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雅克·德里达

增加 7,395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公元1930年7月15日-公元2004年10月8日),法国哲学家。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西方…”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公元1930年7月15日-公元2004年10月8日),法国哲学家。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著名的哲学家。1983年起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研究主任,还是国际哲学学院创始人和第一任院长,法兰西公学名誉教授。

雅克・德里达生于阿尔及利亚。19岁时回法国就学,1956~195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60年代成为《泰凯尔》杂志的核心人物。60年代末与该杂志分裂。后一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访问教授。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论文字学》(1967年)、《声音与现象》(1967年)、《书写与差异》(1967年)、《散播》(1972年)、《哲学的边缘》、《立场》(1972年)、《丧钟》(1974)、《人的目的》(1980年)、《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起源问题》(1990),《马克思的幽灵》(1993)、《与勒维纳斯永别》(1997)、《文学行动》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雅克·德里达

外文名称:Jacques Derrida

国籍: 法国

民族:犹太

出生日期:1930年7月15日

逝世日期:2004年10月8日

毕业院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出生地:阿尔及利亚

信仰:犹太教

代表作品:《书写与差异》,《论文字学》,《播撒》

职业:哲学家

==人物生平==

1930年,德里达出生在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郊区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大约20岁时,他考入"法国哲学家的摇篮"--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并留在这里进行教学和研究。他受教于梅洛-庞蒂、阿尔都塞和福柯等人,也深入研究过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受索绪尔影响的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萨特、巴塔耶、布朗肖的文学等等。后来,这些人大多成为他的解构对象。

雅克·德里达是当代法国知识分子中最有名、最具争议的睿智人物之一。他开创了“解构”的哲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很多领域的理解,特别是文学研究。

雅克1930年出生在阿尔及尔郊区的比阿尔,当时的阿尔及尔还是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他出生在犹太家庭,父亲是当地酒厂的销售。刚开始他学业落后,还幻想以后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

1942年投诚法国的政权颁布新法,德里达和其他所有犹太孩子被迫退学,大部分时间和母亲呆在家里。阿尔及利亚的穆斯林占多数,他们的反犹主义让德里达受了很大的苦,处于低人一等的位置在他心灵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都说自己传播的是真理,却缺乏对其他宗教基本的尊重。

1949年,德里达刚满19岁就去了巴黎,就读于声名显赫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他是个才华横溢的学生,学业非常出色,但身为阿尔及利亚犹太人,他被法国的城里人排挤,处境尴尬。尽管德里达没有写自传,但他的著作很难不被看成是他用抽象语言对自己被排挤经历的回应。

1960年之后,德里达开始发展他的思想,这些思想后来让他声名鹊起。他最终成了欧美知识分子中的名人。他外形出众、充满魅力,对雨衣和发型的品位令人激赏。他的爱情经历丰富而复杂。

1980年他莫须有地被指控贩毒而被捕。有法国总统和左右翼政治家支持,他才被释放。他喜欢打斯诺克,下午的时间他通常都打斯诺克,技艺高超。2004年德里达死于胰腺癌,享年74岁。<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421/18/33601479_647436382.shtml 大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个人图书馆网,2017-04-21</ref>

德里达写了40本书,都很精深。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名词来了解它们的重要性,它们听起来都有点怪:解构、困惑、逻各斯中心论。这些高深的词背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思想。

==其它信息==

1980年代以后,他的工作向政治伦理方面转向。他还直接参与一些政治事件:例如1981年他支持拉丁美洲精神分析界对独裁政府的反抗;1982年在布拉格支持捷克知识分子的反抗运动而被捷克政府逮捕;他还支持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 对各种极权主义政权和各种形式的知识审查保持警觉, 致力于创立一种跨地域的民族国家理论,

反对欧洲种族主义, 并对实为加强政府权力以破坏基本人权的"恐怖主义"话语进行批判, 为动物的权利辩护, 反对死刑, 甚至对"作为"犹太人及对不同血统和语言的人表示好客意味着什么提出质疑。他认为人权"不仅是抵抗集权主义的工具,他还与主宰着政治性的世界概念的那个欧洲传统密不可分。而后者正是解构的首要质疑对象。所以他的解构工作依次围绕着主体与自由,民主与公民性,边界与民族国家这些观念中展开。"基于这种理念,他在课堂上分析死刑的政治神学基础;他谴责恐怖主义,而且分析恐怖主义的形态、条件以及影响;他分析美国划分流氓国家和邪恶轴心国的原教旨主义情结,也指责"没有启蒙没有政治远见的阿拉伯伊斯兰神权政治主义";他以犹太人的身份批评以色列的犹太复国主义;他也支持同性婚姻。

==主要作品==

主要代表作有《论文字学》(1967年)、《声音与现象》(1967年)、《书写与差异》(1967年)

《散播》(1972年)、《哲学的边缘》、《立场》(1972年)、《丧钟》(1974)

《人的目的》(1980年)、《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起源问题》(1990)

《马克思的幽灵》(1993)、《与勒维纳斯永别》(1997)、《文学行动》。<ref>[https://www.douban.com/note/701612421/ 认识雅克·德里达],豆瓣网2018-12-28,</ref>

==社会评价==

德里达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有很大争议。由于它的思想和英美哲学主流的分析哲学格格不入,因此他从来不被美国的哲学系所重视。他的思想影响非常广泛,被用作女权主义运动、同性恋抗争、黑人运动等的理论武器。而他的思想也不被许多传统学者所接受,认为他破坏了西方文明。

2004年,德里达与世长辞,法国总统希拉克发表声明高度评价了德里达毕生对法国思想文化和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正是有了他,法国才给了整个世界一位最伟大的哲学家和对当代知识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

==中国之行==

2001年,德里达依次访问北京、南京、上海、香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分别在这次访问中授予雅克·德里达名誉教授荣誉,上海社会科学院授予他名誉研究员称号,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哲学系分别邀请他担任学术顾问。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人文社科人物]][[Category:哲学家]]
10,7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