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柴克夫斯基

增加 519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1。<ref>[[1840年5月7日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诞辰]]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3-10-01]</ref>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广大知识阶层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柴科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入的悲剧性。 <ref>[4[接触到人的灵魂深处”的柴科夫斯基]] .豆瓣音乐.2012-04-17[引用日期2012-07-09] </ref>
他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之后柴可夫斯基把这首协奏曲献给了[[汉斯·冯·比洛]],比洛去美国的时候,带上了这首协奏曲,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首演,之后的一个月又在俄国上演,[[尼古拉·鲁宾斯坦]]最终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这首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上的热门曲目。基辛说他自己经常用柴一钢协来试钢琴,因为开头的和弦太棒了!
[[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大剧院]]1875年委托柴可夫斯基创作《[[天鹅湖]]》,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原编导在创作上的平庸以及乐队指挥缺乏经验,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败。 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ref>[5[西洋古典音乐巡礼之苦闷的柴可夫斯基]] .中国残疾人网[引用日期2013-10-21] </ref>
=音乐风格=
柴可夫斯基是在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时期走上创作道路的,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刻的悲剧性。他在70年代末所写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则属于他在前后两个时期交界时的作品。
前者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第1乐章热情洋溢,第2乐章优美抒情,末乐章粗犷豪迈,并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
后者也是一部充满欢乐情绪的作品,主题音调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整个作品在质朴的风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气和亲切的抒情,并以热烈的具有民间歌舞特点的终乐章结束全曲。 <ref> [6[音乐名家:柴科夫斯基]] .人文素质教育网.2012-01-06[引用日期2012-07-09] </ref>
=参加乐团=
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
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ref>《[8[艺术天地]]》 .深圳市南山中英文学校[引用日期2013-10-19]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