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柴克夫斯基

增加 17,214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柴克夫斯基| 圖像 = [[File:柴克夫斯基.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6183874940&di=20748e96f4004a87d7f30ee315be095f&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3.imgtn.bdimg.com%2Fit%2Fu%3D1770831468%2C2391450674%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 [[ 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 ]] 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 [[ 圣彼得堡法律学校 ]] ,在司法部任职。1861年入 [[ 俄罗斯音乐协会 ]] 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1865年毕业后,在 [[ 莫斯科 ]] 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 [[ 西欧 ]] 各国及 [[ 美国 ]] 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 《6 《[[6 号悲怆交响曲 ]] 》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1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广大知识阶层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 [[ 叶甫根尼·奥涅金 ]] 》、《 [[ 黑桃皇后 ]] 》,舞剧《 [[ 天鹅湖 ]] 》、《 [[ 睡美人 ]] 》、《 [[ 胡桃夹子 ]] 》,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 [[ 罗科主题变奏曲 ]] 》、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 [[ 纪念伟大的艺术家 ]] 》、交响序曲 《1812 《[[1812 ]] 》、幻想序曲《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交响幻想曲《 [[ 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 ]] 》、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 =人物生平= [3](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中国乐迷亲切称之为“老柴”,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织体饱满,旋律优美,情感丰富。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1848年迁家至圣彼得堡。1850年,柴科夫斯基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师从Т.И.菲利波夫学习钢琴。1859年从法律学校毕业,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班]]学习。1862年在音乐学习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俄国第1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成为该校第1批学生,在[[Н.И.扎连芭]]指导下学习和声与复调,在[[А.Г.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由于司法部的职务与学习音乐之间的矛盾,柴科夫斯基几经考虑,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 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作品为康塔塔《[[欢乐颂]]》(J.C.F.席勒诗),获得银牌奖。同年应Н.Г.鲁宾斯坦之邀,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10年时间,柴科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重奏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柴科夫斯基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创作而苦恼。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不得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前苏联为纪念柴可夫斯基,将曾任教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更名为[[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1877年7月柴科夫斯基和[[А.И.米柳科娃]]结婚。这是一个不幸的婚姻(米柳科娃以自杀威胁),柴科夫斯基为此极为痛苦,想自杀跳河却未能成功,不久即离异。创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和婚姻带来的不幸,使柴科夫斯基精神负担沉重。 1876年,柴科夫斯基与梅克([[Nadezhda von Meck]])夫人建立了通讯友谊,这给柴科夫斯基以极大的精神安慰。梅克夫人是一位颇有文化教养的富孀,非常喜爱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两人在频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梅克夫人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科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使柴科夫斯基有可能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创作。 从1877年到他去世的10多年间,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4、第5、第6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玛捷帕]]》、《[[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以及许多浪漫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柴科夫斯基一生中曾多次去西欧旅行,并于1891年赴[[美国]]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 1893年5月,柴科夫斯基接受了[[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其《[[第六交响曲]]》的首次演出,11月6日由于霍乱症逝世(另一说是被逼服用砒霜自杀而死)。或许是因为其同性恋的身份不被当局接受。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 柴科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入的悲剧性。 [4]  他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音乐作品=柴可夫斯基生于1840年,在距离莫斯科1000公里的[[votkinsk小镇]]度过童年,在他年幼的时候,有一次他弹完钢琴后一直在哭泣,然后大声嚷道:有音乐,有音乐!但周围根本没有音乐响起,他指着自己的头说:远离我!远离我!在这里。后来的事实证明,音乐并没有远离[[柴可夫斯基]],甚至他自己后来放弃公务员的职位,进行音乐的创作,之所以喜欢柴可夫斯基,是因为第一柴式悲剧的张力十分吸引人,第二点是因为柴式的音乐是一直基础的美,即使不懂复调和声照样可以欣赏柴式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10岁的时候进入[[圣彼得堡]]的法学院就读,他学习了9年,这里有严格的纪律。他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写音乐,在这里还不懂音乐理论的他,留下了一首我的天才,我的天使,我的朋友的浪漫曲。 1874年,他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来看望[[尼古拉·鲁宾斯坦]]的时候,他弹奏了这首协奏曲,并希望得到他的建议。柴式回忆道:“我弹奏了第一乐章,没有一个字,没有一点评论。那是多么的愚蠢和不能容忍,一个人为他的朋友准备了食物,他的朋友吃了,但没有说一句话,说点什么吧!看在上帝的份上,即使不表扬,请发表点意见。我增强自己的耐心,一直弹奏到最后。沉默了许久之后,他终于开口评价整个协奏曲,他觉得这首协奏曲完全没有价值,提出很多修改的意见”,柴可夫斯基说:“我不会修改任何一个音符!”,然后义愤填膺的走人。 之后柴可夫斯基把这首协奏曲献给了[[汉斯·冯·比洛]],比洛去美国的时候,带上了这首协奏曲,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首演,之后的一个月又在俄国上演,[[尼古拉·鲁宾斯坦]]最终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这首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上的热门曲目。基辛说他自己经常用柴一钢协来试钢琴,因为开头的和弦太棒了! [[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大剧院]]1875年委托柴可夫斯基创作《[[天鹅湖]]》,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原编导在创作上的平庸以及乐队指挥缺乏经验,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败。 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5] =音乐风格=柴可夫斯基是在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时期走上创作道路的,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刻的悲剧性。他在70年代末所写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则属于他在前后两个时期交界时的作品。 ==交响曲==交响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六部交响曲和一部标题交响曲。 他的第1、第2、第3交响曲写于70年代中期以前,均属于前期创作。这三部交响曲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与[[М.N.格林卡]]以来俄罗斯交响音乐传统的联系。这三部交响曲都属于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题上往往采用民歌素材。 柴可夫斯基的后三部交响曲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属于后期创作,风格上转向深刻的心理刻划,它们的主题思想都属于表现主人公对幸福的渴望和阻挠幸福的“厄运”之间的矛盾冲突。 f小调《[[第四交响曲]]》写于1877-1878年,作者把此曲献给梅克夫人,但在总谱手稿上只写“献给我的挚友”。柴科夫斯基赋予这部交响曲的序奏主题以极重要的意义,让它贯穿整个交响曲的4个乐章,称它为整个作品的核心,是“厄运”的象征。虽然在第1乐章中个人和厄运间发生了悲剧性的激烈冲突,但在末乐章中则体现了力图摆脱苦闷,走向人民,从人民的欢乐中获得对生活的信心的乐观结局。 e小调《[[第五交响曲]]》写于1888年。在这部交响曲中也有一个代表“厄运”形象的序奏主题贯穿全曲,并且全曲的最后也是在凯旋式的尾声中结束。 b小调《[[第六交响曲]]》写于1893年,此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杰斯特的建议,题名为《悲怆》。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结局。末乐章一反交响曲的传统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气氛的慢板代替了热烈的终曲。 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写于1885年,这是根据G.G.拜伦的同名诗剧而写的交响曲,抑郁寡欢的主人公的最后命运是充满悲剧性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十分丰富,复杂,深刻,感人。正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使他经常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模式,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是最感人至深的。 ==歌剧==歌剧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中另一重要领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两部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编的。 《[[叶甫盖尼·奥涅金]]》写于1877-1878年。歌剧表现了[[塔吉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等几个贵族青年由于厌倦了本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朦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经历的悲剧,表现了历史的趋向。音乐以悠长、抒情的旋律,细致表现人物心理为特征。 《[[黑桃皇后]]》写于1890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的悲剧。音乐在刻划人物性格、表达戏剧冲突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舞剧==柴可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 他一生写了三部舞剧音乐:《[[天鹅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夹子]]》(1891-1892),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 柴可夫斯基对舞剧音乐进行了许多革新,他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病,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 ==器乐协奏曲==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1875)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前者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第1乐章热情洋溢,第2乐章优美抒情,末乐章粗犷豪迈,并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 后者也是一部充满欢乐情绪的作品,主题音调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整个作品在质朴的风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气和亲切的抒情,并以热烈的具有民间歌舞特点的终乐章结束全曲。 [6]  =参加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是俄国历史上最悠久、实力最强的管弦乐团。 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的圣彼得堡宫廷乐团,1917年,在俄国著名指挥家库塞维斯基担任指挥时,就曾以“国立爱乐管弦乐团”之名开始活动。 苏联期间改名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穆拉文斯基率该乐团在伦敦录制的《第四,五,六交响曲》至今仍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唱片中的经典,苏联解体后改回现名。 满负盛誉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曾演奏过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第四交响曲》等作品。 ==[[伦敦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建于1904年,与英国广播(BBC)交响乐团及伦敦爱乐乐团三足鼎立,是代表英国水平的著名演奏团体。应该说这个乐团是英国三大交响乐团中最优秀的,也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交响乐团之一。 伦敦交响乐团曾多次演奏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小提琴协奏曲第35乐章》及《天鹅湖》选段等。 ==[[皇家爱乐乐团]]==乐团与世界最著名的指挥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自1961年鲁道夫·肯普任音乐总监以来,乐团建立起了新的艺术风范和组织形式,奠定了世界一流交响乐团的地位。 皇家爱乐乐团曾演奏过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及《天鹅湖》组曲。 ==[[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演奏曲目范围广泛,传统风格的作品得心应手,尤其是演奏德、奥作曲家的作品时更是首屈一指。该团录制了大量唱片,其中以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交响乐全集和K.伯姆指挥的莫扎特交响乐全集最有代表性。 而由卡拉扬指挥的柴可夫斯基的多首交响曲也满载盛誉。 ==[[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于1983年由伊万·菲舍尔(Iván Fischer)和佐尔丹·科齐休(Zoltán Kocsis)组建成立,就像伦敦的泰晤士报所评论的那样,“乐团吸引了匈牙利最优秀的年轻音乐家”。 这样一个年轻却富于活力的乐团曾多次演奏过柴科夫斯基的作品。 ==[[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是全球最著名的顶尖乐团之一,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乐团极高的演奏水准和绝妙的“维也纳音色”使全世界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迷恋其中。乐团高贵的艺术气质和自主管理经营的体制在世界乐坛独树一帜,乐团吸引了一代代的杰出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与之共创辉煌。 在2012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也首次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睡美人]]》选段。 =人物评价=[[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处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柴科夫斯基]]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之一。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柴科夫斯基对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 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 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8] ==参考文献=={{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