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34
次編輯
變更
伊波拉病毒
,無編輯摘要
[[File:伊波拉-1.jpg|240px|thumb|有框|右|伊波拉病毒,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niaid/43460383902 Ebola Virus Particles]flickr]]
[[File:Ebola-outbreak-1013584-0.jpg|320px|thumb|有框|右|FDA核准首款伊波拉病毒疫苗(圖片來源:網路)]]
'''伊波拉病毒''',「線狀病毒」科 (Filoviridae ('''Filoviridae''' )的成員,直徑約80 nm,970 nm長。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4 μm。伊波拉病毒屬(GenusEbolavirus)目前有五種 [[ 病毒 ]] :Bundibugyo、Zaire、Sudan、Reston,與TaïForest,其抗原與生物特性會有所區隔。其中Bundibugyo、Zaire和Sudan伊波拉病毒皆曾在[[非洲]]地區造成數起大規模疫情發生。
==疾病介紹==
===病毒屬===
'''伊波拉病毒'''(學名:Ebolavirus)感染所引起的嚴重急性疾病,其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 [[ 頭痛 ]] 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 [[ 血小板 ]] 降低、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指數上升。個案之致死率依過去疫情經驗約在25%-90%,平均約50%。如2007年[[烏干達]]約25%至2003年[[剛果]]90%的致死率,平均約50%,致死原因主要為 [[ 中風 ]] 、 [[ 心肌梗塞 ]] 、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伊波拉病毒屬(GenusEbolavirus)目前有五種病毒:Bundibugyo、Zaire、Sudan、Reston,與TaïForest,其抗原與生物特性會有所區隔。其中Bundibugyo、Zaire和Sudan伊波拉病毒皆曾在非洲地區造成數起大規模疫情發生。2014年造成西非大規模疫情的病毒株即為Zaire病毒。;Reston伊波拉病毒曾在[[菲律賓]]與[[中國]]大陸被發現,可造成人類以外靈長類的致死出血性疾病,雖曾有零星的人類感染個案,但臨床上皆無症狀。
===傳染窩===
在 [[ 非洲 ]] ,果蝠(尤其是錘頭果蝠(Hypsignathusmonstrosus)、富氏前肩頭果蝠(Epomops franqueti)與小項圈果蝠(Myonycteristorquata))被認為是可能的天然宿主;且伊波拉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與果蝠的分布範圍重疊。在非洲曾被報告的其他感染動物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猴、森林羚羊與豪豬等。
在顯微鏡下,可見伊波拉病毒形狀又長又曲折,並有細小的釘狀物覆蓋,那覆蓋物就是醣蛋白,能讓病毒依附在宿主的細胞,就像插在門鎖的鑰匙,開啟「感染之門」。屬於其一研究團隊的[[英國]]諾丁漢大學 Jonathan Ball 表示,GPA82V 改變了鑰匙的形狀,令其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除了人類細胞,變異病毒對於黑猩猩和猴子也有更高感染力,但在原宿主蝙蝠的感染能力則有所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