理得恰当,其他事自然尽善尽美。”高澄听了很受启发,高兴地说:“话虽然不多,道理却很重要。”与他握手告辞。 <ref name=MY1/> <p style="text-indent:2em;">西魏派[[王思政]]攻占颍州,朝廷派杜弼到颍州,代理行台左丞,颍州的敌兵被打败后,高澄让他你分析王思政失败的原因。弼曰:"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弱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世宗曰:"古有逆取顺守,大吴困于小越,弱燕能破强齐。卿之三义,何以自立?"弼曰:"王若顺而不大,大而不强,强而不顺,于义或偏,得如圣旨。今既兼备众胜,鄙言可以还立。"世宗曰:"凡欲持论,宜有定指,那得广包众理,欲以多端自固?"弼曰:"大王威德,事兼众美,义博故言博,非义外施言。"世宗曰:"若尔,何故周年不下,孤来即拔?"弼曰:"此盖天意欲显大王之功。"<ref name=MY1/> * 贤才师座:东魏孝静帝召集著名僧人在显阳殿讲说佛教义理,命杜弼坐在老师的座位上,没有人的辩论能使他屈服。孝静帝感叹道“:这样的贤才如果生长在孔子的家门,又会怎么样呢!<ref name=MY4/> * 性好名理:魏帝在九龙殿接见他,问:“听说你精于学问,我问一个问题。佛经中所说的佛性和法性,是一样还是不一样?”杜弼答道“:二者原为一理。”魏帝又问:“议论的人妄说,都说法性宽宏,佛性偏狭,这种说法对吗?”他回答“:该宽的时候就宽,该狭的时候就狭。如果论起这两者本来的性体,既不宽宏,也不偏狭。”魏帝问:“既然说该宽就宽,该狭就狭,怎么还会有既不宽宏,又不偏狭的情况?”他回答:“如果必定是宽宏的,则不能成为偏狭;如果必定是偏狭的,也不能成为宽宏。至于既不宽宏又不偏狭,形成的原因虽然不同,但能够形成的道理却是一样的。”魏帝称赞他回答得很好,领他到保存佛经的府库,赐给他《地持经》一部,帛一百匹。杜弼喜好名理佛法,探索其中的奥秘,行军时也常带着经卷。 <ref name=MY4/> * 他常与[[邢邵]]一起跟从文宣帝到山东,共同讨论分析事物的是非和道理。邢邵认为人死了还会转生,恐怕是画蛇添足。杜弼说:“生物没有产生,本来就没有。没有却能会有,不会产生怀疑,因为前面的孕育了后来的,这有什么奇怪的呢?”邢邵说:“圣人创设礼仪教义,本来是为了劝勉奖励世人,所以惧怕死了还会转生,只希望万物各随原来的性情。”杜弼说“:圣人的道德合于天地的规范,符合四时变化的要求,说的话都是经典,做的事则成为法则,而你说圣人拿虚无的说教去衡量万物,用诡诈的言词劝勉人们,怎么能使北斗放射光芒,龙宫里蕴藏着盛宝珠的木匣?既然如你论说的,设教可以陶冶性情,弘扬奖励风气,为益之大,没有别的方法能超过的。这就是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还说不真实具体?”邢邵说“:吴季札说人死了会无所不至,又说死后形体散尽。如果人死了又能聚集成人,不应该说无所不至啊。”杜弼说“:人死了,骨肉埋在土里,魂灵则无所不至,这便是形体坠毁,魂魄游动,哪里都可以到达。因为灵魂存在,所以说人死了还会无所不至。如果说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灵魂将会到哪里去呢?”邢邵说“:灵魂对于人来说,就像烛光对于蜡烛,蜡烛燃尽则光亮就会灭掉,人死了灵魂就会消失。”杜弼“:蜡烛因为有材质才会被点亮,体积越大,光亮也越大。人的灵魂则不系于身体,身体小而灵魂不小。所以,孔子的智慧一定不比长狄的短浅;曹孟德的雄才大略,远远地超过[[崔琰]]。”<ref name=MY4/> * 谏除内患:当初,高欢从晋阳率兵东进,为改变朱荣贪婪的政风,在行军路上,不让士兵入村骚扰,不饮村社中的酒。平定洛阳之后,贿赂取利之风渐渐盛行。杜弼看到在职的文武官员很少有廉洁自守的,把情况告诉了高欢。高欢说:“你往前来,我对你说。天下浑浊动乱,贪取财利的习俗相沿已经很长时间。现在我军将领们的家属大多住在关西,黑獭常常用重利招引诱惑,他们考虑着是去是留,情绪很不稳定;江东还有一个叫萧衍的老头,专门在南梁提倡士大夫的等级和礼仪音乐,中原一带的士大夫都很向往,认为那里是文化的正统所在。我如果急于严肃纲纪法律,恐怕将领都会投奔黑獭,读书人都去投奔萧衍,我还靠什么建立国家?你暂且等一下,我不会忘掉这些的。”沙苑之役开战之前,杜弼又请求高欢先除掉内部的贪污腐败分子,再去讨伐外来的敌人,指出许多勋贵要员抢掠百姓的事。高欢听后也不答话,便命军士们拉开弓,箭上弦,举起刀,挺起矛,站在道路两旁,让杜弼从中间走过,并宽慰他说“:一定不会伤害你。”杜弼战战兢兢从中间走过,吓得汗流浃背。高欢然后劝他说:“箭虽上弦却不射出,刀虽举起而不砍下,矛虽然握在手中却不刺来,你却吓得魂飞胆丧。那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的人身体碰着敌人锐利的刀刃,百死一生,纵然有贪婪卑鄙的地方,但他们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杜弼点着头谢罪说“:我这个愚蠢的人不认识这个深刻的道理。” <ref name=MY4/> <br> == 人物轶事 ==*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杜弼 《全北齐文.檄梁文》)* [1[鹬蚌相危]]。 (杜弼 《全北齐文.檄梁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杜弼 《全北齐文.檄梁文》)[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908543/47d9APf3Be1ODWB7cqUOXqm6AxLkteE5Mmmv_WN7-zx6F92rTs1N_V4GInf272OTbyB7DSKkUXb6Awp9WNjOAO5Rll9jqEnZIg 《隋书》卷五十八 列传第二十三.国学导航.2019-09-13]</ref> <br> == 人物评价 ==* 《北史》弼幼聪敏,才华横溢。以军功起家,历任中军将军、长史、中书令、骠骑将军、胶州刺史、定州县侯等职。长于笔札,为时辈所推。神武破芒山军命为露布,弼手即书绢,曾不起草。(《北史本传》) [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ref name=MY2/> * 杜弼一生,为官清洁仁恕,敢言直谏,深恶贪官污吏 ,遭奸佞嫉恨,北齐天保十年,被北齐王枉杀。 <ref name=MY2/> * 史臣曰:杜弼识学甄明,发言谠正,禅代之际,先起异图。王怒未息,卒蒙显戮。直言多矣,能无及是者乎?<ref name=MY1/> * 《北齐书·》列传第十六赞曰::卬卬辅玄,思极谈天,道亡时晦,身没名全。”<ref name=MY1/> == 史料记载 ==* 《北齐书》列传第十六《杜弼》<ref name=MY1/>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三国两晋南北朝人物]][[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