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物质资料

增加 10,227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名称 = '''物质资料''' | 图像 = File:物质资料.jpg|缩略图||center|[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17013e322824…”
{{Infobox person
| 名称 = '''物质资料'''
| 图像 =
[[File:物质资料.jpg|缩略图||center|[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17013e32282417b70.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mianfeiwendang.com/doc/9feba5daa2abc78404c68351/2 来自免费文档中心网]]]
}}
'''<big>物质资料</big>''',是一种[[专业术语]],用于种群数量。它既包括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物资财富]],又包括经过劳动所取得的[[劳动产品]];既包括可以直接满足需要的[[生活资料]](也称消费资料),又包括间接满足需要的生产资料。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物质资料 <ref>[https://wenda.so.com/q/150116727621721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ref>

外文名称
material wealth
[[File:物质资料1.jpg|缩略图]]
类型
专业术语<ref> [https://wenda.so.com/q/1378220973065321 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资料?]</ref>

对象
种群数量

作用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物质资料==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二者相互渗透,物质资料生产中有人类的因素,人类自身生产中有物的因素,它们相互进入到对方的领域之中;二者相互制约。

物质资料生产制约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人类自身生产对物质资料生产有促进和延缓的作用;二者相互适应,作为消费者的种群数量总量要同社会所拥有的消费资料总量相适应,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要同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相适应。

作为生产者的劳动者数量和构成,要与当时社会所拥有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相适应,劳动者质量要同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因此,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自身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不对的.
[[File:物质资料2.jpg|缩略图]]
==发展和基础==

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类,利用生产工具或者自身的身体特征改变劳动对象、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是指可以直接为本物种个体消费和进一步发展生产所必需的物品。物质资料生产的简单要素是:①人类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②劳动对象,即生产过程中被加工的各种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和经过劳动加工的材料;

③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资料,其主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工具或者劳动者自身身体特征。这些要素在彼此孤立存在的情况下不能构成生产。要进行生产,就要使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

实现这种结合必然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①本物种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即生产力;②个体间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

只有在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下,才有本物种对自然环境的关系,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因此,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一定的生产力和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特定的生产方式。

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谋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
[[File:物质资料3.jpg|缩略图]]
人类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和发展,也决定着人类自身的状况和发展。

马克思指出: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 494页)。

人类要世代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反复不断地进行生产。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就是再生产。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产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生产的规模决定着可供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交换、分配和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加速或延缓生产的发展。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File:物质资料4.jpg|缩略图]]
1、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此外人类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活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人类的观念和思想也发生变化,并给人类以精神动力和给社会活动以指导。

2、构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第二,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客观的决定,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总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联系与区==

历史一再证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不同,生产关系揭示的是人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File:物质资料5.jpg|缩略图]]
1生产方式:人类获取物质资料的一定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它体现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相互间的社会关系,人类会在生产劳动中额外形成经济关系。

1、2、2、1社会生产方式中的两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本物种要同自然环境发生一定的关系,即表现为生产力方面;另一方面,本物种个体之间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即表现为生产关系。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一个社会中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社会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1、2、2、2生产力

生产力: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反映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File:物质资料6.jpg|缩略图]]
生产力包括生物的因素和非生物的因素:生物的因素是指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以及这项劳动进行过程中参与的所有生物,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非生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增强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1、2、2、3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本物种个体间的关系,对人类也叫经济关系。它包括人类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对生产也起着反作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形成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File:物质资料7.jpg|缩略图]]
1、2、3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因此,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1、2、3、1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对立的统一体。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用资本论原语解释这句话};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File:物质资料8.png|缩略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研究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为生产力服务的,脱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

1、2、3、2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矛盾的统一体。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强有力的上层建筑能够使该经济制度更加巩固;反之,则不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540 社會學總論]]
101,637
次編輯